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松
“共振”原是一个物理现象,是指物体在受振动时,若策动力的频率跟物体固有的频率相等,振幅最大。这一原理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课堂教学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过程,教师只有把握学生的“固有频率”,因人善诱,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师生双方产生“共振”现象,才可使课堂教学和谐、高效。下面本文以历史课堂教学管理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师生共振、实现课堂教学管理有效创新的问题。
一、营造和谐课堂,形成“环境共振波”,实现氛围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是这种影响产生高度效果的条件之一。”课堂教学管理要实现师生共振,就必须营造自然、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1.教师要以良好的教学心态,影响学生的心态作为一名教师,自己必须热爱、喜欢所教学科,因为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对难题的刻苦钻研,对真理的探索、热爱和维护,对偏见和谬误的鄙弃和厌恶,都能感染学生,增加学生的理智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科教学不管在什么心境下,教师只要一走进课堂,就要抛却所有烦恼、调整好情绪,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教学中,并且最大限度地激励、振奋每一个学生。教师这种健康、积极的教学心态,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使学生树立起学习该学科的信心,并以同样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
3.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把学生摆到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位置上,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这样,师生之间心理相容,彼此接纳,气氛和谐而民主;师生之间互相关心,互为朋友。
二、进行“换位思考”,形成“知识共振波”,实现知识管理
师生之间,由于生活阅历、文化水平及所处角色位置不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较大差异,因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程度也有较大的悬殊,这就给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经常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去考虑、去体验,并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学和课堂管理。
1.自我对象化即教师在分析教材、设计教法、实施教学和管理课堂时,尝试把自己置身于教学对象——学生的位置,感受学生的学习情境,体会学生的学习情绪,揣摩学生的学习心理,估测学生学习能力。每教一课,教师都应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我就是学生,我会希望老师如何待我,我将如何分析教材、思考问题;假如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思维障碍和学习困难,我最希望老师怎样帮我……
2.对象自我化即教师把教学对象置身于自己的位置上,设想:假如学生是我,我会怎样管理课堂、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学习潜能……
3.主宾一体化即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目的,结合自己的教学水平,设计最易使师生共鸣、共振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行为,从而将教学计划付诸实施。这样的课堂,师生之间沉浸在“知识共振波”中,使人觉得不是老师在管理课堂,而是师生之间基于知识的对话与交流,是知识在管理着课堂、影响着师生。
三、激发共鸣情感,形成“情感共振波”,实现情感管理
各学科都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都有可挖掘的情感资源;对于历史学科来说,更是如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的真情实感,营造激情奔放的热血情境,形成感慨万分的情感空间,去激活学生内心,才有师生的真心互换,情感共鸣。
1.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例如教师在讲授日本侵华史时,如果用悲愤的语调诉说那日本人至今仍不承认的“南京大屠杀”,可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沉重和无奈;教师“字字血,声声泪”的描述,便可激起学生对侵略者的满腔仇恨,与教师产生“落后就要挨打,发愤学习,振兴中华”的共鸣情感。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青少年的理智和心灵面前,揭示历史过程,应当不只是把它当作客观规律,而且也当作善与恶的斗争,当作人们在其中充满爱憎喜悦的斗争阐发。我们竭力使历史过程作为鲜明的、充满人的激情、思想、情感的活生生的人们冲突,揭示在学生的意识面前。”
2.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历史人文素材丰富,如音像制品、历史遗迹(址)、文物图片等。这些都可借助信息技术,有机整合到历史课堂教学中。
这样的课堂,根本不需要教师刻意地进行管理、强调纪律,也会出现最优的效果。
(作者单位:青海省治多县完全小学8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