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涛
摘要:德育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数学教学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教育渗透,不仅是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数学教育的新要求。本文结合作者教学体会与研究,从四个方面对数学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德育教育;德育素材;德育渗透;言传身教;寓教于乐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在全国中小学如火如荼地蓬勃开展。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教师,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无疑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如何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认识。
一、当好师表,言传身教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由于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科学的板书设计、准确的语言表达、得体的仪容仪表等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做好,自觉当好师表,言传身教。比如,要求学生书写整洁,那么教师板书、批改作业就要尽可能规范;又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乃至学生一生的幸福成长。
二、挖掘教材,有机渗透
我们教师不难发现,在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传授中。例如:在教学“圆周长”一课时,使学生了解约2000年前,中国的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意思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圆周率值的计算精确到6位小数的历史伟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的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一千年。学了这课后,同学们深深感到,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了不起。我们要努力学好本领,勇于创新,长大后为祖国争气,为祖国争光。同时,讲述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刻苦学习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三、教法鲜活,精心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都希望本组能取得好的成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四、课内课外,寓教于乐
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抓好课堂教学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认真备课,精心设计。众所周知,数学的发现和发展,数学内在矛盾的运动,数学在实践中的应用等等,处处皆含“实践第一”、“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等客观变化发展规律。这些都是客观的、都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学生学过统计初步知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又如让学生在所住城镇的十字路口计算哪一时间段的车流量最大,如何最省油,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述有关数学家的动人故事等,做到课内课外,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教师要理解渗透的真正含义,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注意它的策略性,切忌喧宾夺主。同时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善于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陕西省铜川市第五中学 72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