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莎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我国已进入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机场、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以及住房的建设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材料行业的发展也一直如火如荼。
新奥混凝土集团(以下简称“新奥”)便是其中之一,它是从事混凝土生产、加工、销售和混凝土技术研发的专业企业,顺应大时代潮流蓬勃发展,先后为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奥林匹克公园(B区)会议中心工程、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工程、首都国际机场扩建工程、美国新建驻华大使馆工程、北京市地铁四号、五号、十号工程等多项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工程提供优质建材。但是,长期以来产能过剩、资源浪费、能耗过高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都在困扰着建材产业,尤其是混凝土行业,那么新奥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哪些挑战,是如何突破这些行业发展的瓶颈,走上一个资源化以及清洁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循环思维:垃圾是另一种资源
以砂、石为主要原料的混凝土是在工程应用中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近几年,我国混凝土行业每年约过度消耗90亿吨天然砂石资源,造成资源衰竭及原材料供应紧张的问题,使得对砂、石有着严重依赖程度的传统混凝土行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进入一个瓶颈期。
新奥在创立之初就意识到混凝土行业发发展中将会面对的被动局面,开始寻求自己的突破之道。突破从哪里开始?城镇化发展大规模旧城拆迁和改造中产生的大量建筑废弃物吸引了新奥的关注。根据住建部公布的新规划,未来几年仍将是我国基础建设的高峰期,从现在起到2020年,将新建住宅增加3300亿平方米。每新建1万平方米的建筑将产生500~600吨的建筑废弃物,每拆除1 万平方米旧建筑将产生7000~13000吨建筑废弃物。保守估计,中国建筑废弃物产生量在2010年已达到15亿吨。根据上海市建材工业设计研究院的估算,到 2020 年前,我国至少新产生建筑废弃物 50 亿吨。而面对如此庞大的建筑废弃物数量规模,全国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保守估计仅在5%,大部分废弃物处理还是走向了堆放和填埋,不仅占用了珍贵的土地资源,还造成大气、地下水、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
除了大部分建筑废弃物扔向填埋场,目前,少部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的现状是怎样?一方面,是直接简单的二次利用,比如,拆迁后完整的门窗、钢筋结构、整块楼板等无需再加工的材料直接流入二手建材市场;另一方面,是社会拾荒人士对于分散的木材、塑料、玻璃、纸张等分拣回收。除此之外,也有一些新的气象。一些企业开始尝试将建筑废弃物用来制砖、做无机料以及生产水泥,但是缺乏统一的标准,也难以实现规模化。另有一些地区,如河南许昌、河北邯郸、广东深圳等,尝试采取建筑垃圾专业模式,将本辖区范围内的建筑垃圾委托给一家环保公司,将建筑垃圾进行收集、加工、生产再使用建材,进入本地的建材领域。然而,这些委托单位由于缺乏建材行业专业技术、知识,生产过程粗放,环保措施不到位,生产的建材产品附加值比较低,必须依靠政府财政补贴来维持生计,而不能在市场独立竞争。总体来说,行业内部缺乏一个专业的建材废弃物回收处理机制来实现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
这一发现让新奥看到了建筑垃圾资源规模化的契机。作为建材领域专注混凝土生产、加工、销售及技术研发的专业企业,相对于综合处理垃圾的环保公司,有着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对行业产品质量把握的优势。于是,面对这个空缺,新奥开始了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探索。
技术创新引领资源化发展
2“R”指的是Reduce、Recycle,具体概念是环境管理学中的“减量”与“循环再利用”。“减量”主要指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循环再利用”则主要指垃圾资源的整个回收再利用过程。在资源“循环再利用”的过程中,新奥仍然坚持“减量”来实现整个过程的节能、减排。
通过工艺、技术的不断创新,新奥开发了一套生态运营模式,即“一口吞吐,吃干榨尽,一链成材,生态环保,持续发展”。这是把工艺技术的利用高度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十年来,在建筑垃圾的装备、工艺、应用技术等方面,形成了500多项专利和专用技术,其中多项专利具有划时代意义,并发明核心设备“创新制粉机”、“制沙、石、粉同出三类一体机”等。这些先进的技术工艺保证了新奥较传统工艺能耗降低25%以上,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
