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技撞上电影:哥斯拉的传说

2014-04-29 14:53陈飞
方圆 2014年13期
关键词:哥斯拉怪兽

陈飞

哥斯拉的名声和形象甚至蔓延到了科学领域,就有研究过哥斯拉在进化史和生物学投机性中出现的可能性,一种灭绝与侏罗纪晚期的海洋巨鳄安第斯达科龙的绰号就叫哥斯拉

2014年传奇影业的暑期大片《哥斯拉》登陆内地,怪兽电影之尊——哥斯拉,这个电影史上人气最高的大怪兽,在60岁生日之际,重回观众视线。

怪兽在文学作品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奇幻、恐怖类作品的诞生之初,比如我国的《山海经》、《搜神记》,西方的《神曲》等。这些形象大都来自于各国的神话体系,也就是说,自打人类进化到可以想象的阶段,怪兽就在人类脑海中被先一步创造出来了。我们的祖先对大自然的好奇以及敬畏促成了怪兽的发展,进而演化到文学作品。而且古人们对拥有庞大体型的生物存在一种本能的畏惧,这也就促成了怪兽的最大特点,它们都是一些庞然大物。

虽然在文学作品中,很早就出现了怪兽的身影,但在19世纪末电影被发明以来,苦于技术上的无法实现,怪兽的身影在20世纪中才出现。

怪兽:西方创立,盛行东瀛

提起怪兽,很多人都想到了日本系列特摄电影《哥斯拉》,几乎是这部电影引领了影史怪兽肆虐的风潮,其实《哥斯拉》还真不是最早的怪兽电影,怪兽电影起源于好莱坞,早年间最知名的作品就是《金刚》。

拍摄于1933年的《金刚》可以说是怪兽类电影的鼻祖。本片融动画、真人和模型为一体,开了特技片的先河。《金刚》影响了后世许多电影,而且该片为怪兽电影发展出一套最初的模式,这个模式至今未被打破:第一,怪兽都生活在远离人类文明的荒蛮之地,而且身上保留着原始生物的特征,它们不会遵循各种规则,唯一的行动指南就是破坏;第二,怪兽会因为各种原因进入人类文明,登陆大都市,所有怪兽的第一任务就是攻击地标建筑;第三,怪兽喜欢追美女,甚至会和美女们产生一种跨越种族的无产阶级情感。“美女和野兽”这套模式就是起源于《金刚》。

以上概率为西方怪兽电影的模式,并不适用于东方,以下会细细分析。

哥斯拉:怪兽宗师的演变始末

之前有传言说,“哥斯拉”这个名字来源于当时东宝株式会社后台的一名高大肥胖的道具师的名字,后来该说法被证实为谣传。哥斯拉的日语单词是“大猩猩”与“鲸鱼”的结合体,由圆谷英二所创。在圆谷最初的设想中,这个怪兽具备了金刚与鲸鱼的双重特点:庞大的身躯、力大无穷、来自于海洋,于是便有了“哥斯拉”一词。

《哥斯拉》的灵感来自于《金刚》,但其形象设计却与后者没有任何关系。哥斯拉的外形是集大成的产物。

首先以圆谷英二为首的特摄团队参考了1953年公映的美国怪兽电影《原子怪兽》中的巨型恐龙,片中原子弹爆炸实验释放了冰层中沉睡一亿四千年的恐龙,进入纽约大肆破坏,《哥斯拉》的故事模板沿用了这一路线。在外形上,艺术总监渡边明参考暴龙、禽龙、剑龙以及鳄鱼的外形,将它们的形象合为一体,形成了哥斯拉纵横60年的固定造型:暴龙(蜥臀目)般的直立身躯的姿势,禽龙(鸟臀目)粗壮有力的上肢,剑龙的尾刺与背后骨板,全身披挂着鳄鱼的鳞甲。同时为了强调哥斯拉与核弹之间的关联,其刮痕般的皮肤纹理来自于广岛核爆幸存者身上的伤痕。

