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型聚甲基甲氧基硅氧烷的合成研究

2014-04-29 00:44李相元等
粘接 2014年11期

李相元等

摘要:以甲醇、甲基含氢硅油为原料,通过醇解反应制备了聚甲基甲氧基硅氧烷,考查了催化剂、溶剂及反应时间对合成反应的影响,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硅谱(29Si-NMR)确认了产物结构。结果表明,催化剂为季铵碱溶液,溶剂为四氢呋喃,反应温度为30℃,可得到澄清透明状液体,FT-IR及29Si-NMR结果均表明产物结构中含有Si-O-CH3基团,所得产物为聚甲基甲氧基硅氧烷,为该类聚硅氧烷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关键词:线型聚甲基甲氧基硅氧烷;甲基含氢硅油;醇解反应

有机硅树脂以Si-O-Si为主链,具有优良的耐热、耐候、抗化学试剂等性能,但使用温度超过300 ℃会发生明显降解,目前难以满足耐高温树脂、胶黏剂及密封剂的发展需求[1~4]。聚甲基甲氧基硅氧烷是一种带侧活性基团的有机硅树脂,其侧活性基团为甲氧基,可在室温下发生进一步反应形成高交联密度的硅氧键网络,固化形成的密封剂材料可耐800 ℃高温,并可耐酸、碱等化学物质腐蚀[5]。根据文献报道,聚甲基甲氧基硅氧烷可通过烷氧基硅化合物的水解缩合制备[6],这种方法存在反应过程复杂,产物结构难以控制的缺点。

本论文以线型甲基含氢硅油为原料,采用醇解反应合成了侧基含甲氧基的线型聚甲基甲氧基硅氧烷,合成路线见图1。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甲基含氢硅油中的Si-H键与CH3OH发生反应,生成Si-OCH3和H2,从而得到侧基含甲氧基(-OCH3)的聚甲基甲氧基硅氧烷。本文考查了催化剂种类及用量、溶剂种类、反应温度对合成过程的影响,并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表征了合成产物的结构。

1 实验部分

1.1 原料与试剂

甲基含氢硅油(Si-H官能团含量为1.66 mol/100g),工业品,北京兴业硅材料有限公司;甲醇、甲苯、四氢呋喃、氢氧化钠,均为分析纯,北京化工厂;铜粉,工业品,市售;季铵碱溶液,自制;阳离子交换树脂(NKC-9),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院。

1.2 聚甲基甲氧基硅氧烷的制备

往四口圆底烧瓶中加入甲基含氢硅油、甲醇和溶剂,摇匀后溶液透明,装搅拌装置,常温水浴。反应时以一定反应速率滴加季铵碱溶液,反应时间8 h。而后加入NKC-9静置,使溶液呈中性,过滤,在旋转蒸发仪上减压蒸馏除溶剂及剩余甲醇,产物为澄清呈透明状液体聚甲基甲氧基硅氧烷。

1.3 结构表征

合成产物结构采用BRUKER公司27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仪进行测量,KBr压片法,分辨率为4 cm-1;采用Bruker AV600核磁共振仪进行29Si-NMR结构表征,以氘代氯仿为溶剂。

1.4 氢气产率测定

由于甲基含氢硅油中含有Si-H键,与碱金属氢氧化物的醇溶液发生取代反应,生成H2,利用自制等压气体排水装置收集反应生成的H2,得到总含氢量[7]。在制备聚甲基甲氧基硅氧烷过程中按一定时间间隔记录下t时刻体系产生的氢气量。氢气产率=t时刻体系产生的氢气量/总含氢量。

2 结果与讨论

2.1 反应体系确定

在催化剂作用下Si-H可以与甲醇发生脱氢取代反应,得到Si-O-CH3基团,并放出H2,常用的催化剂是碱金属的氧化物、氢氧化物、有机碱、金属(Ni、Fe、Cu、Pt)、金属(Zn、Al、B、Sn、Pt)卤化物,本论文考查了铜粉、氢氧化钠、季铵碱溶液3种催化剂的催化效果。同时也考查了溶剂四氢呋喃和甲苯对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在室温下,铜粉和氢氧化钠无明显的催化作用,而季铵碱溶液催化作用较为明显,反应剧烈,故选择季铵碱溶液作为催化剂。在甲苯作为溶剂的体系中,反应产物不易贮存,短期内发生固化,因此选择四氢呋喃作为溶剂。合成产物为澄清呈透明状液体聚甲基甲氧基硅氧烷。

2.2 反应温度对体系氢气产率的影响

催化剂用量为0.10%,分别研究了20、30、40、50 ℃下温度对体系氢气产生率的影响。如图2所示,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开始时产生氢气的速率迅速,200 min时转化率均已达到70%,然而,200 min之后反应速率均较慢,反应480 min后转化率可达90%以上。

2.3 催化剂用量对体系氢气产率的影响

反应温度为30 ℃,催化剂用量分别为0.05%、0.10%、0.15%时的氢气产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图3所示。100 min内,催化剂加入量对反应的影响较小,随着催化剂加入量的增加,起始反应速率略有增加,进入反应中后期,速率变化不大。

反应初期,醇解反应迅速进行,放出大量反应热,溶剂易挥发甚至沸腾,体系黏度增大,容易形成凝胶。因此,催化剂用量与温度的匹配是控制反应进行的关键。为了控制反应平稳进行,可采用催化剂滴加的方法。

2.4 合成产物结构表征

图4是甲基含氢硅油、聚甲基甲氧基硅氧烷的FT-IR谱图。可以看出,甲基含氢硅油的红外谱图中,在2 173 cm-1处为Si-H基团的特征吸收峰。而在合成产物的红外谱图上,2 173 cm-1特征锋消失,说明Si-H基团被反应掉;而在2 841 cm-1处出现新的特征峰,这是甲基含氢硅油发生醇解反应生成Si-OCH3基团的特征吸收峰。

将甲基含氢硅油和合成产物进行29Si-NMR测试,谱图如图5所示,从图对比看出,经脱氢取代反应后,δ=32~37的H-Si-CH3消失,而且δ=47左右的O-Si-CH3出现在合成产物上,说明合成产物为聚甲基甲氧基硅氧烷。

3 结论

以甲醇、甲基含氢硅油为原料,季铵碱溶液为催化剂,四氢呋喃为溶剂,合成了聚甲基甲氧基硅氧烷,产物为澄清呈透明状液体,具有流动性。采用FT-IR、29Si-NMR等测试方法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甲基含氢硅油发生醇解反应,Si-H基团被反应掉生成Si-O-CH3基团。

参考文献

[1]张爱霞,苗刚,周勤,等.2011年国内有机硅进展[J].有机硅材料,2012,26(3):177-201.

[2]王超,张慧.有机-无机杂化材料耐热性研究进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3,35(1):48-52.

[3]冯志力,周文胜,孙全吉,等.有机硅密封剂高温力学性能研究[J].粘接,2014(1):67-70.

[4]贾梦秋,邓海锋.耐高温有机硅树脂的合成[J].化工新型材料,2007,35(7):46-48.

[5]杨巧云,史翎,张军营.耐高温复合材料热性能的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07,35(10):14-16.

[6]邱玮丽,马晓华,杨清河,等. 聚甲氧基硅氧烷及其功能化产物研究:1.制备[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3,16(4):454-462.

[7]汪晓璐.无溶剂型苯基乙烯基透明硅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