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流淌艺术人生

2014-04-29 17:49郁华
艺术品鉴 2014年2期
关键词:硬笔书法钢笔中华

郁华

庞中华(1945—),四川达州市人,著名书法家、教育家和诗人。当代中国硬笔书法事业的主要开拓者。现任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终身名誉主席、教育部硬笔书法考级专家委员会主任,曾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自1980年以来,有400多种专著出版发行,图书总印数突破亿册。近年来,他的作品也成为艺术品收藏的新星。

上世纪80年代,犹如平地一声惊雷,庞中华和他的硬笔书法横空出世,并迅速风行整个神州大地。几乎每个中小学生手里都有一本庞中华字帖,要是哪个大学不请庞中华去做讲座,彷佛就落伍于时代。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书写逐渐走向边缘化,提笔忘字甚至成为时代病。庞中华也好像一个坐花车游街的人,在花车转弯时,默默地下车,退出了公众的视野。那么,这十来年,庞中华在做什么呢?已过花甲之年的他,还在机打时代坚守有温度的纸笔吗?原计划一两个小时的采访,不知不觉聊了三四个小时,他的激情、他的雄心、他的淡泊,让人觉得,或许,纸笔书写的大时代虽然正在逝去,但硬笔书法作为一门艺术,生命力还很长。

在位于北京南三环他的家中,见到庞中华先生的时候,他刚从土耳其参加第32届伊斯坦布尔国际书展回来,顾不得旅途劳顿,前一晚还应邀到中国矿业大学,给学生做演讲。虽然略显疲惫,但先生精神很好,完全看不出已经年近古稀。

说起此次土耳其之行,庞中华十分兴奋。近年来,他俨然成了传播汉字书写艺术的使者,多次应邀到国外讲学,不仅在美国著名学府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办讲座,还于2012年3月,应邀走进了位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开设了为期三个月的书法班。他创造的“快乐立体教学法”将音乐和书法结合在一起,不仅帮国人更好领略硬笔书法的精髓,也让中国书法形象地走进外国人的心中。

此次,土耳其之行,庞中华在奥坎大学、伊斯担布尔大学和Tuyap会展中心中国展区举行了三场主题演讲活动。他特地挑选了土耳其民歌《厄尔嘎兹》,中国民歌《康定情歌》,每一笔都用音乐节拍解读汉字的书写,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都能在音乐中轻松地理解汉字。“我希望,用这种外国人容易接受的方法,让中国书法这一承载了几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汉字书写艺术,在地球任何地方生根。”

谁能料到,拥有这样大“野心”的人,当年只是大巴山身处一个放牛娃呢。

中国少了一位飞机设计师,多了一位硬笔书法家

庞中华出生于美丽而贫穷的大巴山。他的学堂,是村里的两间土地庙。第一堂课,先生就教写字。简陋的毛笔,是从村里的货郎担买的,外加一个铜笔帽,写完字必须立刻套上笔帽,不然毛笔尖就干涩了;没有砚台,就用一个破旧的土碗磨墨;纸呢,则是粗糙发黄的毛边纸,用菜刀裁成一尺见方,二十来页为一叠,边沿用锥子钻几个小孔,再用棉线搓绳钉上,就成了一个小本子。

那时,他和小伙伴们最羡慕的,就是班主任袁老师有一支亮闪闪的钢笔,这也是方圆几十里的穷山村里唯一的钢笔。袁老师平时把钢笔别在上衣口袋里,真神气。他写字时,庞中华就在一旁眼馋地看,那笔尖闪着光,既漂亮又方便,吸一次墨水,管用好多天。山里的孩子,哪里买得起钢笔。心灵手巧的庞中华想办法就地取材。上山割草的时候,他用镰刀砍一枝拇指粗的斑竹,截成半尺来长,一头削得像钢笔尖那模样,中间破开一道小缝,沾上墨水写字,那线条细细得如同钢笔尖写出来一般,他乐得美滋滋的。他还不罢休,再砍一节粗点的竹管,作成一个笔套,套住笔杆,别在小汗褂的口袋上;骑上牛背,得意洋洋地走过村头,走过同学们面前。那时,在农村孩子心里,钢笔代表了知识、学问、聪明和智慧。袁老师在班里把庞中华表扬了一通,说他很会创造,将来长大了还可以给祖国造飞机、造先进机器呢!

