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波
摘要:本文就几种大豆常见病虫害的症状及其防治方法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供参考。
关键词:大豆;病虫害;症状;防治
一、大豆孢囊线虫病
1症状。此病在大豆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病。在苗期发病时,子叶、真叶会变黄,同时会减慢发育速度。在成株期发病时,植株矮小,叶片变黄,情况严重时地块会大面积枯黄,叶柄及茎顶部也呈淡黄色,花迟,结荚小而少,发病严重的叶片会干枯、脱落,甚至全株枯死。
2防治方法
2.1农业防治。农业防治方法主要可分为三种。一是进行轮作,避免出现重迎茬现象。可将大豆与禾本科作物坚持5年或6年以上的轮作。二是增施肥料,增施底肥与种肥,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植株的抗病力。增施有机肥与绿肥会有效的改善土壤性质,使大豆可以健康生长。三是在选种过程中选择抗病品种,这种方法是预防孢囊线虫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
2.2药剂防治。可采用大豆种衣剂进行包衣处理,药种比为1:75,可选择呋喃丹颗粒剂75-90kg/hm2,或5%涕灭感颗粒剂40-60kg/hm2。药与种肥同时下地。也可采用35%乙基硫酸磷或35%的甲基硫环磷按种子量的0.5%进行拌种,也可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
二、大豆根腐病
1症状。发病时会在茎基部看到黑褐色病斑,病斑一开始呈褐色点状,随后扩大为棱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稍凹陷大斑,当发病情况较为严重时,病斑呈铁锈色、红褐色或黑褐色,皮层腐烂呈溃疡状。
2防治方法
2.1农业防治。为预防大豆根腐病可在选择种子时选用抗病品种,也可与禾本科作物进行三年以上的轮作,进而减少菌量。同时应合理的选择播种时期,播种深度应在2-3cm之间,同时应进行中耕工作,以提高大豆生长势,增加大豆抗病力。期间应将土壤的通气条件进行改善,田间如有积水应将其及时排出,并认真进行耕作,使耕层尽量疏松平整。为防止田间积水,可采用垄作的方式以增加土壤通透性,可利于大豆的根系生长,增加大豆免疫力。期间还应做好中耕培土工作,促进侧生根的形成。
2.2药剂拌种。可采用50%多福合剂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4%进行拌种。也可采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5%进行拌种。
三、大豆菌核病
1症状。大豆菌核病主要会对植株的地上部产生危害,发病时通常从植株主茎中下部分枝处开始,病斑呈水渍状不规则形,颜色为浅褐色或近白色,可环绕茎部并向上下蔓延,病部以上普遍枯死,或是出现茎秆折断现象。病部在潮湿时会生出絮状白色菌丝,其上产生黑色鼠粪状菌核,病茎髓部变空,被菌核占据。后期干燥时茎部皮层纵向撕裂。叶片被害时呈暗青色水渍状,腐烂,偶尔伴有絮状菌丝。
2防治方法
2.1农业防治。可与禾本科作物进行一年以上的轮作,在发病的田块收获后要进行深翻工作,目的是把表土层的菌核翻入到土中,还应将残茎进行彻底的清除或烧毁,进而减少菌源。在封垅前要进行中耕培土工作,以防菌核萌芽出土或形成子囊盘,还要注意将种子中混杂的菌核全部去除。
2.2药剂防治。可在土表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30-60 kg/hm2,加水40-50kg进行喷雾即可。
四、大豆灰斑病
1症状。此病也可叫做斑点病,主要的危害对象是成株期叶片,但是也会侵染幼苗、茎、荚及种子。病粒出生的幼苗子叶上会有半圆或圆形病斑,病斑呈褐色。成株期叶片上的病斑开始为退绿圆斑,随后会变为边缘褐色、中央灰色或灰褐色的蛙眼状斑,在后期会变为不规则形病斑。当环境较为潮湿时,叶背面病斑中央部分会生出灰色霉层,病情较为严重时病斑会布满叶面,导致叶片枯死脱落。
2防治方法
2.1农业防治。在选择种子的过程中,应选择抗病品种或是无病种子,并将田间的病株残体进行彻底的清理,同时认真做好秋翻及轮作工作以减少发病时造成的危害。
2.2药剂防治。在7月末到8月上旬这段期间内,可用磷酸二氢钾2.25-3.0kg/hm2,加80%多菌灵微粒750g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kg混合进行喷雾即可。
五、大豆霜霉病
1症状。此病在大豆生长发育期间内都有可能发病。当幼苗发病时,会有多数或全部退绿的情况出现,当处于较为潮湿的环境下,病叶背面会生出灰色霉层。在成株期受害时,叶片上散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黄绿色小斑点,叶背长有灰色霉层,在病情较为严重时病斑会连成片,呈黄褐色大斑,同时叶片会早衰,脱落。
2防治方法
2.1农业防治。应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对于病株残体一定要将其彻底清除,同时进行翻地工作,以降低越冬菌源数量。还要进行合理轮作,增施肥料,田间如有积水应及时将其排除。另外,要严格做好种子选择及种子处理工作,在播种前还要使用药剂进行拌种工作,避免出现种子带菌现象。
2.2药剂防治。可采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进行喷雾即可,用量为525-750kg/hm2。
(作者单位:153215黑龙江省嘉荫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常胜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