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信忠:台湾和祖国的故事

2014-04-29 12:59刘亚
方圆 2014年14期
关键词:台湾人外公大陆

方圆见习记者 刘亚

其实我们都好像活在别人的风景里,彼此都好奇,却没有人主动去了解对方

人物名片

廖信忠,1977年出生于中国台湾省台北市。1997年考入中国文化大学,一年后转学到东吴大学,毕业于东吴大学哲学系。著有《我们台湾这些年》,该书于2009年在中国大陆出版后畅销百万册。2014年4月,《我们台湾这些年》的姊妹篇《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出版。(摄影:本刊记者 张哲)

廖信忠很普通,一身不起眼的打扮,点一杯卡布其诺,缺一点文人的仙风道骨。不过,他的书却曾风靡一时,2009年出版的《我们台湾这些年》三周卖了28万本。在韩寒还没有写《太平洋的风》的时候,他就用笔掀起了一股台湾热。今年4月,他带着新书《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重新回到读者的视野之中。

来到北京,廖信忠总是住在鼓楼边上便宜的7天连锁酒店,“因为酒店的某几个房间正对着故宫和景山,日落时非常美,北京任何一间高级酒店都找不到这种美景”。没有朋友约饭时,他会独自到庆丰包子铺叫一份包子和炒肝,然后在微博上配一句“在北京每次晚上没饭局没跟人吃饭,一个人都是吃这些”。又或者忙完工作后,一个人坐着公交慢悠悠地晃回鼓楼,这是“挺好的一段路”。

毕业于东吴大学哲学系,搞过网站、做过百货销售,在廖信忠眼里,《我们台湾这些年》能大卖是他生活的一大转折。

从“天涯写手”到畅销书作家

在廖信忠32岁爆红之前,他和朋友折腾过架设网站,不过恰好遇上了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网站虽然没弄出名堂,廖信忠在论坛里的发的帖子倒是火了,不过不是在台湾,而是在大陆的天涯论坛。

2008年5月,廖信忠以网名truevoice(真实的声音)在天涯论坛上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我是1977年出生的人。20世纪70年代末的台湾,整个社会气氛都是怪怪的,就像是一只气球,随时都可能破掉,但就是破不掉的状态……这也是他酝酿了很久的《我们台湾这些年》这本书的开头。

这一年的廖信忠已经断断续续与大陆“亲密接触”了近十年,在这几年里,他不断地在大陆游历,他渐渐发现,大陆人在对台湾充满热情的同时,又对台湾全然不了解。廖信忠萌生了一个念头——写写自己这30年在台湾的成长经历,以及这30年间台湾社会的变迁,让大陆民众了解一个真实的台湾。

2007年6月,他尝试开始搜集资料和采访人物,努力找寻那些隐藏在大事件背后的普通台湾民众,包括自己及家人所经历的一些人间凡事。而到2008年,作为被“金融风暴”裁掉的一员,他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中,并将文章首发在天涯论坛上。

很快,对台湾的“科普帖”在天涯杂谈里火了。如廖信忠所说,“形成了大陆人和台湾人之间讨论交流的一个平台。”不久,近30家出版社闻风而动,找到廖信忠要将连载帖子结集成书出版。最终,北京读客图书有限公司帮助他出版了处女作《我们台湾这些年》。 而这本书在当年狂销百万册后,廖信忠索性“不成功便成仁”,着手筹备姊妹篇《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

在台湾收集资料时,廖信忠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在花莲有条台九线,坐班车的通常有两种人:当地原住民和老兵。那些老兵可能一辈子都没有结婚,退伍后没事做就去做重大工程。但在工程结束后,他们下一步就要去自谋生路,随后就住在当地了。所以花莲那边就有一些老兵的聚落,廖信忠采访的其中一个人就是这样一个单身老兵。

“这个老兵,我在他花莲的家旁边住了近一个月,每天找他聊天,可是聊了一个月后,发现他最核心的部分、重要的人生经历,总是说不出来。还有的人,采访了很多次,正要采访最核心部分时,他却过世了。”

“本来想得很简单,我要做的只是找故事然后记录下来而已。”廖信忠说,但后来发现很难,因为受访者大部分不会跟你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只能东一句西一句地讲,我只好先跟他们说社会上出了哪些事,引导他们说出这些事如何影响他们生活。

