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生宝
摘 要:近年来,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普遍流行,猪感染附红细胞体后,可导致猪抵抗力降低,极易引起混合感染。临床上很难做出准确判断,容易引起误诊,导致病情难以控制而暴发,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附红细胞体病;诊断;治疗方法
1 症状与诊断
本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猪虱、蚤等吸血节肢动物可以起到传播作用,此外,污染的针头、手术器械、交配等也可传播。生产中多见于饲养密度大的猪场,特别是1月龄断奶时期受应激因素的影响、使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增高。此病的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不难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做实验室检验,方法有显微镜检查、血清学检查、动物接种等。
1.1 急性和亚急性型主要表现为突然死亡
病猪耳部及腹下皮肤发红,体温40~41.5℃,高热不退,口渴,呼吸急促,食欲废绝,有的咳嗽,呈犬坐姿势,四肢抽搐,严重的耳部及四肢末梢出现紫色斑块。
1.2 消瘦、贫血,有的全身出现黄疸症状
前肢水肿,有的患猪因后肢无力而不能站立,口、鼻流出血性泡沫状分泌物,有的在后期出现红色尿液。病程1~3d。
1.3 仔猪的症状
5日龄的主要症状是皮肤苍白和黄疸;1月龄左右断奶时期的仔猪,最初表现贫血,后出现黄疸症状;仔猪开始出现腹泻,后期则为便秘;仔猪呼吸急促,拉黄白色水样稀便,内有气泡并腥臭,粪便污染肛门及后肢,治疗不及时死亡率很高。
1.4 育肥猪育肥猪根据病程长短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
急性型病例较少见。亚急性型病猪体温升高,达39.5~41℃。出现便秘或拉稀或者两者交替出现;腹下皮肤初期红斑块,后期青紫色;病猪后肢麻痹;有的病猪流涎,心悸,呼吸加快,咳嗽,眼结膜发炎。慢性型患猪体温在39.5℃左右,主要表现贫血和黄疸。尿液颜色呈黄色、深黄色或隔夜茶的颜色一样;粪干,且表面带有黑褐色或鲜红色的血液。
1.5 母猪在应激条件下发生急性感染
体温达40~41℃,高热稽留数天,厌食;慢性感染时,猪群中部分母猪出现衰弱,苍白及黄疸症状。
1.6 怀孕母猪病症可分为急性以及慢性2种
急性的有厌食、发烧(40~42.2℃),可长达1~3d之久。慢性感染的症状包括配种成功率的降低、乏情、轻微贫血以及受孕率降低等。怀孕母猪流产、早产和产弱胎、死胎,哺乳母猪乳汁减少或无乳。
1.7 哺乳猪
在哺乳前期,由于无法由食物中获取造血成份铁质,因此小猪常常会有皮肤无血色、贫血以及黄疸等的症状。
1.8 成年患猪
体温39.5~40℃,精神不振,咳嗽,食欲不好,眼结膜发黄,皮肤发白、干燥并脱皮,粪便干燥,有时拉稀,随着病情加重,尿液由淡黄色变为深黄色,病猪越来越瘦,可视粘膜黄染,眼圈发黑,耳朵和四肢内侧出现蓝紫色斑点或斑块,一般出现斑点后不久即衰弱死亡,血液稀薄。本病传染性不强,流行特点是个别猪场或部分猪发病。
2 剖检病变主要是贫血与黄疸
全身性黄疸。皮肤及粘膜苍白,血液稀薄。肝肿大变性,呈黄棕色,胆囊充满浓明胶样胆汁。脾肿大变软。有时淋巴结水肿、胸腔、腹腔及心包囊积液。
3 预防
3.1 预防本病一般应着重抓好节肢动物的驱避
实践证明,在疥螨和虱子不能控制的情况下要控制附红细胞体病是不可能的。
3.2 加强饲养管理
给予全价饲料,保证营养,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不良应激都是防止本病发生的条件。
3.3 在发病期间
可用土霉素或四环素添加饲料中,剂量为600克/t饲料,连用2~3周。
4 治疗
目前用于猪附红细胞体病治疗的药物主要有如下几种:
4.1 贫血病猪
对贫血病猪注射200mg的生血素,如果疾病发生后可使用“长效土霉素”、“矽西环素”、“磺胺嘧啶”等注射剂进行注射。
4.2 在饲料中可拌料药粉
长效土霉素原粉、砷剂等。 注意:砷剂或砷酸的使用切不可随意提高用量,以防猪只中毒,并且注意于治疗期间,给予猪只充分的饮水。
4.3 贝尼尔(血虫净)
在猪发病初期,采用贝尼尔疗效显著。按体重5~7mg/kg,用生理盐水稀释成5%溶液,深部肌肉注射,间隔48小时重复用药1次,连用2~3d,对病程较长和症状严重的猪无效。
4.4 对氨基苯胂酸钠
对病猪群,每吨饲料混入180g,连用1周,以后改为半量,连用1个月左右。
4.5 可配合使用抗生素
如青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对症治疗。
4.6 用牲血素
维生素B12、维生素C及补血王等辅助治疗。
总之,传染病的发生都要具备几个必要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本着“防重于治”的原则,只要通过严格的消毒杀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良好的饲养管理和饲喂营养全面的全价饲料,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提高猪机体的抵抗力。猪附红细胞体病是能够得到控制的。
(作者单位:161323黑龙江讷河市九井镇农村经济技术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