此外,在垃圾回收利用过程中,新奥实现了三个“零”排放:生产污水100%循环利用;生产过程固体废弃物100%分离处理;固体废弃物100%综合利用。尤其是对碳排放控制,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是通过开发具有活性的新材料的开发,替代50%具有高耗能特性的水泥;通过开发再生砂石替代天然砂石;通过开发新型路面材料,替代传统材料;通过新设备、新工艺的开发提高生产效率50%以上等。具体来说,通过严格的计算得出,生产一吨水泥要排放700千克的二氧化碳,那么按照传统工艺生产一立方混凝土需要添加300千克水泥,就相当于排放210千克二氧化碳,而垃圾资源化后只需要再添加50千克水泥,即仅排放35千克二氧化碳,再算上资源化过程中耗电的二氧化碳排放大概14千克,也总共消耗49千克二氧化碳,相较传统工艺节每吨约了161千克二氧化碳,那么以单个一体化项目年处理建筑垃圾一百万吨计算,每年可减少20万吨以上的二氧化碳。
凭借这一系列技术与成果,公司于2013年完成了碳足迹认证,且产品建筑垃圾再生材料混凝土被列入《北京市2013年节能低碳技术产品推荐目录》,为唯一建材类节能低碳技术产品。在2014年1月上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工业与信息化部、科技部、财政部等国家职能部委,申请进入全国节能低碳产品推荐目录,目前正在接受国家层面审核。
期间,在产品实验阶段,新奥就打算将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的产品低价卖给一家央企,但遭到了拒绝,即使提供便宜实惠的价格,由于缺乏国家的认可,企业家始终认为产品会有一定的风险。因此,由于低碳环保的技术,如果取得政府对新奥产品的肯定,将极大地提高公司终端产品在市场上的认可程度,利于产品直接走向市场竞争。
商业模式创新探索
目前,新奥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在政府财政不补贴地情况下,可以实现15%的投资回报,但是主要依靠简单的技术盈利商业模式,即盈利来源于建筑废弃物代替部分混凝土材料所节省的成本开支。而另一种商业模式还在构想阶段,即将整个研发的生态模式打包来寻求融资方、合作方,整个生态模式包括如一体化设备、环保原料资源、碳交易体系、自主知识产权、标准、专业绿色物流、合同能源管理、系统化平台等多个元素,合作方可运用整个生态模式在当地兴建工厂,形成建筑垃圾处理的全面运营。
“循环再利用”,即“丢弃”—“回收”—“终端产品”的流程,这个系统流程的商业模式实现需要各相关利益方的支持。“丢弃”流程中的公众、拆迁承包商,“回收”流程中的设备制造商、产品生产商,“终端产品”流程中的政府以及相关消费者都是这条线上需要考虑的因素。
拆迁承包商按照新奥提出的“再利用”要求去拆迁,就会增加拆迁成本;设备制造商新奥定的利润率为不超过30%,而在此过程中如何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点来保证长期合作,仍是新奥正在摸索的方向。
规模化的资源“循环再利用”离不开行业统一标准规范的支持。砖混建筑垃圾再生粗细辅料的标准,掺和量的标准都对终端产品的混凝土材料质量及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行业没有统一的规定标准,将会出现产品质量鱼龙混杂、参差不齐的现象。新奥非常重视对再生混凝土的标准研究,通过大量技术研究与实验提出资源化过程中的各项标准,且四年来组织了110 多位专家,并在国家标准委员会等相关专业机构的支持下,策划了建筑垃圾资源产业化的标准体系。规划的标准体系在2014年度全部完成备案,同时50%的标准形成联盟标准,30%的标准形成全国行业协会标准。截止到2013年12月已经完成了54项标准,并完成在技术监督局的备案工作。标准体系的建立将为新奥提供一个规范、健康的外部环境,引导整个行业的有序发展,利于政府项目审批,进一步提升资源化产品的市场认可度。
流程前后两端都离不开社会与公众的支持与参与,一方面,建筑废弃物的处理是否会想到交给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公司进行处理;另一方面,消费产品时是否会关注产品的“绿色”含量。因此,进行绿色信息公开是新奥正在努力的方向,利用媒体、讲座、讨论会等平台宣传自己的技术工艺以及产品,更多的与社会、公众沟通,充分保障公众产品知情权。节能减排以及循环利用的“绿色”招牌给企业提供了除了直接经济效益外的附加效益,即“软实力”,在绿色信息公开后,大部分富有责任感的公众自然而然倾向于选择绿色产品。
宏观来看,中国建筑垃圾存量超过100亿吨,每年新产生的建筑垃圾超过15.5亿吨,按照国家生态战略,应该100%的资源化,目前中国的建筑垃圾资源化率在5%左右,若每个工厂处置建筑垃圾100万吨计算,市场需要1550个工厂(设计方案分50万吨、100万吨、150万吨、200万吨四个规格的工厂)。按照每个100万吨工厂投资3.2亿计算,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带动直接投资4960亿元,带动物流投资约1600多亿,即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化带动社会投资达到6550亿元。此外,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也非常可观,每年可以减少碳排放3.1亿吨,增加就业岗位15.5万个、减少占地5000万亩以上,减少地下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因此,建筑垃圾资源化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都可以成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动力,新奥建筑垃圾资源化理念的提出、工艺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商业模式的探索都是使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有益尝试,值得管理者用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