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 唐鑫
摘要:北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经济重点战略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深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与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两大目标,实施以经济稳步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发展战略。对实现既定增速目标的主要困难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北京经济;稳增长;调结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F124
党的十八大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目标基础上,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文化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五个方面充实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构建了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阔蓝图。与全国一样,十六大以来的十年也是北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重要的一个时期,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就。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北京要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大力加强经济建设力度,努力使首都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上走在全国的前列,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北京经济稳步增长战略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也是兴市之本,发展仍是解决北京发展进程中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构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北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要继续坚持发展经济,并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深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与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两大目标,实施以经济稳步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发展战略。
实施以经济稳步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经济总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现实保障,没有经济总量的提升就谈不上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体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的要求。同时,这也是首都包容性发展的必然选择,体现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发展成果为广大居民共享,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
按照“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可以推算出,北京今后10年内年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应该维持在7.2%这一水平。 2011年与2012年北京地区经济增长分别为8.1%与7.7%。与“十一五”期间的数据相比,北京地区经济增长出现了放缓的现象(如图1所示)。因此,今后八年内保持7.2%经济增长速率有着不小的难度。
二、实现既定增速目标的主要困难
从经济学原理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受经济体内因与外因共同影响,其中宏观经济周期、国际经济环境、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外因是影响北京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条件,内需情况、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式深度转变等内部因素是决定北京经济增长速度的根本原因。
(一)外部因素
北京经济实现既定目标制约外部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
1.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了阶段性减速阶段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历程,中国的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生产要素的粗放型投入,而三次快速增长(年增速在10%以上)阶段则依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历史上三次快速增长阶段的出现都是由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均与体制和结构改革有关(如图2所示)。今后一段时期内,由于加入WTO的全球化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带来的人口红利淡化以及产能过剩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增速放缓的阶段。经济学界普遍预计,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将由十一五期间的10%以上放缓到8%~9%这一区间。③再从库存变动、投资增长、产业结构升级等角度来看,当前我国正处于库存周期的衰退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短周期和产业结构的中周期的收缩期,在没有巨大外界政策冲击的情况下,我国及北京市的经济增长在未来3-5年内将延续回落趋稳的态势。
2.国际经济形势未见好转
从世界范围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总体经济形势尚未摆脱危机困扰,世界经济的不确定、不稳定性不断加大。综合过去的五年情况来看,世界经济今后几年的发展将呈现出以下态势:
第一,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曲折,外需回升态势趋缓。2011年以来,虽然世界经济维持了复苏态势,美国经济出现上升态势,计划停止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但欧债危机仍在持续,欧美主要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经济内部和外部的再平衡。能带动全球经济大发展的科技突破尚未成熟,世界经济的增长动力依然不足,而且这种增长的乏力还将持续一段很长的时间。再加上复杂多变的世界政治格局,将会带来油气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需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
第二,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出口环境恶化。各国为促进就业,培育国内实体产业,贸易保护主义势头更加明显,从传统的纺织、轻工业等低附加值产品向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蔓延。2013年6月发生的中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仅如此,以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为主要形式的临时贸易壁垒(Temporary Trade Barrier, TTB)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新障碍,2013年上半年,已有7个国家对中国商品启动9项贸易救济调查,已有的23起对华贸易救济调查,有的得出了肯定性裁决,决定针对中国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反补贴税及临时特别保障措施税,其中17起的发起者是新兴经济体国家。可以预见,新兴经济体国家为了自身经济发展,还会加强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力度。
第三,人民币升值对对外贸易有着负面的影响。在国际贸易顺差和国内外汇市场的供求等短期因素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等长期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未来一段时期内人民币升值的步伐仍将持续。由于人民币升值导致的出口萎缩必然会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总体环境,进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3. 稳增长与经济结构调整之间协调矛盾
