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瑞华 钟立文 胡达维
摘要 分析了城市郊区的湿地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认为建设好城郊湿地公园将能够很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淡水资源,均化洪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物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以江西余江白塔河省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为例,对做好城郊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城郊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湿地保护;湿地恢复
中图分类号 S6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13-03933-02
Abstract Effects of suburb wetland on ecoenvironment were analyzed, it was thought that construction of suburb wetland park could protect biodiversity, maintain water resource, regulate climate, degrade pollutants and provide production and living resources for human. With master plan of Baitahe Provincial Wetland Park in Yujiang, Jiangxi Province as example, the master plan for suburb wetland park was discussed.
Key words Suburb wetland park; Master plan; Wetland protection; Wetland restoration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功能的独特自然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具有很高的生产力和潜在的功能。其因具有复杂的食物网和丰富的动植物多样性而被看作是“生物超市”。湿地由于能够降解、去除水中沉积物、化学物质和其他污染物,因而又被称为“地球之肾”。同时,湿地因能够提供控制洪水、保护海岸免受侵蚀和风暴破坏的有效体系,还被认为是“自然界的土木工程师”。湿地不仅向人类提供了大量的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珍稀物种资源,以及在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和提供旅游资源等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因此,一个成功的城郊湿地公园应能够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淡水资源、均化洪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物,以及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和发展城市生态旅游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涵盖面广,专业性强,宜采取“项目设计+专家咨询”的形式,尽量多采用系统分析、多方案比较、模型模拟等综合性技术手段,本着近期建设详细具体、远期建设以控制为主的原则进行编制。笔者以江西余江白塔河省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为例展开探讨。
1 区域概况分析
余江县境在秦汉时为余汗县地,晋元康元年(291年)始置晋兴县,后为兴安县,不久撤县为晋兴乡入余汗县,南朝陈元嘉年间(560~565年)于晋兴县故地设置安仁县,至宋端拱元年(988年)正式确立安仁县,民国3年(1914年),因与湖南省安仁县同名而易名余江县,因境内有余水(信江)而得名。余江是全国血防先进县,是文化斗士邹韬奋的故乡,是毛泽东曾经题诗赞扬过的地方,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灿烂的文化传统,有着毗邻龙虎山旅游中心区和地处省级黄金旅游线路的区位优势,古称“上控闽浙,下襟江湖,扼鄱湖之咽喉,阴信州之门户”。
项目规划区域包括余江县境内马荃至兰田白塔河河段,以及其周边的滩涂地和部分山林地,是一个典型的城郊湿地公园。湿地公园以余江县的白塔河两岸为主,地势南北高,逐渐向中部倾斜,两岸地貌以冲积平原为主,并以河谷平原为中心,由白塔河向东西两侧逐渐抬升。
2 收集基础资料,开展补充调查
基础资料是实施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依据。规划编制单位应首先获取更多准确、可靠的基础资料和详实数据。对于欠缺的基础资料和数据,要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开展补充调查,以满足规划编制工作的需要。
基础资料收集的重点是要对用地(湿地)现状进行详细了解,以及对湿地动植物资源、影响因子等方面展开调查。同时,还要尽可能多收集一些当地与湿地文化相关的资料。通过进行现地考察研究以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得知项目区域内共有维管束植物68科,208属,371种(变种);野生脊椎动物共计187种,隶属于29目,75科。
3 项目规划定位
通过对资源现状调查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后,确定并提出了规划定位如下[1]:对于拟设立“江西余江白塔河省级湿地公园”项目规划的定位,总体要坚持以湿地文化、乡土文化等多元文化为支撑,以流域综合管理与开发为手段,以湿地血防科普宣教、示范和水稻原种培育示范为特色,以保障余江县城市饮用水源地战略安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目标,最终规划建成一个集水源地保护、湿地保育、科普宣教、湿地血防宣教示范、水稻原种培育示范、科研监测、湿地游览观光及休闲娱乐为一体,同时兼备灌溉和防洪调蓄功能的城郊湿地公园。
具体的规划定位思路如下:
①拟规划建设一个全国湿地血防科普宣教示范基地。②打造江西省湿地文化宣教展示示范基地。③将江西省水稻原种培育示范基地列为湿地利用特色项目。④规划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湿地生态利用示范项目。⑤规划余江县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项目。⑥打造余江县的一张生态名片。⑦定位为余江县重要的湿地生态教育基地。⑧建成余江县及周边地区市民短期休闲目的地。
4 规划功能分区
