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问题的研究

2014-04-29 19:31温黎
中国市场 2014年14期
关键词:循环经济煤炭行业原则

温黎

[摘要]我国是产煤大国,也是煤炭消费大国。近年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煤炭的巨额消耗有密切关联。本文对煤炭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问题进行研究,厘清煤炭行业和循环经济的概念,分析传统煤炭工业发展存在问题,并提出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原则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4-0109-02

1煤炭行业概述

所谓煤炭行业是指从事煤田地质勘探、设计、基本建设、生产、设备制造、采购销售以及其他与煤炭相关的科研、教育、检测鉴定等活动的企事业单位的统称。中国煤炭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河南、贵州、云南、四川、新疆等省份。2012年度中国已经查证的煤炭储量达到11320亿吨。

煤炭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基础产业,支撑着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大部分需求。煤炭行业为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能源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的战略性资源。2004年6月30日,国务院第56次常务会议通过的《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年)》提出了坚持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战略,明确了煤炭作为基础能源的主体地位。我国的煤炭资源储量相对丰富,居世界第三位。随着产业结构及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将发生变化,煤炭消费所占能源消费的比例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但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储备特点和经济发展的阶段特点,决定了我国以煤炭为主体的这种能源消费构成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阶段不会有大的改变,煤炭仍将是我国主要的一次能源,并且消费的绝对量将有增无减。

2循环经济的含义及其理论依据

2.1循环经济的概念

所谓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所谓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循环经济发展的标准形式,是人类在发展循环经济的长期实践中总结和抽象出来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行为规范和运行标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建立在一定生态阈值和资源储量基础上的整体动态发展系统,这一系统包含着发展观念、发展理论、实施主体、政策制度、信息技术、市场机制等一系列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是模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2.2循环经济的理论依据

(1)清洁生产理论。1989年,联合国环境署首次提出了“清洁生产”,也可称为“无废工艺”、“污染预防”、“废物减量化”。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环境规划中心对清洁生产的定义:清洁生产指的是在生产过程和产品上整体持续地应用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战略,以降低对人类及所生存环境的风险。生产过程方面,清洁生产主要包括原材料以及能源的节约利用,有毒原材料的淘汰,并且确保全部的排放物以及废弃物在脱离生产过程之前数量得到削减,毒性得到降低;产品方面,清洁生产策略的目的在于降低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类以及生存环境产生的影响。清洁生产的内容,应该包括清洁能源、清洁原料、清洁生产过程和清洁产品。

(2)生态工业园理论。中国国家环保局提出的生态工业园区概念,是指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通过物流或能流传递等方式,把不同工厂或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一家工厂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或能源,模拟自然系统,在产业系统中建立“生产者一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寻求物质闭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最小化。结合到煤炭行业,则可以成立煤炭行业生态工业园区。

(3)产业生态学理论。产业生态学至今仍然没有统一的被广泛接受的概念。产业生态学更关注产业生态系统,该系统是指区域内一系列企业通过交换和利用副产品或者能源,实现在传统的未实现链接模式下无法获得的收益,即原材料使用减少、能源效率提高、废弃物减少和有价值输出物数量和种类增加。传统的产业单元企业,都是从环境中调入原材料,而将大量副产物以废物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这样的传统产业发展体系普遍把经济活动视为一种开放体系,无法实现产业与环境的协调。

(4)可持续发展理论。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可持续发展思想首次得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组织的认可,“可持续发展是既滿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2.3循环经济的本质特征

(1)非线性。如果将传统“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开环式经济系统作为线性生产系统,则循环经济则通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非线性生产方式,形成相对闭环式经济系统。这种非线性生产系统,要求生产企业在确定经营方针、从事经济活动时,在考虑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保护。

(2)环境友好性。循环经济通过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促进整个社会减缓资源与环境财产的损耗,充分体现了对自然资源与环境价值的关切。

(3)服务优先。循环经济通过优化物品使用的可长期性,促进生产者变推销产品为推销服务,鼓励使用者无须购买和拥有物品,只需在一个为满足其需求而组织起来的体系中支付服务费用就可以了。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传统经济通过持续不断地把资源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形成“三高一低”(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实现“三低一高”(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的可持续性增长方式。

3传统煤炭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煤炭工业在为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不可缺少的物质来源的同时,正面临着种种危机,以煤为主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所带来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面临能源需求增长和环境、资源保护的双重压力,煤炭工业如何摒弃传统的发展模式、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是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中的关键所在。生产和使用煤炭的行业是全社会物质资源流动性最大的行业,也是废弃物种类多、数量大、污染范围广的行业。传统经济模式主要是指传统煤炭行业发展模式,它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特征,是以“资源—产品—污染物”为物流模式,没有考虑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冲击,经济增长靠的是大量地消耗自然界的资源和能源,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传统的矿业生产以开发矿产资源这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为主,且采用单向非循环的经营发展模式。煤炭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在煤炭的生产过程中,对矿区内的土地、大气以及水资源造成极大破坏。②煤炭储运问题。由于特殊的赋存条件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煤炭生产基地主要在北部和西部地区,煤炭消费则主要是在东部沿海地区,造成煤炭生产与消费的地理分布极不均衡,构成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基本格局。

4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4.13R原则

3R原则(The Rules of 3R)是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和再循环(Recycling)三种原则的简称。循环型矿区的构建是以循环经济作为基本的理论基础的,因此对于矿区的构建应该遵循循环经济的基本的原则,“3R”原则,也就是循环矿区的构建需要符合减量化、再利用以及资源化的原则。其中减量化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尽可能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污染排放的过程,它是防止和减少污染最基础的途径;再利用是指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以防止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再循环是把废弃物品返回工厂,作为原材料融入到新产品生产之中。3R原则中各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按照1996年生效的德国《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对待废物问题的优先顺序为避免产生(减量化)、反复利用(再利用)和最终处置(再循环)。

4.2系统性原则

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矿区的建设是一个较为系统的工程,循环经济矿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了全面地衡量矿区循环经济发展的状况,体系是比较完整的。因此,对于循环经济矿区的设计也必须注重系统性。

4.3动态性原则

循环经济矿区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需要不断地反馈改进的过程,因此对于循环经济矿区的评价指标的设计也必须能够反映一定时间内的动态改变以及趋势。

4.4科学性原则

循环经济矿区评价指标体系所要评价的是矿区的实际发展情况,为下一步的发展提供参考,因此对于评价的数据来源必须保证真实、客观,数據处理的方法也要合适、科学。

4.5可操作性的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构建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指标数据是否能够获得,或者是量化的表示是否合适,等等。指标体系要能够全面反映矿区循环经济建设的各项工作,又需要调查项目能够规范的表示。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就是为了对矿区循环经济发展进行评价,因此其指标应该具有指导性以及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刁小冬,周凯慧.浅析循环经济在固体废物治理中的应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1).

[2]肖永红,高良敏.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探[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3).

[3]王锐.煤化工行业主要环境污染物来源及防治[J].广东化工,2011(4).

猜你喜欢
循环经济煤炭行业原则
煤炭供给侧改革初见成效2017煤炭行业又将何去何从?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煤炭行业未来在提高集中度
我国电子垃圾资源化问题研究
浅析关于循环经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
煤炭行业要加强淘汰落后产能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全省煤炭行业专项调度会召开号召促进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