从国家宏观调控角度来看,“十二五”时期内我国宏观经济调控还要本着“稳增长、调结构、防通胀、惠民生”的原则来推进。这意味着经济增速将会维持在一个稳定的区间内,不会出现过快或过低的情况,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结构调整保持一个相适应的节奏,这就必然以牺牲一定的发展速度为代价;经济较快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也存在着取舍,宏观调控既要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又要防止通货膨胀,保持广大民众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此外,经济增长与环境承载力之间也存在矛盾,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与经济增长速度在短期内必然存在矛盾,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环保呼声愈发加大,在环保与经济增速之间的关系将会再次调整。
(二)内部因素
以上是对北京市经济增速的外部因素进行的分析,再来分析一下北京经济增长的内部因素。
1.内需
内需是拉动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它由消费与投资构成。改革开放以来,投资是北京市经济的重要拉动力量和波动因素,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消费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强,逐渐成为影响经济稳态增长的重要因素。从图3可以看出,从2006年以来,消费率就超过了投资率,成为北京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但作为北京的消费环节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居民收入放缓影响消费总体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拉动消费的根本保证,虽然近几年来政府连续调整了最大工资标准和提高社会保障标准,但作为核心问题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却依旧滞后,北京市居民实际收入增速放缓,这将影响整个经济的增长。这一部分将在后文详细讨论。
第二,消费服务供给短缺制约居民潜在消费能力释放,按照消费结构升级规律,在完成基本生活耐用品的消费结构升级之后,居民将在文化、娱乐、休闲、健康等方面的支出不断上升,但由于文化产品消费服务供给发展明显之后,广大居民所需要的消费产品和服务出现短缺,进而影响到北京市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
第三,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加重居民额外支出负担,虽然近年来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在逐年提高,但财政用于公共产品投入比例明显偏低。2011年北京市市级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有所提高,但仅占市级财政支出比重的7.8%,与西方国家的30%~50%相去甚远,大量优质资源继续向名校、名院和公立机构集中,很大程度上压缩了居民的消费意愿,带来了北京市居民家庭消费不足的现象。此外,政策性住房供给不足抑制了居民消费意愿。
2.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转变,北京市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1979年的4.33:70.94:27.43变化为2012年的0.84:22.80:76.36(如图4所示)。如图所示,从1994年开始,北京市的产业结构成为了“三二一”格局,1995年服务业的比重超过了50%,206年超过70%,服务业主导型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
从产业贡献率角度来看,1993年以后,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就超过了第二产业,成为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主要动力(如图5所示)。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第三产业对北京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保持在70%左右,2008年达到了89.87%的历史最高水平。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北京地区经济增长起到举重轻重的作用。
但需要注意到,北京服务业增长速度放缓将会影响今后北京经济增长的速度。自2008年以来,服务业增速呈现逐年回落的态势。2008年—2012年增速依次为12.5%、10.2%、9.3%、8.5%、7.8%,其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有所减弱。短期来看,服务业增速受国内外大环境影响,特别是世界经济尚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但从长期来看,其回落与服务业自身结构有着密切的关联,是服务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William Baumo,1967)在《Macroeconomics of Unbalanced Growth: The Anatomy of Urban Crisis》一文中提出理论:当一个经济体整体转向以服务型为主时,由于服务业相对成本不断上升,整个行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会抑制整个经济体经济的长期增长。这也被学术界称为“鲍莫尔成本病”。对照北京历年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情况可以发现,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波动较大,2000年以后出现了两次大幅下降的阶段(见图6所示)。究其原因,是由于伴随着国家和首都发展战略的调整,服务业发展进入到有传统的生活型服务业向资本、技术更加密集的生产性服务业转变,但相对滞后的生活型服务业生产率难以提高,造成整个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降低,进而影响到北京市经济增长。根据邱小欢(2010)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东部地区(其中包括北京)服务业已经显露出“鲍莫尔成本病”问题, 该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因教育,医疗和住房为代表的服务产品价格虚高使居民消费支出增加, 影响居民生活水平, 进而因居民需求减少导致服务质量下降等问题影响服务业自身发展,“鲍莫尔成本病”的存在使得服务业比重提升不利于整体经济增长。④
3.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北京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是影响北京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共北京市委第十一次党代会根据党中央的相关精神以及中央对北京市工作的要求,结合北京实际,提出在今后的五年内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以“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为要求,推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但北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既不是白手起家,更不是简单的推倒重来,而是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立足实现科学发展。这就要求坚持首都经济发展方向,加快建立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进一步优化产业机构,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发展。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要彻底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路径依赖,摆脱依靠链接劳动力、依靠资源消耗、以牺牲化解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束缚。2011年以来,北京市主动调控车市、房市、对首钢涉钢生产实施全面停产。这些主动放弃短期发展速度,换取北京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举措,充分显示了北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心,也是彻底摆脱经济增长路径依赖的重要步骤。今后一段时期内,北京还会继续加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力度,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区间之内。
综上所述,北京今后几年保持7.2%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有着一定的难度的,从内外因角度来看,主要难度体现在以下几点,如表1所示。
三、相关建议与对策
为了实现年均增长7.2%以上的目标,完成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北京市需要实施“稳增长”的经济发展战略。“稳增长”就是要坚持以扩大内需为主要途径,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努力克服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及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也就是说,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积极顺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相关的政策建议有如下几点:
(一)加快北京市收入分配改革措施,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贯彻落实北京市政府2011年8月公布的《关于促进北京市居民收入增长的意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不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具体内容详见下文。
