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进勇
[摘 要] 提高苗木成活率是提高造林工作质量的关键,是实现造林工作目的的重要保障。文章主要从提高苗木的质量、完善苗木栽植工作、完善苗木栽植后的管理工作三个方面提出提高造林苗木成活率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 造林苗木 存活率 苗木品质
[中图分类号] S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101-01
引言
由于经济的发展对植被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并造成土地沙漠化和沙暴天气频发的不良影响,我国已经推行植树造林的政策,政府每年也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植树造林,用于恢复生态环境。植树造林工作的关键在于造林苗木的成活率,但是近年来我国虽然每年都种植了大片林木,然而造林苗木的成活率却一直难以提升,甚至有所下降,导致我国出现造林不见林的局面[1],造林苗木成活率问题是每一位从业人员值都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谈谈提高造林苗木成活率的措施。
一、提高苗木的质量和品质
首先,选择合适的苗圃地,良好的苗圃地不仅要具备土壤结构好、水源充足的特点,还要具备方面排灌、光照充足、通风的特点。其次,苗圃地土壤管理。苗木的基肥一定要充足,并且以土杂肥、有机肥作为主要的基肥;对土壤消毒、杀菌、杀虫工作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如果苗木需要从苗圃地运至较远的地方,一定要做好苗木根系的保护。如苗木在运输过程中的保湿、遮阴保护措施,确保苗木不会因长途运输而出现失水或机械损伤。如果苗木在运至目的地后不能及时栽种,也要对苗木进行合理存放,并做好保湿、遮阴工作。在栽种前还需要再进行苗木筛选工作,防止脱水、有机械性损伤的劣质苗木进入造林地[2]。最后,科学培育苗木。选择品质优良的苗木进行重视,并根据苗木的特性、环境和气候、土壤等因素确种植密度;苗木的成长季节一定要加强管理工作,在苗木的生长季节更应该增加对苗木生长状态的观察,如果气候干旱少雨,要及时给苗木进行灌溉、浇水,防止土壤缺水而苗木枯死。雨水充足的季节要做好苗木的防水工作,防止苗木被淹死。夏季和秋季是苗木快速生长的季节,在这两个季节来临之前可以适当给苗木追加氮肥或钾肥,并增加苗木灌溉的次数,既能让苗木更快、更粗的生长,还能加快苗木木质化,提高苗木抵抗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除灌溉、追肥外,还要加强对苗木的抹芽、病虫的防止工作,以提高苗木的壮苗能力。
二、完善苗木栽植工作
第一,选择合适的种植时间。这是影响苗木成活的关键因素。栽种时间过早,苗木容易冻死;栽种时间过晚会延长苗木生长周期,苗木死亡几率也更高。栽植人员一定要正确选择合适的时机栽种,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大多数苗木都适合在春天栽,有的苗木也适合在秋冬季节栽种。如果选择春栽,要以苗木的树液是否流动为依据。最佳的栽植時间为苗木发芽阶段,具体的种植时间要依据苗木的特性决定,不能盲目选择种植时间。第二,坚持打水深栽的原则,在栽种前往洞穴内填适量松土后加入适量水,混合成泥浆,再将苗木植入洞穴中。从洞穴四周望洞穴内回土,使泥浆沿树干往上升,将苗木周围的土壤培成以盘子状,盘子以树干为中心,便于蓄水保墒。如果造林时间为湿度大、土质好的秋季或冬季,同样必须坚持大水、深栽、踏实封大推的原则,同时注意覆盖地膜保温,保护苗木的根系。
三、完善苗木栽植后的管理工作
苗木种植后,苗木在成活阶段一定要加强管理,及时观察苗木是否存在缺水的情况。在气候干燥、天气少雨的季节要及时浇灌苗木,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过多导致苗木缺水枯亡。如果有苗木因缺水哭死、病虫灾害致死等情况,一定要及时拔除死亡的苗木,并集中焚毁。切断病菌的来源,防止病菌在林间肆意蔓延,造成更多的苗木死亡。在拔除死亡的苗木后要及时补植苗木。对于部分死亡的苗木不用拔除,是需要短截的方法剪除死亡部分既可。例如上不死亡、中下部发芽的苗木,工作人员可以从最上部发芽的4cm左右开始剪除[3];对于踩踏、风吹等外力导致树苗倾斜和歪倒,只需要及时扶正并培土、踏实后树苗就能成活。最后防止其他外力影响苗木存活。影响苗木存货的其它外力主要包括牲畜啃、盗猎破坏、盗窃、火灾和虫害五种。尤其是防火和防虫两个外力对苗木的存活影响较大,如果出现大面积的火灾或者虫灾,应该及时向上级林业部门或政府部门报告。
四、结语
提高苗木成活率是提高造林工作质量的关键,而苗木成活率受温度、降水等自然因素应先较大。然而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气象和气候变化较大,给造林工作带来了更大难度。因此,造林人员必须充分顺利地理环境和其气候条件,充分考虑影响苗木成活的各种因素,才能保证造林生产工作遵循客观规律。也只有造林生产工作遵循客观规律,苗木的成活率才能提高,造林工作才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王海霞.延庆县平原造林苗木成活率的影响因素及提高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3,(07).
[2]熊红双.如何提高营林建设中的苗木成活率[J].民营科技,2014,(02).
[3]洪成顺.造林技术的关键是提高苗木的成活率[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