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ian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后,我机缘巧合地走进艺术品投资这扇门,这几年内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表面上是艺术,实则蕴含了许多为人处事的哲理: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当艺术品进入市场,遇上money,很多人或许觉得亵渎了艺术,视它为一种可怕的遭遇。
其实不尽然。就好像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地拥有自己的想法和才能,都需要有那么一个人或一群人来看见、来欣赏、来买单——这是用外在的度量衡来肯定内在思想的一种方式。
面对艺术品里的金钱诱惑,一些人准确把握住了市场,一些人则掉进了钱的陷阱。
因此,当艺术遇上money,可能是场预谋,也可能是个意外;可能是种遭遇,也可能是段邂逅。
预谋
2013年3月,纽约举办的苏富比春拍“中国精美陶瓷和艺术品”专场出现了这么一个传说。一只北宋年间的定窑小碗,直径13.4cm,拍卖公司估价20万美元。最终,它以222.5万美元的高价,被欧洲最大古董商埃斯肯纳茨(Giuseppe Eskenazi)收入囊中。神奇的是拍卖第二天就有消息称,这件高价拍品,竟是一位纽约市民6年前在跳蚤市场上用3美元淘来的中国旧瓷碗——你没看错,就是3美元。于是,这个3美元到222万美元的传说,一时间被各大媒体疯狂报道转载。多少人为之心生羡慕、心动不已,那些艺术品行业的“捡漏”、“暴富”传说仿佛得到了又一次印证。
但你可能不知,这位埃斯肯纳茨,就是2005年在伦敦佳士得拍卖场上用1568.8万英镑拍下一件鬼谷下山元青花大罐,开创了中国艺术品天价的古董商。此后,“埃斯肯纳茨”的名字迅速为世人所知,元青花的价格一路走高。2007年、2009年,埃斯肯纳茨又分别以1430万英镑、340万英镑创造了有史以来青铜器和雕塑拍卖、玉器拍卖的最高纪录。甚至有媒体称:“中国艺术品拍卖的10年,简直就是埃斯茨肯纳疯狂收购的10年!”在艺术品收藏界,有时藏者的名声能成就一件作品,而好的名声往往是比买到一件重器还难得的事情。
那么,我们怎么看待这个定窑小碗的传奇?正如国内知名藏家马未都先生所说:“一个成交高出估价十倍的小碗,加上传奇故事,的确能给今天的生活添些佐料,让生活变得有滋有味;只不过这滋味对于卖主是甜,对于买主是苦(买得贵了),对于旁观者是酸,对于拍卖公司是甜酸。我好奇地刨根问底地也打听一下,得知权威的说法是故事动听,可惜是编的,一路润色,弄假成真,弄真成假。”可以基本确定的是,在艺术品投资上游的金钱火花,多半是场有计划的“预谋”。
意外
当然,艺术市场毕竟不是金融资本市场,如果只有冷冰冰的预谋和操纵,就太小看艺术了——它总是会在某一处地方,以独特的方式,给你意外惊喜。
写到意外惊喜,抬头就瞥到书桌上的一套小巧精致的印章,残留的印泥散发着幽幽的香味,对我说:“我,不就是个美丽的意外?”2012年夏天,我在上海一家文房艺术品商店闲逛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架子上静静的它——纯白水晶制的纤细印章,与之相配的是田黄雕刻的球形印泥盒,透露出一种低调的精致。我的目光一下子被吸引,步子再也迈不开了。细看之下发现,印章已有刻字:夏梦章。当时的我,纯粹只被它的质地、做工吸引,心想着买回去把刻字部分切掉,改做个闲章肯定不错。买回家后,无意间在网上搜索了“夏梦”二字,跳出来的结果让我又惊又喜——这个美人儿,生于上海,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公司首席女演员。生长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或许对她并不熟悉,但若提到金庸先生的梦中情人,其笔下黄蓉、小龙女、神仙姐姐的原型,那么对于夏梦的美,大概可以略知一二。尽管夏梦早年就嫁于林葆诚,与金庸并未留下圆满结局,但这份遗憾让人唏嘘感慨,更加倾慕于这份美丽。
当年美人儿的贴身小品,过了半世纪偶然来到了我的手上,可以看到水晶的清透,摸到田黄的滑润,还仿佛可以感受到当年印章主人的娴雅大方。这个美丽的“意外”,让我对艺术品更加心向往之。
邂逅
如果你觉得艺术这事儿看不见摸不着,全靠运气和投机,艺术品行业的从事者,也好像电影里描绘的那样,凭借一次偶然获得巨额收益和名气,继而轻松潇洒地在高端艺术场所点石成金、如鱼得水。那你大概是中了影视剧的毒,大错特错了。
举个例子,杨先生是我认识的白手起家把古董经纪人角色做得风生水起的人物之一。他学历史出身,凭着对历史文物的热爱,早年间从教师岗位辞职,专职做起古玩——当时国内还没有“古董经纪人”这个文绉绉的称谓,更多的是“古玩商”“文物贩子”之类。当然,现在还有很多人只是干着“文物贩子”的工作。杨先生已在当地市中心的博物馆对面拥有一幢四层楼的私人艺术会馆,藏品众多,组织着各类艺术品展览,接待的是想要通过他投资艺术品的各界人士。
杨先生的成功并非偶然,直至今日,拥有一家艺术品投资公司的他,还是坚持每天早上6点起床,研习各代、各类艺术品和艺术市场走向。他隔三差五就往外地跑,参加国内外大大小小的拍卖会或拜访请教各地收藏界人士,一刻不让自己闲下来。“习惯了。以前更忙、更累,但谁叫自己爱好呢!”每次有人劝他休息时他总这样回答。对于这样热爱着文化艺术,拥有冷静头脑和勤奋精神的人来说,他的艺术品获得了市场的肯定和不错的收益,这何尝不是一段美好的邂逅?
遭遇
艺术品这行有勤奋肯学的黄牛,也不乏钻营侥幸的狐狸。
有一次,我和父亲到了一位退休干部的家中,听说他涉足收藏不久便有了不少好东西,也有出让的想法。抱着大开眼界的期待感,我们看着他一件件宝贝似地拿出他的藏品,滔滔不绝地自夸。父亲选了几件晚清瓷器细看,老干部一直在旁说:“这件算一般,你看那件,宣德炉;还有这个,宋官窑……”看了一会儿后,父亲放下瓷器自嘲:“这类型的我也说不准,眼光欠佳啊!”走出老干部家,我疑惑:真有这么多宝贝?“你看呢?”父亲反问,“没有足够的学习过程,老想着一上手就捡到绝世名品,可怜身边没个懂行有眼力、又肯讲实话的人。”
只盯着艺术品经济价值,用侥幸和自大构筑泡沫天堂——抱着这种心态,身边自然很难有良师诤友;即便有,也未必肯听信之。对于这些一心想着随手暴富的人,花了不算少的钱买了一堆假货,不能不说是种“遭遇”了。
责任编辑:张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