哥斯拉在电影中被描述为被核辐射污染的巨大、暴力的史前生物。高达50-100米的身躯、发达的肌肉和不受常规武器危害的体质。1954年电影中哥斯拉的“扮演者”中岛春雄拥有柔道黑道,甚至为哥斯拉设计了很多打斗场面。而其招牌性的武器产生自体内、由口中喷出的蓝色和红色的辐射火焰,东宝特效部门最早采用天然气和手工绘制的火焰来完成这一视觉效果。

日本流行文化的标志

哥斯拉是日本流行文化的标志之一,开创了怪兽特摄片的风潮。1954年第一部《哥斯拉》电影公映时空前火爆,哥斯拉近似人形般的体态和笨拙的动作赢得了很多观众喜爱,它在城市中大肆破坏的场面令人叹为观止。而哥斯拉被核辐射污染的出身也得到了日本观众的积极回应。哥斯拉的出现代表着人类应用科技不当造成的副产品,一直以来哥斯拉被认为是核弹危机的寓言,这对本土遭受过原子弹袭击的日本民众有着独特的意义。

自从1954年,哥斯拉的成功激发了魔斯拉、卡美拉等其他怪物形象的诞生,随着科技恐惧的淡化,以哥斯拉为首的怪兽定位也发生了转变,它们从最开始的令人恐惧、阴郁负面的形象逐渐趋于多元化。哥斯拉逐渐成为一个中性怪兽的代表,有时甚至会站在人类的一方包括地球免受外来入侵,怪兽特摄电影也渐渐地向儿童开放,在1967年由于剧情和市场的需求,哥斯拉变成相对柔和,深受小朋友的喜爱。甚至在1974年到1975年之间,哥斯拉甚至成为正义的化身。其衍生品对于日本动漫、模型产业也有深远的影响。

1950-1970年是日本怪兽特摄电影的黄金时代, 在1975年的《机械哥斯拉的逆袭》后东宝公司停止哥斯拉的拍摄。直到9年之后1984年哥斯拉重新回归,变得更加单纯。哥斯拉依然会破坏,但它代表了自然的力量,无论人类还是其他怪兽,只要危害自然危害地球,哥斯拉总是会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合适的地方。2014年新版哥斯拉的设定大致如此。

从核威胁的代言人到自然界的守护者,从人人畏惧的阴郁怪兽到中性逐渐呆萌化的哥斯拉,这一点正是大怪兽走向世界的关键之一。

哥斯拉西方之旅:多文化融会贯通

哥斯拉在日本大红大紫两年后,于1956年登陆美国。美版由导演特里·莫尔斯重新剪辑,对原版进行了修改和补充,淡化了之前阴郁和核威胁的内涵,包括加入了雷蒙德。布尔饰演的美国记者角色,并且命名为《哥斯拉:怪兽之王》面向北美发售家庭录像带。一年之后美版回到日本,“Godzilla”也是从那时开始成为正式官方译名。

以《哥斯拉》为首的日本特摄片在西方属于小众的Cult电影,虽未大范围流传,但哥斯拉的形象却在不经意间走红。与同类作品相仿,这种以新颖猎奇效果为主的怪兽形象是其从亚文化进入主流文化的推动力。哥斯拉作为影史上体型最大的虚构生物之一,所获荣誉无数。在1996年的MTV颁奖典礼上,哥斯拉被授予终身成就奖,这是影史上第二个获此殊荣的虚构角色。

2004年《哥斯拉》诞生50周年之际,哥斯拉留名星光大道,以表彰这个大家伙在电影中的成就。哥斯拉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也使之进入到各种领域。漫画中哥斯拉就和金刚、神奇四侠都交过手,NBA篮球巨星查理·巴克利曾在一则耐克广告中击败过哥斯拉,“国际海洋保护协会”中一艘监督日本渔民禁止在南太平洋的鲸鱼保护区中捕杀鲸鱼的船只名称就是“哥斯拉”。在2011年本田奥德赛汽车的广告中出现了一只会喷火的巨型蜥蜴,此举甚至遭到了东宝公司的起诉。

哥斯拉的名声和形象甚至蔓延到了科学领域,古生物学家曾经就有研究过哥斯拉在进化史和生物学投机性中出现的可能性,一种灭绝与侏罗纪晚期的海洋巨鳄安第斯达科龙的绰号就叫哥斯拉,1997年古生物学家肯尼思·卡彭特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兽脚类恐龙化石,经过分析发现该物种的头骨、鳞甲与手趾与哥斯拉相仿,干脆直接命名为“哥斯拉龙”。

