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璐
“小胖,你来把他带走,他在调戏我们的客人。”这里的“他”是一只猫,名叫酥饼。看得出来,长相俊俏的酥饼君在这个8人的工作室里被照顾得很好,优雅、自在、不惧人。
酥饼君是温暖治愈系的美食纪录短片《日食记》的监工和形象大使,而那个让人把猫带走却又忍不住轻抚一下的人,便是身兼《日食记》的导演、编剧、主演、文案多职的姜轩——上海罐头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创始人。
“很多人看了《日食记》后都说想来我这儿工作,但我应该不会招粉丝,毕竟现实并不如剧中所呈现的美好。”他指着身边的沙发说,“我常常加班到很晚,累得不行,然后在这里歇会。干我们这行的,这才是常态。”
事实上,《日食记》对于姜轩以及他的工作室而言,已经成为不愿弃之的互联网产品,这部原先只是玩票性质的短剧如今俨然有了特殊的品牌效应。
几周前,姜轩刚尝试了一次互动答题寄送《日食记》明信片的活动,近8000名粉丝的热情参与让团队慌了手脚的同时,也开始清楚意识到《日食记》的号召力,“我们估计参与人数在1000人左右,寄送100到200套明信片,但实际上我们寄送了近2000套。”
摇滚青年
《日食记》里的孤独、迷茫、悲伤、勇敢、自信,还有那些亲情、爱情、友情,隐藏着姜轩的生活过往。
学财会的姜轩从来没有从事过会计的工作,在大学选专业的时候,1980年出生的他,对于毕业以后要做什么工作并没有具体规划。
2002年大学毕业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姜轩都赋闲在家,爱好音乐的他在空闲之余组建了自己的摇滚乐队,偶尔拖着乐队走穴做些商业演出,只不过报酬甚微。
回想起这段略显拮据的时光,让姜轩最记忆犹新的并不是那些演出的舞台时光,而是一道番茄炒蛋。“那个时候没钱,我就经常给乐队的人做番茄炒蛋,便宜营养,还特别下饭。”
2004年,姜轩想为那些和他一样玩摇滚的人拍一部纪录片,希望用影像记录下他们最真实的生活。“其实这部片子没有什么成本,只不过买了个DV,耗费多的是时间。第一次拍片,什么都需要自己琢磨、学习。”
大学四年里,只学过平面设计的姜轩对视频技术一无所知,这部独立制作的纪录片《阳光下的灵魂》,他花了半年时间来策划与制作,“我有纪录片情结,当时只是想记录生活,但之后发现喜欢的人还挺多。”姜轩的首部作品不仅赢得了关注,还获得了第三届全球华人原创创意影片优秀奖,并在维也纳音乐节作为独立影片展播。
之后姜轩找到了第一份正式工作——SMG旗下视频制作公司的编导。2006年,姜轩辞职并成立了自己的视频工作室,员工只有俩人,工作环境破旧且拥挤,接的第一笔单子是企业年会视频制作,费用500元。
“其实在《阳光下的灵魂》拍摄之后,我依旧不确定自己真的会干这行。”姜轩说,不想让自己总陷入纪录片追求画面精致还是真实性的矛盾中,因为这样会让拍摄的过程很痛苦,且周期漫长,收益难测。
之后的近7年时间,姜轩就这样不紧不慢地接着商业视频的活儿,工作室的伙伴走走停停。姜轩偶尔会怀念起那些年的摇滚生活,因为“简单所以真的比诗还浪漫”。他并不认同“ 要对食物充满敬畏”的观点,因为在他看来,没有被人赋予意义的食物仅仅是物而已,“只要人对了,一份几块钱的番茄炒蛋在我心中的地位不会亚于一顿豪餐”。
一个人的纪录片
如果不是《日食记》的爆红,姜轩或许还是像过去7年间,纠结于客户的要求,一遍遍修改,一次次商议,可能和现在有着不一样的状态和心态。“《日食记》对我们最大的改变是公司从乙方逐渐在向甲方转变,我们有了自己的品牌,有了话语权。”
2013年末,姜轩的工作室搬了新址,在这个12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有随意垒着书与模型的置物架,低矮的原木桌,红色的英伦电话亭,高高低低晃动的灯泡,还有摆放着瓶瓶罐罐与厨具的料理台,窗外有轻轨驶过,这些也是《日食记》里最常见的画面。
“工作室地方宽敞了,也能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布置,更重要的是他(酥饼)越长越美了。做了这么多年视频,或许可以拍拍我们自己。”《日食记》第一回“圣诞节的姜饼人”便在这样的理由下诞生了。
“上传第一集的时候纯粹就是自娱自乐,没想过会拍成系列。”姜轩说,工作室的原班人马、硬件设备让拍摄几乎是零成本。“团队一起工作很多年了,他们信任我,就当是陪我玩一下。”
