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姗
摘 要: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是一部诗意盎然的小说,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想象,用看似纷繁复杂的各种意象构筑美感,从而传达了非常真挚的情感。小说的各个侧面,是作者以象征手法描绘相同情感的反映,尽管面貌非常不同,在读者心中唤起的感觉却是相似的。以诗意的眼光阅读《看不见的城市》是理解这部小说的一把钥匙。
关键词:卡尔维诺 《看不见的城市》 诗意
不论是普通读者还是研究者,翻开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首先都很容易被它台阶形的特殊目录吸引,从而留意它奇特的叙事结构。然而更具吸引力的是这部小说各处洋溢着的非常独特的诗意,正是诗意使得这部小说容易让人阅读,时刻展现其魅力,使读者不至于迷惑在复杂的结构之中。以诗意的眼光阅读《看不见的城市》是理解这部小说的一把钥匙。
一、细腻描写和真挚情感
在前言里卡尔维诺说,他给每一个城市“都起了一个女人的名字”①。这是很有趣的设计,让人想起《老人与海》里老人对大海的情感,一种距离感,一种对美的观察、欣赏、爱慕和欲望。卡尔维诺描写各个城市的细节,大都琐碎具体,而自然带着美感:“这城市有六十个银色的圆屋顶,诸神的青铜塑像,铺铅板的街道,一个水晶剧场,还有一只金鸡每天在塔楼顶上报晓。”“一个盲眼黑人在人群中大喊大叫,一个疯子在摩天大厦的楼顶飞檐上摇摇欲坠,一个女孩牵着一头美洲豹散步。”“一摇一摆行进着的骆驼的轮廓,带着斑点的两座驼峰之间是流苏闪亮的绣花鞍垫……身上驮满大大小小的酒囊、蜜饯果脯、枣酒和烟叶……走向墙壁刷成白色,庭院铺满瓷砖的宫殿,赤脚的舞女们摇动着薄纱下时隐时现的手臂。”在这样的描写中,视觉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通过琳琅满目的意象构筑质感和色彩,加上味觉和嗅觉的通感,共同描绘出城市的风神。这种方法很像在描写女性服装饰品、样貌妆容,比如汉乐府的《羽林郎》:”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各种意象纷至沓来,读者能从中感受到春日的温暖、酒的甜糯、胡姬的伶俐美貌。
在《看不见的城市》里,有时抒情是很直接的:“听见某处凉台上传来女人的叫声:啊!真让人羡慕那些人,他们觉得自己曾经度过这样的一个夜晚并且在那时是幸福的。”有时描写是很直接的:“在伊帕奇亚,你必须到马厩和驯马场,才能见到骑在马鞍上的美貌女子,她们裸露着大腿,小腿戴着护甲,若有年轻的外国人出现,她们就立即把他推倒在干草堆或锯末堆上,以自己结识的乳房挤压他。”作者的情感是诗意而浪漫的,但这并不是说,《看不见的城市》的每一部分都只能解读为情诗。“比如城市与记忆之二”中的伊西多拉,是一座“建筑都有镶满海螺贝壳的螺旋形楼梯”的城,是外来人梦中的城市:“但只有一点不同。在梦中的城市里,他正值青春,而到达伊西多拉城时,他已年老。广场上有一堵老人墙,老人们坐在那里看着过往的年轻人;他和这些老人并坐在一起。当初的欲望已是回忆。”我们当然可以将伊西多拉理解为女性,老者追忆青年时代的爱情,在今昔对照中产生怅惘,也难免美化夸张女性的美好。然而就将它理解为一座城市也是很合理的,人们怀揣梦想来到城市,最终失落,却还是有新的人不断涌来,“在每一张陌生的面孔里寻找儿时的光荣”。也可以将它理解为理想,涵盖一切求之不得的美梦,可以是功成名就希冀的落空:“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也可以是相思破碎的惘然:“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这很像中国诗词喜欢的“香草美人”手法,一种处在有无之间的象征。对于这个问题,“有寄托”或者“无寄托”的阅读方法都显得笨拙,也许还不如专注体会诗意的美感本身。
二、令人惊叹的想象力
卡尔维诺的想象力既复杂又奇妙,既反映在细节描写上,更反映在整体设计上,反映在每一座城市的彼此之间的不同和各自的奇特之处。比如,有的城市只有管道:“真像一片管子的树林,每个末端都是水龙头、淋浴喷头、虹吸管或溢流管。蓝天之下,反衬着白色的洗手盆、浴缸或其他白色洁具,好像晚熟的果子挂在干枯的枝条上。”有的城市建在湖边,从而有精确的倒影:“无论湖畔的瓦尔德拉达出现或发生什么,都会在湖中的瓦尔德拉达里再现出来……水中的瓦尔德拉达不仅有湖畔房屋外墙的凹凸饰纹,而且还有室内的天花板、地板、走廊和衣柜门上的镜子。”还有的城市依照星星建造:“每一条街道都遵循一颗行星的运行轨道,建筑物和公共场所的设计也遵循星座和最明亮的星星的位置安排。”这些城市是那样不可能,但逼真鲜活,读者的感觉特别像在看一出精美的动画片,一部宫崎骏的电影,色彩强烈,描绘精准。