好莱坞翻拍过两版《哥斯拉》作品,1998年由罗兰·艾默里奇拍摄的《哥斯拉》尽管在视觉效果方面异常突出,但仍然被死忠们认为是失败作品。除了形象上的差异,主要原因在于第一部电影中哥斯拉曾被明确描述为雄性生物,而翻拍版则成为雌雄同体,还会产卵,并且这位还不会吐火,变成了典型的西方式怪兽。为此东宝公司将美版电影中出现的这只生物命名为“齐拉”,并在随后作品,包括《哥斯拉之终极战役》和相关动画片中有过登场。另外一部便是即将登场的同名作品,由来自《怪兽》的英国导演加里斯·爱德华斯导演的传奇影业版《哥斯拉》,为哥斯拉60岁生日庆生。

最强怪兽的相关属性

由美国人拍摄的《哥斯拉》电影必然会与日本有着一定的不同之处,但本片的编导吸取了98版的教训,最起码在精神内核方面,阴郁、咆哮、战争的阴霾,人与自然的对抗这些基本元素,电影中均有涵盖,而且哥斯拉的设定也是与日版一脉相承的。那么不妨探究一下传奇版《哥斯拉》的相关属性。

在1954年以前,哥斯拉就在太平洋岛屿被当地土著居民目击过并被口耳相传,是个类似尼斯湖怪般的史前生物。1954年哥斯拉被核潜艇发现,军方为了将其消灭引爆了无数核弹(对外宣传为核试验),但核爆的威力未能消灭哥斯拉。其后哥斯拉一直在深海活动,直到2014年。

以上明显是在向1954年初哥斯拉致敬,当年哥斯拉的设定是一只传说中的怪物,又可怕又巨大,吃尽海中的鱼儿。据说当地土著捕鱼量持续减少的时候,便将年轻的少女流放到海上作为祭品,直到1954年核试验导致其变异将其炸出海洋登陆城市。

从日版到传奇版,哥斯拉的外形在保留原有生物性征的同时,一直在发生着微小的变化,包括上肢越来越发达(为了肉搏使用),背刺也更加狰狞等细节进化。对于观众非常感兴趣的怪兽“三围”,变化同样明显。2014年的传奇哥斯拉,被誉为是有史以来最重、最巨大的哥斯拉,胖大到没有朋友!

传奇哥斯拉保留了哥斯拉招牌版的武器——喷射辐射火焰。原本这类生物性的怪兽具备这种逆天的功能,让人感觉到有些过于玄幻,比较美国大片不是特摄片,但当年哥斯拉之所以具备这样的功能,是代表了战争的阴霾,代表了自然向人类文明喷射的一道怒火,传奇哥斯拉继承了这些固有属性,并将其发扬光大。

根据设定,哥斯拉具有吸收辐射的能力。哥斯拉的身体内有一种叫做反应袋的器官,导致其身体像一个巨大的原子炉。哥斯拉吸收辐射通过反应袋转化作为能量,就像人体吸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转变为能源一样。

反应袋旁边有囤积核物质的铀袋,相当于哥斯拉的营养储存器官,并可以作为武器。当哥斯拉用力吸入大量空气时, 肺部鼓起推动铀袋, 大量的核物质便流入反应袋,作为其能量来源。当哥斯拉发怒时,它会用力呼出肺部气体, 核物质在能源气管中逆流, 与此同时, 其反应袋由会产生的电磁, 与核物质发生反应变成辐射能源,从口一同吐出。辐射能源接触到大气发生反应产生青白色的闪亮, 变成了辐射火焰。

哥斯拉喷射火焰时的招牌动作,全身发出射线光斑,尤其是脊鳍, 闪烁着青白色的光芒,意味着哥斯拉的地狱火焰即将喷发。由于哥斯拉的辐射波消耗的是自己的能量,每次使用都会对哥斯拉的身体造成损害。所以使用次数会越来越少,但破坏力会越来越大。