姜轩笑称,其实第一集的拍摄很随意,“拍视频的时候还没有意识到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打造一个自媒体产品,只是因为我们想做”。
事实上,自媒体在2013年的爆发式增长为姜轩提供了一个契机,虽然不是刻意为之,但他的确像一个产品经理那样细细打磨着一个互联网产品。有多年视频制作经验的他会权衡《日食记》的剧长。“5分钟左右的短视频看起来比较轻松,我们希望网友看完,因为文案、语录都被安排在最后。”
此外,在温暖治愈的故事设计上,姜轩也在不断做新尝试。“在第一季里,有两集很特别,《情人节特辑》和《猫背》。不再只是我的故事和感受,我们开始试着在别人的故事里做我的食物,让更多人参与到视频拍摄中说出他们的故事。”
姜轩很爱这两集具有纪录片基因的《日食记》,尽管拍摄相比其他而言复杂了许多,但从网友反馈效果来看,很值得。“基本每个网友的反馈我都会认真看,这样才可以了解他们对故事的喜好。”
姜轩一直以来想要的状态,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日食记》开始逐渐有了品牌影响力,工作室也在进行转型。“我们在减少其他商业视频的拍摄,《日食记》现在几乎占用了团队一半的时间和精力,往后应该会放弃商业视频这块业务,专心做《日食记》。”他对作品有期待,并不希望《日食记》最后成了一个口水剧。
姜轩朋友圈的签名写着:“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商业化想象
姜轩觉得曾经的自己是个不太具有商业敏感的人,《阳光下的灵魂》火起来的时候,他没有想过“商业”二字。但现在,《日食记》拥有了千万级的点击量,其商业化之路能走得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品牌与商业之间距离的把握。
姜轩并不排斥广告,“但原则是不破坏《日食记》的调性。”凭借温暖治愈的美食故事而拥有一大批拥趸的《日食记》,很容易吸引到广告商的目光,但至今没有出现任何植入广告。“有品牌方想赞助家电,但家电款式实在缺乏美感。也有广告商想高价求冠名,要求在视频开始植入大logo,但这个客户和我们的风格相差太远。”不让《日食记》沦为植入广告的洼地,是姜轩的原则。
现阶段,姜轩希望能更好地围绕《日食记》本身做孵化,打造线上淘宝店与线下体验店结合的商业形态。9月初,《日食记》会上线销售周边产品的淘宝店,拍摄使用过的餐具或者料理工具都会品牌化,并实现线上销售。
“我想让《日食记》更接地气,你会发现这些器皿、工具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贵。这些拍摄的故事就是你身边的事,故事里的美食你也能够做到。”这部分收入还将成为众筹资金的一部分,为《猫背》故事的主人公筹集猫粮款。姜轩说,“我不想被说成公益或者慈善,通过销售收入来实现是最好的方式。”
姜轩透露,目前《日食记》的实体书正在撰写中,会把第一季里每一集视频背后的故事勾勒完整。除此之外,《日食记》的实体体验店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划中。在体验店,可以看到《日食记》的拍摄现场,也许还能喝到姜轩亲自泡的咖啡。“日食记的粉丝来上海,或许首站就会来这里看看。”
姜轩对于传统商业的谨慎,来源于他想赋予《日食记》这个产品更多的可能。或许细心的粉丝会发现,《日食记》第七集《小小时光》与好妹妹乐队《小小夜曲》的MV有着相似的情景。“这支MV就是我们在拍摄《小小时光》的同时完成的,好妹妹乐队授权我们使用他们的作品作为背景乐。”
或许是出于职业敏感,姜轩有着强烈的版权意识,他希望此后《日食记》使用的每一首音乐都经过作者授权。“中国越来越多的独立音乐人,《日食记》和他们其实可以有很多商业实践,就像和好妹妹乐队的合作。”
相比正在尝试的多元化商业合作,姜轩最期待的却是《日食记》网络自制剧的拍摄以及登陆院线的机会。“我们正在洽谈投资方,年内我们应该会进入剧集的前期筹备,选取专业的编剧和演员,拍摄一部剧场版。我希望《日食记》的电影能够进院线,这是我梦寐以求的事。”
8月,《日食记》获得了土豆映像节乐活频道的最佳自媒体奖项,姜轩在领奖的时候有些紧张,但让他对年底的剧场版更添了几分自信。《日食记》不只是一部美食纪录短片,姜轩说,“我一直以来的理想是带着我们的作品进院线,我知道目标在前方但完全看不见,现在因为它(《日食记》),目标近了,我能看到它在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