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达骧 李石孙
张之洞与笔者达骧的祖父张之万都是清末军机大臣,关于他的一些事迹,达骧曾听见族中人作为掌故,不止一次谈论讲述,因此记忆甚多;而且张之洞至张之万的来往私札,达骧曾经摩挲翻阅,对其中的事实,反复印证,所知较为详细,现将那些外界鲜知的材料整理出来,未知是否有助于史乘之采。
张之洞生于清道光十六年(公元一八三六年),之所以能扶摇直上,稳步青云,表面上固然是由于他的文章声誉,实际上是当时的大学士,军机大臣李鸿藻尽力栽培提携所致。
李鸿藻与张之万(张之洞族兄万)在汉大臣中,是当时慈禧最为宠信的人。鸿藻因之万的关系,对于之洞的提拔尽心竭力,遇事照顾,无微不至。之洞感激知遇,入朝后便成为鸿藻的喉舌。鸿藻在同治光绪间有“清流党魁”之名,之洞为其中间人物,当时有嫉视“清流党”者嘲笑说,“清流党是青牛党(谐声)”。
张之洞于光绪十五年任两湖总督,做了很多振兴实业的事情,如于十六年开始办的大冶铁矿及汉阳铁厂。到二十二年,官款已用去了五六百万两银子,但是铁厂尚没有完全建成,之洞因用款浩繁,感到难以支持;又听翁同苏在北京主张,凡是赔钱的新兴工业,均改为官督商办,他为脱身计,就邀请当时在天津任津海道的盛宣怀去湖北商量这件事。
盛宣怀那时与洋商买办颇有关系,而且在官商中已经是很有钱了。盛是热衷于做大官、搞大钱的人,对两湖总督张之洞的“垂青”,感到欣慰,当即应邀到了湖北。到鄂后,张与盛谈到关于开发铁矿、振兴中国重工业的重要性,打算借重盛的办事才能及他和外国方面的关系,把这个事业交他来办。盛听了张的意见,有些踌躇,表示不敢冒昧从事,有婉辞之意。张命湖北官员们设宴,力挽盛承办铁矿事,盛执意不可,并拟定期离鄂。
过了几天,张又在督署盛宴请盛宣怀吃饭,张把事先拟好的两个奏折草稿,交盛阅看,一件奏称:“盛在任中营私舞弊,应该严加惩办”等语;另一件奏称:“盛颇有才具,堪以接办铁厂”等语。盛阅毕,对张说:“制台错爱,敢不从命。”表示愿意极力筹划,接办铁厂。这就是后来发展为汉冶萍实业公司的前身。张之洞以两面手法,逼盛宣怀在这个事业中去“施展”,而盛在这个事业中也发了大笔横财。
光绪二十九年四月,张之洞奉召入京,这次是要张来京与学部商定学堂章程,这年适开经济特科,就近派他为阅卷大臣。另外他还参加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筹措偿还外债的会议,其中包括战争失败的赔款问题。
当时一般人认为盛宣怀在财富、胆识与气魄上都高出一筹,张也认为盛对筹划经济、办理洋务有一套本事。这时盛恰在北京,但只是一侍郎。他听到张之洞参加这样的会议,估计张要罗致他,为了躲避这个重任,他就托故请假出京回沪。张坚留他共商,期望甚殷,而盛执意要走,张挽留不住,只好让盛先去,临行前,张亲自乘火车送盛至丰台,表示借重之情,并请盛早日返京。盛答以将沪事办完,即行回京,最多不过半个月。但盛出京后,始终没有回京的打算,直到第二年,张之洞回鄂后,盛才返京。张上次的两面手法,虽然对盛有利,但盛仍有戒心,不敢与张接近。(本文摘编自《文史资料选辑第99辑》)
链接:
使张之洞成为晚清洋务运动巨擘,并成就他一生最为卓著功业的,是光绪十五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之后,在这里开发大冶铁矿,开办汉阳铁厂,使之成为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先声。通过张之洞开办钢铁工业的经历,我们足可以了解洋务运动的实质、过程和成败。
然而,百年来,世人对张之洞办钢铁的评价,可谓毁多誉少,批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关于厂址的选择,汉阳铁厂未选在产煤、产铁的大冶,而选在离煤铁矿较远且地势低洼的汉阳,实为失策。二、向英国订购炼钢炉时,张之洞没有听取相关建议,先对铁砂进行化验,反而武断地说:“中国之大,何处无煤铁佳矿,但照英国所有者购办一份可也。”结果购置的三座炼钢炉有两座为酸性转炉,与含磷较多的大冶铁矿石不相匹配,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三、由于事先考虑不周,煤炭供应不上,使汉阳铁厂的生产常陷停顿,从而不得不高价购买开平生产之煤,甚至从国外进口焦炭,造成严重浪费。
历史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张实教授多年来花了大量的精力,去发掘、梳理原始档案资料,着意辩证对张之洞的许多讹传和误解。本文中,作者以叶景葵讹传张之洞买错了炼钢炉,所制钢轨含磷太多,造成严重损失为中心,对这桩公案进行了从源到流的清查,以期还张之洞以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