(二) 积极争取扶持政策,推动北京服务业内涵式发展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应该利用首都地位在服务业发展上积极争取国家扶持政策,加快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在已有的服务业“营改增”的基础上,加快土地资源利用,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推动北京市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特色鲜明的服务业改革发展新格局。其次,要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力度,充分借助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契机,整合优势资源、优化空间分布、充分抢占创新连、价值链和产业链高端,推动文化与金融、科技、商业、旅游等产业融合,增强服务业的行业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开创第三产业中内部新增长极,摆脱“鲍莫尔成本病”的困扰。再次,重视金融资源、创意人才、总部经济和知识产权等高端要素,充分发挥各种政策的隔离,推动金融、科技、信息、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此外,加快服务业升级速度,使之与北京居民消费结构相配套,大力促进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养老和休闲产业的发展,满足人民越来越强的对多层次、多样化服务型产品的需求。
(三)实现跨区域产业联动,提升首都经济的辐射力
跨区域产业联动采用网络化的模式,突破了传统产业联动的线性约束与地缘局限,实现了产业联动的多区位联系,使产业链中不同分工所在区域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大为提高,生产和交易成本显著下降,处于产业链中不同环节企业的竞争优势明显增强。同时,它使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范围大为拓展,辐射效能极大提高,所获取的经济利益是一般区域经济合作所不能比拟的。因此,释放首都经济辐射力要将跨区域产业联动网络化作为重要发展方向。
通过首都经济的跨区域产业联动,推动区域内的资本、人才、技术、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交流,进一步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首都经济辐射力不是简单地向周边拓展经济地理空间来疏解城市功能和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而是通过提高首都经济发展的质量,增强首都经济带动力,带动周边城市经济发展,实现圈内城市发展一体化,产生强大合力推动城市升级。它要求加速形成圈内有机统一、分工合理的生产要素和商品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引导城市转型中的基础作用;同时,依靠行政协调,使城市部分功能从重叠转向整合,实现功能优势互补;根据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调整产业布局,形成圈内产业梯度空间和合理的生产要素布局;统筹协调土地、水、能源等战略性资源的利用,综合保护与治理生态环境;加快圈内道路网络建设,缩短城际间的距离;加快机场、港口、铁路等战略通道的建设,为实现共同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深入开展京津冀经济合作是今后一段时期提升首都经济辐射力的一项现实内容。在三地产业定位中,北京具有较强的生产性服务业优势,可定位为研发中心,确立金融、科技、信息、商务、流通服务的区域主导地位和对周边的辐射作用;天津具有较强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力量,可定位为研发转化中心,发挥现代制造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带动作用;河北具有城市规模和一般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可定位为承接京津地区的配套生产基地,发挥冶金、建材、机械制造、化工医药、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以及基础资源、环境屏障的基础性作用。目前,京津冀经济合作不同程度地存在“产业同构、定位模糊、利益冲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分工协作体系,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机制,使有关各方在分工协作体系中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京津冀经济合作的成功不仅可以实现区域包容性发展,也必将促进首都经济找到新的增长点,助推首都经济的发展。
(四)强化创新资源整合和创新驱动体制机制建设,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了推动北京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深层次转变,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建立新时期的经济增长点,就需要以强化创新资源整合为抓手,以创新驱动体制机制建设为动力,以促进自主创新和成果产业化为主线,以发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作用为关键,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着力强化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促进科技成果惠及民生;着力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发挥首都地区科研院所众多,高等院校集中带来的人才优势,不断完善落地合作,积极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科技计划和产业化项项目,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实际转化,大幅提高首都创新能力的持续性。
立足北京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以企业为主体、重大项目为牵引,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发,以关键技术研发和装备研制带动重点领域建设,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首都经济的先导产业和直至产业,充实北京实体经济的力量,提高北京实体经济的贡献度。
优化北京创新资源空间布局,以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为核心,促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这样既有利于城市发展空间的战略调整,又有利于城市功能优化,引导产业对外辐射发展,形成一系列具有区域经济拉动作用高端产业新区。
(五)积极使用国内外环境变化,把握主动调控的时机和力度
加强经济预警监测水平与力度,紧密跟踪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准确判断新形势下外部环境变化对北京市经济运行的各种影响,积极对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从优化结构,扩大内需,提升效率,改善等方面入手。还应注意到主动调控的时滞性,打好“提前量”,做好预先方案,适时适度进行主动调控,确保北京市经济稳健发展。不仅如此,还要建立健全重大经济政策出台前的风险评估与防范机制,确保相关政策为广大群众所支持与拥护。
注释:
① ,进而转化为
,解得X≈0.07177
②由于《北京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截止到2011年,2012年相关数据都是取自《北京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下文如无特殊说明,皆是如此。
③“未来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分析”,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21029/082013507441.shtml,2013年8月23日浏览。
④邱小欢:《我国东部地区服务业增长特征分析:对鲍莫尔“成本病”的检验》,《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秦汉.社会建设论[M].北京:国民出版社,194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上、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3]秦德君.从社会体制上推进社会建设[J].探索与争鸣,2010(2).
[4]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10.
[5]王力丁,王宏春.北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M].北京:同心出版社,2011.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国家统计局研究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R].国家统计局网(统计分析栏),2011-12-19.
[8]刘骏.2012北京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9]陆学艺.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0]徐科.城乡差距是收入分配结构失衡的最突出体现[N].证券日报,2012-12-14.
[11]刘树成.不可低估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的难度[J].经济研究,2013(2).
[12]贺铿.中国经济减速原因与出路[J] .中国市场,2013(31).
(编辑:韦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