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瑾
华北蝼蛄属直翅目,蝼蛄科。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咬食幼苗的地上和地下部位以及刚发芽的种子,使幼苗萎凋而死。在表土层穿行时,形成许多隧道,使幼苗和土壤分离,失水干枯而死。农民称它为拉拉蛄、蜊蛄、土狗子。
一、华北蝼蛄的分布和危害
华北蝼蛄主要分布在北纬32°以北地区,该虫在 1年中的活动规律和东方蝼蛄相似,即当春天气温达8℃时开始活动,秋季低于8℃时则停止活动,春季随气温上升危害逐渐加重,地温升至10-13℃时在地表下形成长条隧道危害幼苗;地温升至20℃以上时则活动频繁、进入交尾产卵期;地温降至25℃以下时成、若虫开始大量取食积累营养准备越冬,秋播作物受害严重。土壤中大量施用未腐熟的厩肥、堆肥,易导致蝼蛄发生,受害较重。当深10-20cm处土温在16-20℃、含水量22-27%时,有利于蝼蛄活动;含水量小于15%时,其活动减弱;所以春、秋有两个危害高峰,在雨后和灌溉后常使危害加重。在苗圃地常有发生。华北蝼蛄终生生活在土中,是幼树和苗木根部的重要害虫,以成虫或幼虫食害苗木的幼根、和靠近地面的嫩茎部,危害部位呈丝状残缺;也常食害刚发芽的种子;还在土壤开掘纵横交错的隧道,使幼苗须根与土壤脱离而枯萎,造成缺苗断垄的现象。
二、华北蝼蛄的形态特征
华北蝼蛄成虫体形粗壮肥大,体狭长。头小,圆锥形。复眼小而突出,单眼2个。前胸背板椭圆形,长36-55毫米,黄褐或黑褐色,腹部较浅。从背面看,头呈卵圆形。触角丝状,位于复眼下方。复眼椭圆形,略突出于头部两侧。前胸背板发达,前足特化为粗短结构,基节特短宽,腿节略弯,片状,胫节很短,三角形,具强端刺,便于开掘。内侧有1裂缝为听器。前翅短,雄虫能鸣,发音镜不完善,仅以对角线脉和斜脉为界,形成长三角形室;端网区小,雌虫产卵器退化。中央具有1个凹陷不明显的暗红色心脏形坑斑。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刺1-2个或消失,腹部末端有较长尾须1对。卵,椭圆形,初产1.6-1.8毫米,宽1.1-1.3毫米,孵化前增长,加宽,长2-2.8毫米,宽1.5-1.7毫米。由乳白色有光泽变为黄褐色,孵化前暗灰色。若虫,初孵若虫头胸极细,腹部肥大,全体乳白色,复眼浅红,以后变浅黄到土黄。蜕皮一次,体色加深,5-6龄以后与成虫体色相似。初龄若虫体长3.5-4毫米,老龄若虫体长35-40毫米,若虫共13龄。
1.成虫:雌成虫体长45-50毫米,雄成虫体长39-50毫米。形似非洲蝼蛄,但体黄褐至暗褐色,前胸背板中央有1心脏形红色斑点。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棘1个或消失。腹部近圆筒形,背面黑褐色,腹面黄褐色,尾须长约为体长之。
2.卵:椭圆形。初产时长1.6-1.8,宽1.1-1.3毫米,孵化前长2.4-2.8毫米,宽1.5-1.7毫米。初产时黄白色,后变黄褐色,孵化前呈深灰色。
3.若虫:形似成虫,体较小,初孵时体乳白色,二龄以后变为黄褐色,五六龄后基本与成虫同色。
三、华北蝼蛄的生活史
华北蝼蛄一般三年完成一代,已成虫和7龄以上若虫在60-120厘米土中越冬,翌年3-4月份开始活动,进入表土层活动时,洞顶隆起10厘米左右墟土隧道。6月上旬到8月为产卵期。产卵在10-15厘米的椭圆形卵室内。有2-3个卵室,平均产卵120-160粒,卵期20-25天。秋天达8-9龄时入土越冬,第二年从春季到秋季经几次蜕皮达12-13龄时,又入土越冬,第三年秋季羽化为成虫。
