卜庆振
从“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到“士为知己者死”,从“士大夫”到“贫士”,“士”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发生着变化,但“士”的精神和“士”的称谓,今天仍然在流传。“士”的本意到底是什么?它在历史长河中是怎样一步步演变,衍生出丰富的内涵的呢?我们今天就来说一说“士”。
“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我国古代往往称男子为士,故《诗经》常以士女对称。但是,在更多场合,古文献和考古资料所指的士是具有一定身份地位、担当一定职务的特定阶层,是我国奴隶社会直到封建社会初期阶级结构中的等级之一。
士,早期金文像是有手柄的宽刃战斧。造字本义大概是:手持大斧作战的武夫。晚期金文淡化斧刃、突出斧柄。在远古冷兵器时代,军人所使用的武器,代表其在军中的级别与地位:身在前线用小斧作战的叫“兵”;身在将帅身边使用大型战斧的高级警卫叫“士”;使用特大战斧的将帅叫“王”。
在我国奴隶制后期,根据社会地位的不同,当时把人划为十等:王、公、大夫、士、皂、舆、隶、僚、仆、台,呈宝塔状。士界于宝塔的中层,是下级奴隶主。士上面有天子、诸侯、大夫等大中奴隶主。士以下有庶人(平民)、工商,再往下就是服各种杂役的家内奴隶(皂、舆、隶、僚、仆、台)。士居于“国”中,是“国人”中的主要成员。
在春秋时代,金字塔形的统治阶级,王、诸侯、大夫以下的阶层就是士。如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孟子>两章》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这里的“士”是指“狱官”。在战国时代,各国并立,士的生活由他的主人──诸侯或大夫所赐的田土维持;由于这种经济关系,士只能效忠于主人。这一时代,比较引人注目的是两类士,一类用他们的三寸不烂之舌,周旋于诸侯王之中,他们或连横,或合纵;或成事,或搅局;或不战而屈人之兵,或挽狂澜于既倒。他们有着游侠般的勇气,有着军事家般的胆略,有着政治家的智慧,在那个战火纷飞、充满血雨腥风的年代,书写着另类传奇。这类人我们称为辩士。如:唐雎、晏婴、苏秦、邹忌等人。另一类是效忠于自己的“主公”,这个主公可以是士大夫、也可以是割据的诸侯,他们的信仰或者精神支柱其实就是一种知遇之情和感恩之情。举个例子,春秋战国的四大刺客:要离、专诸、聂政、荆轲都算一种“死士”。但到了秦汉统一的大帝国成立以后,诸侯大夫这一阶层完全被消灭,士便直属于君主、国家,忠的对象自然也转移到对君主、对国家了。
士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地位。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享有很高的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世族又称门阀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
隋唐时期士族制度走向消亡。其原因是隋唐科举制的实施使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通过考试参加到政权中来,摧垮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础——“九品中正制”。从此,存续了六七百年的士族制度最终在历史舞台上消失。
从此“士”不再是代表一个阶层,但士所为一种称谓保留了下来。从一些和“士”有关的词语中,我们仍然可以窥见一斑。
如:
恪守大义的人叫义士。儒生贫困的人叫贫士。
冠于全国的人叫国士。设谋献计的人叫谋士。
名望极高的人叫名士。力气极大的人叫力士。
行侠仗义的人叫侠士。敢于斗争的人叫斗士。
隐居不仕的人叫隐士。志行高洁的人叫贤士。
知书能文的人叫文士。献身正义的人叫烈士。
志向远大的人叫志士。胸襟开阔的人叫旷士。
视死如归的人叫死士。慈善有德的人叫善士。
贤明智慧的人叫哲士。诚实可信的人叫信士。
从今天人们对士的沿用来看,士是对人的一种美称,士是对某些职业的称谓,士是军人,士是有学问的人,士更是有思想的人。士不仅是一种称谓,更是作为一种精神在中国文化中传递,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之力量!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外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