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举 丛守业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生态林业也发展越来越快,我国对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工程实施导致对种苗的需求量越来越多,而对育苗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就我国的林业育苗现状及容器育苗技术做一番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 林业育苗 育苗现状 容器育苗技术
[中圖分类号] S7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111-01
引言
苗木用什么育苗技术和措施,这都直接关系到林业育苗的发展,林业发展和苗木质量的根本保证就是好的育苗技术和管理。这么多年来,我国在林业方面都是以传统的容器育苗技术为主,这传统的方式在容器育苗技术上存在着一定缺陷。
一、林业育苗现状
目前,我国林业育苗技术,还处于传统的技术,多采用在塑料袋或者蜂窝纸上装黏土,传统的育苗技术一般都会存在苗木卷根、偏根等现象,这些现象对育苗的生长非常的不利,从而导致我国的育苗产量不高。而且育苗技术上,也存在着许多的缺陷,这也导致了育苗的质量不高。育苗的产量和质量都不高,其实就是因为没有找到一个好的育苗方法。目前,有效的育苗措施是采用容器育苗技术,容器育苗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苗木的质量和产量,也是改善我国林业现阶段育苗现状的最好方式[1]。
二、容器育苗技术
1.林业育苗容器技术
保护苗木根系,起到好的造林效果都是容器育苗技术可以做到的。但是,容器育苗技术在培养苗木的过程中会影响到苗木的根系,所以,需要容器育苗技术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育苗技术。
1.1科学容器育苗技术的发展
在我国的林业育苗中,人们相信容器育苗技术,认为育苗技术会提高造林的成活率。但是,人们没有抓住容器育苗的根本,即培养平衡的根系组织,苗木根系还因为传统容器育苗的影响,所以有很多种类都已经被放弃。而现在占据主流的容器则是那种单体不回收、易分解、易穿透的容器。目前,各国的育苗技术剩下的种类也不多了,典型的育苗技术是法国的Fertiss 无纺布容器,压缩饼圆形容器是最新发明的育苗技术,其也被逐渐的推广并使用,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将会有更多的优质容器被使用在林业育苗的工作中。
1.2科学的育苗容器技术
目前最先进的育苗容器技术就是法国的Fertiss 无纺布容器。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轻基质材料和无纺布的使用,是用机器自动制作容器并焊接补缝及填充基质成型的。成型机配备一个专门的装基质用的料斗,而通过料斗进入到成型容器内的是基质,基质通过机器然后粘合容器。通过电子设备控制粘合好的容器,然后用没有齿的锯片将从成型机内推出的粘合容器切断,并堆放在出口台上方便工人装箱。容器可以根据不同的尺寸来调整进料口的大小,从而就可以做出不同大小的口径方便栽培不同的苗木。当然,如果想改变切断的长度,那么可以调节控制器上的参数[2]。
苗木在一般情况下,其体外根茎经过一段时间内的停水,空气可以切除干枯组织,因此,苗木如果还没形成造林或者是已经长成,为防止苗木生长,可以让苗木保持在萎蔫的临界状态。
1.3 苗木质量评价标准
反映育苗的理念最好的方法就是对苗木进行质量评价。根据以往,我们只是对苗的粗细、大小、根系来评价苗木的,苗在同样的标准下有可能是老化了的苗木。所以,完善苗木的评价标准必须要借鉴先进的国家育苗理念来完善,而且还要加强从外观上没有办法来断定苗木质量的标准。比如:扦插是否经过充分的幼化处理、根系是否平衡等。为了让苗木的质量评价更加的科学合理,可以在传统的评价标准上加上这些评价标准。
2.抓好苗期管理工作
为了打下林业育苗坚实的基础,一定要确定的科学容器育苗技术,为了把育苗技术有效的应用到育苗的实践工作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2.1要做好准备工作,如:做好苗木种子处理、做好土地的施肥和整理、播种、消毒的前期工作等。
2.2苗木出齐后要逐渐增加肥料量,还要间苗,一般是500-600 株 /m2壮苗。
2.3对苗木要进行病虫害的防治,需要多种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当然,综合防治病虫害不单是化学防治、物理防治、人工防治的结合,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根据实际病虫害的程度来分析,并给出一个合适的、有效的、科学的防治措施进行防治。还要特别注意的是,苗木的成活率取决于苗期的管理工作[3]。
三、结语
为了提高林业育苗的产量及质量需要科学的育苗技术,科学的育苗技术还要注意容器一定要摆放在苗床上,这样方便管理,而且还要保持苗木的根系湿润、保证苗木不缺水等等需要注意的内容。再好的育苗技术也要配合科学的管理方法,才能保证苗木的根系生长,从而提高苗木的成活率。改善林业育苗的技术,可以改变林业育苗技术上的缺陷,从而真正的促使我国林业育苗工作顺利的展开。
参考文献
[1]魏红亮,周晓光.浅谈林业育苗及苗期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3(8):127.
[2]任秀奇,杨会侠.林业育苗现状及措施研究[J].吉林农业,2011,8(2):163.
[3]高丽琼,彭彦,张世超.桉树育苗容器与基质研究[J].桉树科技\,2011,21(1)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