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韵秋 游冕
说到对海子的印象,我会想起淅沥的细雨中朦朦胧胧的西环宿舍楼。那时我们是楼上楼下的邻居,每次上完课,或结伴同行,或坐在校车上颠颠簸簸地摇回不远的宿舍楼。海子的脸圆圆的、胖胖的,留点小胡子。他是这样一个人:腼腆,随和,慢条斯理。和海子聊天,我觉得他的逻辑思维反应是不像搞法律的那么严格。海子不是避世的,但是存在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隔开了他和别人的世界,比如,一起吃饭时眉笑颜开却明显体会到心与心是没有共同的关注和联系的,这就是那道鸿沟。
印象深刻的是,海子经常向我们诉苦。那时候,我们一个月工资四十多元,日常抽烟、喝酒、朋友聚会就花了。大家还得为寒暑假攒车票钱,一年回两次家,再要给爹娘买礼物,这钱就不够花了。每当大家这样抱怨时,海子就回应我们,他每月还要往家里寄钱呢。所以,海子的工资根本不够自己花销的,同事们都看得出来,他的日子的确很苦。他会羡慕我们家里面没有负担,赚的工资自己花。现在想起来,我们的谈话很朴实。
身边的老师和同学都知道海子写诗,他有时候会给我们读。可是,在那个时候,我们觉得这就是一个爱好者写了一些东西,因为当时很多老师都写一些散文之类的。1980年代,外国的书大量涌进来,人们疯狂地读文学,读各种各样的书籍。校园里有很多人疯狂地写散文、写诗,打个比方,如同古代人写毛笔字一般,许多人都会诌一点。他们不一定要做诗人,就是要爽,就是喜欢用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
我想问问现在的学生,当你觉得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很美的时候,你是从什么方向去界定的?我觉得,海子给后人留下的是一种非常跳跃,而且迸发着朝气的东西。面朝大海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在我看来,是汹涌澎湃、广阔无垠、驰骋万里,春暖花开则是恋爱时的感觉,这样就给人以跳跃性。往往是诗人才容易理解诗人,诗人给一般人的是什么?直白地说,就是舒服的感觉。其实,海子的很多东西在中国有一种超时代的思想,海子生活的时代,中国农村是没有田园社会的,但是海子的诗里有,是他向往的,他用诗歌在表达。那时候,能上大学是了不起的事情,上大学的人的内心深处有对自己的人生前途的希望、有对整个社会的希望。海子也一样,我们都在想着以后会怎么样。可以说,那时候的大学生是有点膨胀的。因为上大学太难了,更早些时候是没有希望上大学的,所以我们才会有突然到达新天地的感觉,这也是“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我们的前景就有无限的期望,目标在哪里我们不知道,光是知道有希望。
责任编辑:张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