四、华北蝼蛄的发生规律及习性
发生规律:蝼蛄生活史比较长,华北蝼蛄在河南需3年完成一代,非洲蝼蛄需2年。均以成、若虫在50-70厘米深的土中越冬,翌春活动为害。5-7月份成蟲交尾产卵。卵集中产于地下10-40厘米的卵室内。成虫产卵期30-120天,每一头雌虫一生可产卵100~300粒,最多可产500余粒。卵期15-25天。蝼蛄的活动受气温的影响呈现季节性变化,11-12月份为冬季休眠阶段,3-4月为春季苏醒阶段,4月中旬-6月中旬我出窝迁移为害猖獗阶段,6月下旬-8月下旬为越夏产卵阶段,9月上旬-11月上旬是秋季再为害高峰。土壤湿度对蝼蛄的活动也有影响,土壤干旱活动就差,一般10-20厘米表土湿度在18-27%时活动最盛。
习性:一般于夜间活动,但气温适宜时,白天也可活动。土壤相对湿度为22-27%时,华北蝼蛄为害最重。土壤干旱时活动少,为害轻。成虫有趋光性。夏秋两季,当气温在18-22℃之间,风速小于1.5米/秒时,夜晚可用灯光诱到大量蝼蛄。蝼蛄能倒退疾走,在穴内尤其如此。成虫和若虫均善游泳,母虫有护卵哺幼习性。若虫至4龄期方可独立活动。蝼蛄的发生与环境有密切关系,常栖息于平原、轻盐碱地以及沿河、临海、近湖等低湿地带,特别是砂壤土和多腐殖质的地区。初孵若虫有群集性,喜食煮至半熟的谷子,炒香的豆饼或麦麸;对马粪等具有趋性;喜欢在潮湿的土壤中;土温在16℃-20℃,含水量在22-27%最适宜,故春秋两季蝼蛄最为活跃,活动最频繁,因而有两个危害高峰。华北蝼蛄多在轻盐碱地内的缺苗断垄、高燥向阳、地埂畦堰附近和松软油渍状的土壤里产卵。在干旱地区,多集中在水沟两旁、过水道和雨后积水处。适宜产卵的pH为7-7.5,土壤湿度(10-15厘米)约为18%。产卵前先做一产卵窝,螺旋形向下,内分3室:运动室、产卵室、隐蔽室。每雌虫产卵120-160粒,少的40多粒,多的可达500多粒。
五、防治措施及方法
1.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春秋季深耕细耙,加之跟犁拾虫,不仅直接杀死蝼蛄,且破坏其洞穴,消灭卵及低龄幼虫。不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减少对蝼蛄的引诱,以免集中为害。
2.利用黑光灯、电灯或堆火进行诱杀,特别是在闷热天气、雨前的夜晚效果更佳,在天气闷热或将要下雨的夜晚设置,以晚上8-10时诱杀效果最好,但对于华北蝼蛄因其飞翔力弱效果略差一些。
3.药剂处理土壤:
3.1在蝼蛄及其它地下害虫发生量大的田块或年份,亩用40%辛硫磷或甲基异柳磷乳油200-250克,结合浇水,施入土中,防效良好。
3.2用40%乐果乳油或90%晶体敌百虫0.5公斤,加5公斤温水稀释,拌入50公斤煮至半熟或炒香的饵料(如麦麸、谷糠、秕子等)制成毒饵,傍晚均匀撒在苗床上,每亩用量约1.5至2.5公斤。注意防止畜、禽误食。也可用50%辛硫磷或50%对硫磷或20%甲基异硫化钠磷乳油2000倍液浇灌。此外,也可选用6%密达颗粒剂每亩用500克拌细土撒施,效果更好。
3.3在苗圃苗床的步道间,每隔20米左右挖一小坑,规格为30-40厘米×20厘米×6厘米,将马粪或带水的鲜草放入坑内,加上毒饵更好。次日清晨可到坑内集中捕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