好在廖信忠在东吴大学读哲学系时对口述史有不少兴趣,所以接受过口述历史的一些训练,也修过历史学的一些东西。他深切地明白,人们聊时也许有隐瞒、美化、加油添醋,也许有与过去历史不太相符的地方,不过这也算是某种“历史”。因为可以从他们讲的这些片段,试图从中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怎么影响他们,找出为什么他们会讲出这些话。

“在台湾的书店,买一本大陆出版的简体书,讲台湾人的故事,想想都觉得很魔幻,这本书算是有它的时代意义了”。说到自己的书,廖信忠有掩盖不住的自豪:“在新书里,我比别人多了一点优势,因为我在大陆待的时间长,对网络流行用语熟悉,用这些语言来解释台湾的事情,读起来就比较贴近生活。”

卖故事的巧克力贩子

不过写书并不是廖信忠的唯一工作。廖信忠微信名是巧克力贩子,在朋友圈里很少表现自己“骚客”的一面,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其实就是个‘贩子。”这里面有什么高大上的引申义,只是因为他确实在做巧克力的生意。

没错,“巧克力黑作坊”、两颗钻、自产自销、单种产品月销量不过30笔,除了名字有些特别,其余皆平淡无奇甚至产品经常处于下架状态的淘宝店就是廖信忠贩卖巧克力的据点。按照廖信忠自己的话来说,“这家店是我‘农闲从艺时弄出来的,就像农民农闲时进城打工一样。”当然,在“本行”收成不好的时候,这家店对于廖信忠还有更重大的意义:“我也害怕将来每一本书都要经历不确知的编审,每天码字泡咖啡馆的轻松生活显然不能长久,这家店也是我生存的手段之一。”

无论巧克力卖得怎么样,廖信忠码字的本行依然干得很出色。今年4月,他的新书《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出版了。在新书发布会上,他调侃着说,我回来了,这次讲的还是大陆和台湾,卖的还是故事。但不同的是,前一本《我们台湾这些年》为了回答大陆小伙伴们的提问:“台湾是什么样子的?”这一本则是对大陆朋友另一个常见问题的回复:“台湾人到底怎样看大陆?”

《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写的是十三个台湾平民的故事。从1944年国民党在台湾高薪征兵,到1966年台湾小学生偷学简体字被老师发现而挨打,再到2011年北京老公到台南岳父家探亲……2011年到2012年间,廖信忠花了近一年时间,从别人介绍到报纸上的小故事,从七八十岁的老兵到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他采访了20多人,选择其中比较有故事性、代表性的,最后保留了书里现有的13个故事。因为常住地在上海,他每三四个月会回台湾找书、找材料,而这一年间究竟往返台湾上海多少次,他早已记不清楚了。

“我喜欢采集这些小故事。越是柴米油盐、生活琐事,越能引起大家共鸣。从柴米油盐中如何提炼时代的变化,这些小故事是很能打动人心的。”在廖信忠的期望里,读者们可以把这本书当作故事书和小说来看,当做台湾百姓这几十年生活片段的纪录片来看。尽管自己“加油添醋”了很多,但书里总归是他们的人生经历。其中60多年来大陆的大事件与台湾的小故事,都是各个时期台湾百姓对于大陆的印象。

随着《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的正式出版,“卖故事”的廖信忠似乎忙得没时间再回家做巧克力、包装、发货、做淘宝亲了。浏览“巧克力黑作坊”的淘宝页面,赫然发现最新留言已经变成:“再过不久,我的本行又要开始搞了,所以发货速度会减缓,未来甚至可能一周只发两次货,希望大家能体谅一下。”

我们都好像活在别人的风景里

就像《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里,大陆与台湾,分开不代表不关心,不联系不代表不知道。13位台湾平民通过柴米油盐讲述着老百姓眼里的大陆,然而时代在变迁,大陆和台湾在对方眼里又是怎样一种光景呢?

