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祖墀
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美国成功上市,马云成为中国首富和全球最富有的人士之一。按照彭博的报导,马云、马化腾、李彦宏分别位于中国富豪名单的第一二三位。这三位人士都是在大概15年前开始创业,赤手空拳,成就了中国最为领先的互联网企业,创造了巨大财富和社会影响力。而且,他们都是平民出身,没有显赫的背景。
在经济领域上,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经济被国有企业支配,甚至是垄断的。当然,数十年的计划经济惯性下,存在强大的国有经济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最大的银行、保险、能源、石油、电信、航空等公司,领先的钢铁和汽车生产商大多都是由政府拥有或控制。在过去几年,不少人提到了“国进民退”,说国有经济的力量在推进,压迫了民营经济的份额与位置。
但根据我的观察,中国发展得最快,最有活力的并不是国有经济,而是民营经济。真正推动中国的中坚力量,就是一大批中国的民营企业家。我觉得中国经济的未来是民营经济,而中国民营企业家将会处于越来越明显的主导地位。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民营企业家。这些人来自于不同的年龄层、教育背景和区域,经营着不同规模的企业,涉及互联网、房地产、零售、消费品、汽车等多个行业。他们之中有一部分拥有政治资源,与政府关系密切,但更多的只是赤手空拳,凭自己的努力做成事。这些企业家的涌现大致可以分为四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在1980年代,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在福建,农夫出身的许连捷及他的伙伴施文博发现了新机会,生产卫生巾以帮助改善妇女的生活方式,开始恒安集团的生意。在武汉,工程师任正非离开军队,搬迁往深圳,创立了华为公司,开始经营二手办公室电信器材业务。在北京,柳传志带领一组中国科学院的工程师创业,做进口电视机业务。浙江台州23岁的李书福亦建立摩托车及汽车生产企业,牌子命名为吉利。
第二次浪潮是受1992年邓小平南方考察的影响。在这个阶段,已建立起来的企业进一步发展,新创企业蓬勃发展。在此期间,许多政府官员决定“下海”创业,出现所谓“官员下海潮”。后来这批人被统称为“92派”。其中有现任泰康人寿保险董事长陈东升,还有曾在中央宣传部工作后下海经商的中坤投资董事长黄怒波,后者因在2011年尝试用800万美元在冰岛购买一片300平方公里的地块而得到国际媒体关注。复旦大学毕业生郭广昌与其他三位复旦毕业生建立市场调查公司,而该公司就是现在以投资为主业的复星集团的前身。现今,复星集团被称为中国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神巴菲特的公司)。
第三次浪潮是在1990年代中后期由互联网企业家兴起,其间诞生了如今大名鼎鼎的企业,例如百度(Baidu)、阿里巴巴(Alibaba)和腾讯(Tencent),即目前外界所称的BAT。
现在处在第四次浪潮中,弄潮儿不仅有60后、70后企业家,比如顺丰快递的王卫、海底捞的张勇、神州租车的陆正耀,还有一大批新兴的80后、90后创业者。1980年代之后出生的创业者享受到中国经济改革的红利,比早期的一代接受更多教育,许多还有国外教育或跨国公司工作经验。此外,由于中国的进一步开放,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即使没有这些经验或学历的其他企业家,他们的思维和眼界也比先前的企业家活跃和开阔。许多创业公司都与互联网有关,使用电子商务公司的服务或产品。他们尝试效仿的公司并不只是美国的谷歌或脸书,还有中国自产的阿里巴巴、腾讯及百度。王兴在2009年建立的美团网, 即类似Groupon的团购折扣公司。该网站在2013年总交易额多达25亿美元,估计在2014年会增长超过一倍,达64亿美元。像王兴这样的年轻创业者很多,成就可能不一样,但他们以马云、马化腾、李彦宏等作为榜样,激情澎湃,希望有一天亦能实现同样的成功。这样的企业家我在中国几乎每天都能见到。他们之中或许大多数会失败,但是一定会有比较优秀的年轻人最后能够胜出。
大多数的中国企业家都很有韧性,即使在早期遇到失败,普遍依旧意志坚定。他们共同的特征是:愿意冒险,且不怕失败。他们的理念及心态比前辈们更加开放,在世界各地寻找商业灵感,愿意利用国外的资源,尤其是有专长的人才。头两批站在中国经济改革浪潮之上的企业家,他们显著的特征就是其企业的适应能力。他们在政府主导的时期经营个体生意,并且历经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风暴,亦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抵挡住外国大公司的强大竞争挑战,并且避开了国际金融风暴后的经济衰退。
在我看来,未来中国企业家的精神核心有三个要素:自信,坚信中国将发展成世界先进的国家;志向,坚信心愿是能够达到的;以及中国的儒家传统,不只达到心愿,并且超越商业,追求中国梦,这是中国企业家讨论他们的愿景时经常喜欢提及的。
中国正在发生巨大转变,并为商业带来大量的机会及挑战。在这期间,我相信,中国的企业家们将继续成长?并改变中国的商业格局,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商业社会,铸就一个先进的经济体。成功的企业家,必须利用中国独一无二的市场规模及多元性帮助企业创建拥有快速增长潜力、高适应能力的企业DNA,不断地去创新自己,从而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