按照“功能相对集中,保护与开发协调,便于管理”原则,结合《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的要求,拟将项目规划为3个功能区和1个管理服务点。3个功能分区情况如下:①保育区(白塔河湿地保护保育区),占地199.0 hm2,以保护为主,通过保护湿地及湿地生态系统,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来达到保护规划远期余江县城市水源地的目的,确保城市饮水安全。②宣教展示区(邓埠湿地宣教展示区),占地232.8 hm2,穿越城区,地理位置特殊,主要向游人展示湿地生态特征、生物多样性、水质净化,同时是城市防洪工程的主要建设地点。③合理利用区(张家滩湿地生态利用区),占地189.2 hm2,区域内具有曲折的岸线和大小不一的江心洲,是开展湿地生态休闲活动的主要区域[2]。
5 分类设置项目
项目分为三大类别:保护(恢复)类项目、宣教示范类项目、生态利用类项目。在项目设置上,对于生态利用类项目要谨慎设置,确实需要设置时,应该充分考虑到项目可能对湿地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免进行破坏性开发,偏离湿地公园建设的初衷[3]。
三大类项目下可再细分为几个类。保护(恢复)类项目可细分为:水系水质保护类、污水处理类、岸线保护类、栖息地保护类、特色保护(恢复)类等;宣教示范类项目分为:湿地动植物宣教类、湿地生态系统宣教示范类、湿地生态功能宣教示范类、湿地文化宣教展示类、湿地特色宣教示范类等;生态利用类项目分为:服务设施类、生态产业与示范类、生态休闲类、特色利用类等。
6 分期规划项目建设
城郊湿地公园的建设周期较长,应明确分期建设内容。
项目近期重点是要遏制湿地生态环境的破坏趋势,维持好生物多样性,使项目区域内湿地资源尽早得到科学保护;建立湿地生态环境预防监测和保护系统,落实好保护措施;初步完成湿地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湿地公园相关管理机构,健全湿地公园组织和制度,培养保护与管理专业队伍;初步完成湿地公园生物资源摸底调查,完成好边界及标志建设;落实科研课题,逐步开展科学考察与研究;建立湿地血防科普宣教与示范体系,丰富湿地公园内涵。
远期要全面落实好湿地生态系统和以珍稀水禽为重点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措施,努力改善其生存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体系,实现湿地公园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开展专题性及经营性技术研究,发展生态旅游和多种经营开发,实现依靠自身建设和管理能力就能满足湿地保护、管理与合理开发建设的需要,优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及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突显湿地血防科普宣教与示范主题。
7 有关保护项目规划
城郊湿地公园规划的保护对象主要包括水体、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等。
项目区域内水系、水体和水岸保护应该列为保护规划的重点,具体措施为:①加强对农药、化肥、除锈剂的使用管理,对于项目区域相关范围内禽畜养殖业进行统一规划,科学合理布局。②对于流域内水源涵养林和水系周边的护岸林等,应列入生态公益林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③科学规范区域内水资源管理,对流域内的城市供水水源及供水设施、排水设施和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及其他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应统一进行规划建设与管理。④坚持科学适度、合理开发利用和调度流域水资源的原则,保持城市景观水道的合理水位,维持下游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⑤规划建设好湿地公园岸线保护项目,打造丰富多彩的近自然岸线生态景观,为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以更好地保障在湿地边缘生存的物种栖息场所与食物来源,保持湿地景观中的物种连续性与多样性。
8 湿地恢复区规划
湿地恢复是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已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受到干扰或破坏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湿地恢复采取人工恢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法(图1)。
对受扰状态进行恢复前监测可以为恢复提供有效的基础数据,如监测水文状况、水质、生物状况等。对于栖息地恢复前的监测,应在恢复计划实施的前一年进行。不能提前一年进行的,则至少应与恢复项目同期实行监测。由于许多恢复项目在一个较短时期内能够被判断是很成功的,但往往会在恢复后的几年里,特别是在没有水文管理的状态下失去原有效果。因而坚持恢复后长期的监测,对于评价和理解栖息地恢复计划的成功或失败是非常重要的。
9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10 效益评析
10.1 生态效益评析
白塔河省级湿地公园是典型的以泛滥地等天然湿地为主,同时由多类型组合而成的湿地公园,具有巨大的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过度的人为干扰活动进行了严格管理和控制,特别是在对项目区域内湿地和森林生态系统进行保育的基础上,建立了流域复合生态系统,保护和营建多样性的湿地生境,丰富了湿地公园内湿地景观类型,为各类湿地生物提供多样化栖息空间,显著提升了湿地公园生态承载力和综合生态效益。
10.2 社会经济效益评析
①引导湿地保护与利用走上科学轨道,实现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在保护湿地独特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了湿地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等,发展了生态休闲旅游等特色产业,为当地增收致富和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②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显著作用,科学地保护了湿地这一稀缺自然资源,有效增加了水禽、湿地植物等物种数量,带来了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③有效地保护了白塔河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彭镇华.中国城市森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2] 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EB/OL]. (2010-02-23)http://www.doc88.com/p-9052004492783.html.
[3] 国家环保部,中国科学院.全国生态功能区划[EB/OL].(2008-07)http://www.docin.com/p-4047461.html&endPro=true.
[4] 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2011-2020年) [EB/OL].(2011-06)http://www.nmsgjhc.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