以自己构筑的城市为基础,卡尔维诺的想象力在每座城市蔓延开来。在只有管道的城市里:“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你抬眼望去,就会在水管丛中见到身材不高但苗条纤细的年轻姑娘,在浴缸里悠闲地浸泡着…… 阳光下,喷头里洒出的扇面型水线、水龙头里流出的水柱、喷出的水丝、溅出的水花和海绵浴刷上的皂沫都闪动着七色光。”卡尔维诺想象出了缤纷跳跃的美感,就像印象派画家喜欢的闪烁在金发女孩头上的阳光。在有精确倒影的瓦尔德拉达,居民认为由于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有精确的倒影,因而具有特别的尊严,进而影响他们的举动:“即使是一对恋人赤身裸体地缠绕在一起肌肤相亲时,也要力求姿态更美;即使是凶手将匕首刺进对方颈项动脉时,也要尽量使刀插得更深,血流得更多,因为重要的不在于他们的交合或者凶杀,而在于他们在镜中交合或者凶杀的形象要冷静清晰。”然而,如果生活只是为了旁人或者后人的观赏效果,那么生活本身最大的意义就是如此么?《看不见的城市》不会直接提出这类问题,而是以寓言式的手法,描写了人们试图构建自己面貌的场景,这一章的結尾颇为冷峻:“两个瓦尔德拉达相互依存,目光相接,却互不相爱。”作者的态度就隐藏在这一行结尾中。在依照星星建造的安德里亚,“有两种美德值得一提:自信与谨慎。他们坚信,城市的任何改革都会影响天象,在作出每一变革决策之前,都要对给自己、城市和整个世界带来什么风险与利益作一番认真的权衡。”中国诗的传统是缺乏孩童式的天真的,只能偶见惊鸿一瞥,比如苏轼的临水自照:“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想象力与天真感都需要作者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好兴致。最具诗意的一章,也许是“城市与天空之三”的泰克拉:城市是一片大工地,似乎根本没有完工的迹象。旅人好奇这城市的规划蓝图究竟是什么,城市中的人回答:要等今天的工作结束才能回答。“日落时分,工作结束了。工地上笼罩着一片夜色。天空繁星点点。“喏,蓝图就是它”,他们说。戛然而止的结尾留给读者的,不只是星垂平野阔的图案美,还有想象力产生的动人活泼感。
三、“月印万川”的象征与统一
在《为什么读经典》里卡尔维诺曾说,有时读者“不能不思索这些书中的人物是如何一路转世投胎,一直到我们这个时代”②。我们与古人当然有着太多的不同,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我们被一再提醒万万不要以今人的观点框套古人。但另一方面,我们终究与古人有着太多的相似乃至相同之处,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會因为同样的原因振动,就像爱杜甫的人会觉得有时候自己的腔子里活生生地跳动着的就是他的心。如果不是因为这种相似和相同,历史大概无法传承,文学作品更无法流传。在一代代人的出生与死去的长河中,有什么东西是没有变化的。在《看不见的城市》里,卡尔维诺描写了梅拉尼亚:“对话者一个个相继死去,而接替他们对话的人又一个个出生,分别扮演对话中的角色……然而他们的目光和声音已经跟上一场景的人物完全不同了。”这里卡尔维诺选取的角度,是生活中五光十色的各种情形如何变化和长存。另一个角度则是看似相同之下的变化:“同一地点同一名字下的不同城市,有时会在无人察觉之中悄然而生,或者默默死去,虽是相继出现,却彼此互不认识,不可能相互交流沟通。”这就很像现代城市经历的文化断层现象了。
在历时性之外,共时性观察者心理的异同也是卡尔维诺所喜欢描写的,例“如城市与欲望之三”的苔斯皮那,骑骆驼与乘船来的旅客看到的是不同的风貌,骑骆驼的人看到海湾,而乘船的人望见驼队。就好像他写的每座城市虽然不同,但是总让人感觉到某种相似。
卡尔维诺通过丰富多彩的各种手段所写的各个城市,都是他的情感与心灵的反射。这种反射不太像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更像所谓“月印万川”,每个水中的月影都与月亮本身相同又不尽相同。在“城市与名字之
五”中,卡尔维诺描绘了玫瑰色的伊莱那,“伊莱那是一座从远方看到的城市的名字,如果走近她,她就变了。”他描写了那么多城市,最终使我们得以借由作品接近他的心灵,就像我们去读一本诗集,从中摸索作者的内心。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么多的城市也许只是同一座城市,那许多首诗歌所讲的也许只是一个意思。“也许我已经用其他名字讲过伊莱那;也许我讲过的那些城市都只是伊莱那。”我想这是对《看不见的城市》最好的概括。
?譹?訛 [意大利]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张宓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以下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譺?訛 [意大利]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黄灿然、李桂蜜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4页。
作 者:徐 姗,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