远古时期,地球上的辐射量是如今的十倍。百万年后,地球辐射量变小,哥斯拉潜伏在海底吸收来自地心的辐射能量。如今由于核试验等人工干预,核辐射能量越来越多,哥斯拉被核弹袭击之后,潜伏在海底吸取了大量辐射,再度回归。

东西方怪兽电影的异同

如今的东西方电影之间的文化隔阂越来越小,商业电影在票房保证的前提下早已淡化了地域间的差异,如今很多怪兽电影都具备了《金刚》与《哥斯拉》的双重特点,可以说,怪兽电影诞生于美国,漂洋过海去日本留学之后归来,又被以美版《哥斯拉》、《环太平洋》为首的好莱坞电影粉饰一新。但仔细观之,从最早的源头上起,怪兽电影一开始就被划分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派别,在内核方面,二者有着本质的冲突。

以《金刚》为代表的西方怪兽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点,更加突出原始的奇观性。《侏罗纪公园》、《极度深寒》等怪兽类电影代表着人类对史前生物的好奇以及恐惧;《巨猩乔阳》、《尼斯湖怪》这类作品代表着人类对神秘大自然的向往和史前类动物的痴迷;《海底二万里下的怪兽》、《妖岛神魔》、《遗忘岛》则突出人类在探索大自然中遭遇不可预知的前景。无论哪种类型,荒蛮、原始成为西方主流怪兽电影的一个标签。在这些怪兽身上,拥有自然界生物的特质,在它们身上体现的是雄壮而危险的自然属性,是未开化自然对人类文明带来的冲击。

而东方怪兽电影,无论是《哥斯拉》还是《奥特Q》,甚至韩国的《汉江怪物》,有的是人类科技的副产品,有的是来自外星,它们都是科技的产物。在以佛教、道教盛行的东方人信仰中,原始与自然早已成为图腾的象征,由此演变出麒麟、凤凰这些代表着吉祥的生物,从根本上来说东方人对自然的崇拜因素要大于猎奇性,同时18、19世纪西方工业对东方文化的冲击造成的影响已成为历史必修课,一方面西方包容性的文明的影响到了东方文明,另一方面对自身文化的传承也使得东方人不可避免的对西方的冲击产生抵触,因此在延展到怪兽电影中,怪兽们不但都成为了科技的产物,同时产生原因也大都出现在地球另一半甚至外星,自身原因被撇了个干干净净。虽然这与《哥斯拉》在引领的风潮密不可分,但也由此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西方怪兽电影受到了美式西部片的启发,后者的典型模式就是外来人进入特定的区域打破当地的既定结构,代表着人类文明对荒蛮之地的征服,西方怪兽电影多为如此,人类总是会有意无意地踏入怪兽的领地,文明世界的活动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结构,因而引发出文明与荒蛮之间的冲突。无论是《金刚》还是《大白鲨》,甚至在讲述因人类基因技术带来恐慌的《侏罗纪公园》中,人类与怪兽之间都形成了一种文明对冲,在多数情况下,怪兽的一方总是代表着原始自然的壮阔或凶险,影片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就是人类改造自然可能出现的种种结果。

对于东方怪兽来说,大多怪兽本身就是科技的产物,并不存在自然与文明的对冲,而是突出人类科技文明进程下自然界的反噬,对人类的报复。怪兽的领地被破坏,生存空间遭遇影响,这是整个事件的起因。如《哥斯拉》,一个受核辐射污染而基因突变为怪兽的生物,带着“二战”罹难者的怨气和人类对原子战争的恐惧逆袭至人类的领地。西方怪物遭遇到入侵者,出于自我保护意识和原始本能与入侵者形成冲突;东方怪物则在人类干预的情况下,成为人类社会的入侵者,它们暴戾、阴郁让人不寒而栗,明显隐含有对人类文明的反思而被怪兽攻击。

猜你喜欢
哥斯拉怪兽
进击的“装甲怪兽”
《吃掉黑暗的怪兽》
哥斯拉大战金刚
哥斯拉无家可归
有一个怪兽
章子怡:出演《哥斯拉2》,是为了“开眼”!
它是一只哥斯拉
失眠这个小怪兽
大怪兽“哥斯拉”
小怪兽长成大怪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