“其实我们都在找一些事例去印证对过去自己的想象。台湾人到大陆最感兴趣的还是过去宣传的那种‘山川多壮丽。大陆朋友到台湾也是这样,比如去印证‘温良恭俭让的传统。”廖信忠打趣地说道,例如有一些作家刚到台湾就丢钱包,然后又能很快找回来,便在网上发文大肆宣扬台湾人的好素质。

“台湾人如何看大陆?”这是廖信忠被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无论是在座谈会还是文化沙龙,廖信忠总会用台湾人慢条斯理的语气说,最直接的问题最难答,大陆的概念实在太大,而且每一层都不一样,毕竟政治离普通人太远。

但现在台湾人对大陆的态度却呈现出明显两极化。在廖信忠看来,一方面,不管什么社会都有好的和不好的一面,大陆文化底蕴深厚,不像台湾比较浅薄,所以很多台湾人都喜欢大陆浓厚的文化沉淀,即使陈升不喜欢大陆人来台湾,也还是写出了《北京一夜》,但另一方面,讨厌大陆的人分分钟钟都能举出在大陆死掉的原因,比如可怕的地沟油。最近很多人把台湾电视节目放到网上,引起了不少舆论和反响。但廖信忠则认为很多时候是把小事放大化了,就像茶叶蛋突然变成了大陆娱乐的话题,对此大家笑一笑就好了,不用太在意。

对于之前很火的台湾大学生反对服贸协议,廖信忠觉得台湾人现在面对大陆心里是有焦虑的,因为很早以前台湾要比大陆富很多,而这些年大陆飞速发展,台湾难免心里不平衡,又觉得自己文明程度高,所以就经常拿大陆负面的东西来说。

廖信忠还举了陈升的例子。陈升奉劝大陆人不要来台湾,其实引申出了很多台湾人的想法,虽然现在台湾经济没有什么增长,但大多人还是过得很安逸。就像台湾近年来很流行一个词叫‘小确幸,是指微小而确实的幸福。因为这几年台湾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政府无法带给我们‘大确幸,于是就沉溺在小清新、小格调中。台湾政府为经济不增长感到焦虑,所以就和大陆签了服贸协议。因此大家认为台湾政府拿大陆来当“万灵丹”,等于“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但一下子就开放了,整个过程太粗糙,大家很难接受。”廖信忠说,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我们的生活方式不愿意被改变。很多台湾人心里会焦虑,大陆经济体这么庞大,一旦进来,台湾现在安逸的生活是不是会改变?可能连“小确幸”都没有了。台湾人也知道两岸经济深化交融是大势所趋,但是猛地跨进一大步,还是很难接受。

“现在台湾年轻人总是喜欢选择自己愿意相信、喜欢看的东西。他们最大的问题不是不理解大陆,而是不愿意去理解。其实我们都好像活在别人的风景里,彼此都好奇,却没有人主动去了解对方。”廖信忠说。

同写《我们台湾这些年》时相比,现在的廖信忠沉稳了许多。“那本书红了以后,我就想专门码字,当一个作家。”说完,他又加了句,“不过不行的话还可以去卖巧克力”。

《我们台湾这些年》

本书从廖信忠出生的1977年写起,以一个台湾平民的视角,细述30多年来台湾社会的大事件和小故事,与读者分享过去30年台湾老百姓最真实的日常生活和悲喜人生。对于很多大陆人来说,台湾往往只是一个空洞的政治概念;大多数人并不清楚台湾过去30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台湾普通民众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其实,台湾30年来的社会巨变,绝不亚于改革开放30年的大陆。1975年蒋介石逝世后,台湾局势骤然微妙;蒋经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力排众议,强力发动台湾社会变革,直接推动了台湾的经济腾飞;接下来的几十年,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等政治人物粉墨登场,台湾社会风起云涌,每一个最普通的台湾人,都卷入其中,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书摘

嫁个北京老公

大概在汪小菲娶了大S那一阵子,我认识了一对夫妻,老公是北京人,老婆是台湾人。

这夫妻两人话可真多,一开口,乍听之下像在吵架,再听之下,又挺像说相声的,随便开口都是段子。台湾女孩很少有像她那么会讲话的,我甚至怀疑她只是故意说着台湾腔逗闷子玩的北京女人。

“那年我为爱走天涯,放弃了在台湾的高薪,好不容易在上海找到一个金融行业的工作。我男友早我一年来上海,事业很成功,我为了不让别人认为我靠他养,所以也找了份工作。只是没想到,我来之后发现男友原来早就移情别恋,他来上海也是为爱走天涯,追随他的GAY男友。”

“我说这男人,挺有效率,出轨和出柜同时进行,事业是成功了,但是人也成受了哈。”

淑全转过头去瞪了李品一眼,说:“正经点。”

“我好一段时间意志消沉,心想再这样下去不行,于是听了别人的建议去西藏散散心。至于为什么是西藏,其实我以前根本没到过大陆,连上海都还不太熟,可西藏以前一听就有种神秘感,特别神圣纯净的样。”

“你们这帮娘们儿,一张嘴就西藏、丽江、凤凰,也不动动脑子,典型就是让门挤了,不去西藏就找不着自我了?我还就不信了。西藏地方那么老高,去了准缺氧,哥们儿跟三里屯、后海酒吧泡一宿,第二天脑袋一样发蒙,还去西藏干吗?”

