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技术

2014-04-29 09:54刘姿梅
农民致富之友 2014年2期
关键词:黄褐色斑病甜玉米

刘姿梅

[摘 要] 近年来,人们对甜玉米需求量不断的增加,种植甜玉米的效益日趋看好,我镇从2010年的1471亩,到今年的种植面积达6535亩,价格从原来的平均2.6元/㎏,到今年平均5元/㎏,价格几乎翻倍。但是,随着种植量的增加,玉米的病虫害尤其是玉米小班病,会随着种植量的增加而增加。这种病又称为玉米斑点病,多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长蠕孢菌侵染所引起的。它的危害较强,严重的甚至会造成颗粒无收。

[关键词] 小斑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187-01

一、玉米小斑病原

玉米小斑病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理病原。

二、发病条件

多以分生袍子和休眠菌丝体在病残体上的越冬为初侵染源。加上风雨和气流等的传播与扩散,很容易造成玉米分生孢子的再感染。此外,发病的条件还依赖于合适的温度。通常情况下,温度在23-25℃时,孢子最容易萌发。如果遇到高温气候,同时又水分充沛,那么灾情将会扩散的更为严重。玉米孕穗、抽穗时期,由于降水量大的原因,空气湿度特别大,这就非常容易出现小斑病。这和其生长周期长,露温高,气候潮湿,连作田发病率高等有很大的关系。

三、流行规律

一般来说,小斑病菌属半知菌类,有两个生理小种:第一,"O"小种主要对叶片造成危害,侵袭范围最为广泛;第二,"T"小种,主要对花丝、籽粒等构成危害,尤其是对含有T型细胞质的玉米造成的危害极大,严重得会使玉米的产量急剧下降。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的形态第二年在病株残体上产生分生孢子,这边成了第一次的侵染源,之后,由于风力和雨水的影响,使其又不断扩散传播,形成第二次侵染。而这些都和栽种技术、条件、气候等密不可分。

四、危害症状

玉米小斑病和大斑病一般都是相继混杂出现的,没有十分明显的区别,主要发生在叶部。其中多以温度较高和湿度较大的丘陵地带为主。这个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内均可出现,较为集中的时期是抽穗和灌浆期,对叶片、包叶和果穗等产生侵害。苗期染病初期,会在叶面产生危害,严重的造成叶片迅速萎缩枯死。在感病品种上,病斑一般受叶脉的影响较小,颜色也多由灰色到黄褐色,大致为椭圆形或纺锤形,后期略有轮纹。在抗病品种上,表面霉层不多,容易出现黄褐色的坏死小斑点。而一般品种则多为黄褐色,多产生椭圆形或近长方形叶斑,边缘还会有些紫色或红色的晕纹圈。此外,病原菌分生孢子也是多为黄褐色的纺锤形,病斑比较大,边缘紫色不是太突出,但是生病的部位一般长有灰黑色霉层。而果穗染病时,多呈现出不规则的灰黑色霉区,更为严重的会腐烂发黑。

五、防治方法

1.品种选择选择抗病力强的品种,如农大60、农大3138、鄂甜玉11号、滇引玉米8号等。

2.合理密植种植密度我们一般株行距是75*40,如中熟品种农大108最适宜的密度范围是3000-3200株;中熟品种鲁单50最适宜的密度范围是3000-3500株;中早熟品种鲁原单14最适宜的密度范围是4000-4500株。

3.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在移植前施足有机肥,如发酵后的猪粪等。

4.发病期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每亩用药液60-75公斤,间隔7-10天一次,连防2-3次。

5.加强管理。对于农业要及时深耕土地,控制疾病源的扩撒,也可以将病叶和枯叶摘除,以免感染周围的叶茎。此外也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和控制湿度与温度来提高植株的抗比例,减少病菌的侵袭。

六、小结

玉米小斑病,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长蠕孢菌侵染所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丘陵区为主。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但以抽雄、灌浆期发生较多。主要通过选择抗病力强的品种、合理的种植密度、加强田间管理等综合防控措施,基本可以消除玉米小斑病的危害。

参考文献

[1]王晓鸣王会伟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及其防治金盾出版社

[2]安徽省玉米小斑病菌对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植物保护-2011年第4期

[3]甜玉米小斑病几个抗性因素的遗传分析-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第7期

猜你喜欢
黄褐色斑病甜玉米
茶轮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拮抗菌筛选
黄瓜靶斑病咋防治
甜玉米丰产 种植有技巧
长颈鹿
瑟瑟的梦
板栗树的栽培方法
中西结合
甜玉米常见病害的抗性鉴定及防治
春季甜玉米和反季节四季豆轮作栽培技术
甜玉米—新甜玉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