“我那会儿跟她住一客栈,眼见着这妞哪儿都好,就一毛病,忒爱哭。听会儿歌吧,哭了;看看蓝天白云吧,又哭了,这我也就忍了,最牛×的是,看看天气预报都能哭掉眼泪,一到晚上七点,电视一说‘观众朋友,晚上好,我都想哭了!咱这眼泪怎么就这么不值钱,你不知道好多老百姓还喝雨水吗?这就是浪费,等同于犯罪,知道吗?”

“他这个流氓,趁我心里空虚难过时找我搭讪。没想到这一搭,我也好像找到可以抓住的浮木一样,从此我们两人就不可收拾地好上了。哈哈,我知道你本来只是想旅行艳遇,拍拍屁股就走,玩纯良的代价很大对吧?”

“哟呵!真行啊!学得还挺快,北京媳妇儿没白当呀!”

“我差点给忘了,今儿,要说去她外公家的事。”

“我们结婚以后,回了台湾一趟,带着他去见台南的外公。之前结婚我们是在北京办的,只有我父母去了,外公都还没见过他,让他也去看看外公……”

“对别人来说那天也没什么特别的,可对我就不一样了。台南什么样?那就是绿营的窝,个个都台独分子,马路边一站,嚷嚷句‘哥们儿大陆来的,立马出来几个拿家伙的,叮咣五四直接砍哪,就跟那古惑仔似的,连个收尸的都没有。”

“哪有那么严重,台南人最热情了。”

“那天到外公家后,寒暄问候几句之后就不知道要说些什么,陪着外公一起坐在电视机前面看电视。外公前几年中风之后,讲话和行动一直不太方便,人也就变得沉默了。我们三人一起坐着看电视,外婆忙进忙出,偶尔来讲几句话。那时候只觉得外公一直在转电视,转来转去都差不多,好像老了之后就只能这样默默坐着看电视,一阵心酸。”

“然后就提醒我,让我小心你外公,不对,小心外公,说外公最讨厌外省人了,还说什么现在台湾男人娶不起大陆妹,只能娶越南妞儿什么什么的,反正就是你一句我一句,别提气氛多好了,我也说了不少。哥们儿首都来的,哪能输他们呀,虽然不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但是也得让人知道咱北京人见多识广啊。本以为咱这侃爷功力十足,谁知道这帮老头更能喷。”

“我们回去后,还是一样陪着外公看电视。外公转到一个讲台湾过去白色恐怖时代的二二八事件历史的节目,就不再转了,仍然是默默地看,没有人讲话。现在回想起来,外公不说话,不代表他不跟我说话,他有很多想跟我讲的,就是不知从何聊起,他在看这个纪录片节目时,外婆经过说,不喜欢还要看,说外公就是那时候开始讨厌外省人的。我就知道了,外公不是真的在看那些节目,他是特别转给我看的。”

“对不起啊!这件事很平淡,一点起承转合都没有。你看过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吗,那个下午,就是这么一回事。外公那天仅有的一句话,一直在我耳边,北京,台北,外省人,本省人,台湾人,大陆人。当我仔细琢磨外公的那句话,再想想外公那一代台湾人的经历,自己的身份,于是,我越来越觉得那句话不仅仅是托付,好像还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你真是标准的北京小孩,什么都能扯到历史的厚重,家常一点像个正常人点行吗?”

“哥们儿生在天子脚下,看惯了红墙绿瓦,自小经受历史的洗礼,幽幽千载文化早已融进了我的身体、我的血液。生活就是历史,历史就是生活,你们,无法理解……哈哈哈!”

摘自《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

猜你喜欢
台湾人外公大陆
我的外公
外公做的门
IQ大陆
外公是个象棋迷
北方大陆向
冰之大陆
台湾人在上海的公益活动
台大教授一席话“骂醒”所有台湾人
大陆的漂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