8岁的时候,庞中华的大伯把他由大别山接到重庆,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不然,现在大别山身处,可能多一个像闰土似的老农民,世人也不会知道庞中华。”

或许由于袁老师一句表扬,中学时代,庞中华爱上了航模,还玩出了专业水准,十几岁的时候就成了国家二级航空模型运动员。可惜,上世纪60年代,普通人没有选择职业的自由,年轻人要服从国家需要,庞中华说:“当时流行一句话,知识青年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他这块“砖”就被搬到了重庆建材专科学校。

飞机设计师梦破灭后,1963年,18岁的庞中华还想过要当一名诗人。浪漫主义气质的他,想要效仿古人,仗剑遨游。说到这里,他高兴地即兴朗诵起李白的诗篇:“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喜欢新诗,毛主席曾说,应在传说和民歌的基础上发展现代诗歌,对此他很认同,也研读了很多古诗词、民歌。他甚至还在《重庆日报》上发表了一组四句小诗,兴奋劲儿还没过去,就遭到了学校的批判,“你学地质勘探,怎么能想当诗人呢?这还得了!简直是资产阶级名利思想作怪!”吓得他再也不敢写诗了。

后来,字迹清秀,喜欢办墙报的庞中华就想,“写字不犯错误,那我就写字吧。”他寻思,毛笔字从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到颜柳欧赵苏黄米蔡,一路流传下来,造诣深厚,根本不可能超越,已经没有他的地位。钢笔虽然被广泛应用了,但还没有人钻研硬笔书法,这空白,让他看到了机遇。

之后不久,庞中华和朋友去了趟西安碑林。看完后,朋友们很受鼓舞,他却说:“我觉得没戏了,他们根本不可能被超越。”这种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更坚定了他放弃毛笔书法,专攻硬笔书法的决心。

于是,在1964年,一个青年默默为自己规划好了未来的路:将来,他要出一本汉字硬笔书法的书。他不曾料到,这条路有那么艰辛,也不曾料到,这条路最终带给他巨大的成功。

16年追梦,终于遇到了伯乐

1965年,20岁的庞中华从重庆建材专科学校毕业,一心想离家闯荡的他跟校长申请“请不要让我留在四川。”最终,他十分幸运地被分配到了位于北京的地质勘探总公司。可惜,没过多久,文化大革命的到来结束了他的快乐时光,他被下放到武汉周围的深山里勘探地形,后来又到湖北襄樊呆了五年,之后又去了河南。

在韬光养晦的16年里,他一边兢兢业业地从事地质勘探工作,一边在地质队的流动帐篷里坚持读书、练字,累了就在山路上跑步,锻炼身体。他十分感激,文革发生的时候,他身处深山,躲过了那些风云不定的运动。他相信文革一定会结束,他一直在等待。

1965年,庞中华开始遍临名家字帖,模仿名家骨架,又结合钢笔的特点,研究字形笔画。他认为“似与不似之间乃妙”,于是在古人字体的基础上,坚持钢笔瘦硬的特点,“这就像蜜蜂采蜜一样,蜜里面有各种花的成分,但又不是任何一种花。”

1968年,庞中华写出了他第一本书《谈谈学写钢笔字》的初稿。在做诗人梦的时候,他写好诗,投到报社,就发表了;他原以为出版字帖同理,投到出版社,人家以为好,就给出版了,他没想到“让人家以为好”这个过程,花了16年。

他将编好的字帖寄给上海一家出版社,他现在还记得,里面的内容是天安门诗抄、老三篇、常用字。满心期待地等了很久,对方回给他的是一封机打的退稿信,“来稿已经收悉,经研究,不予采用,请自行处理。”只有“庞中华”三个字是手写的,这深深冷落了他的心。

之后,连续十几年,他都给各地出版社寄字帖,北京、河南、湖北很多出版社都寄过,最终都石沉大海。他的心境越来越悲凉,他希望对方支持也好、反对也好,能给他个回应,但是接二连三的信件杳无音信。他觉得“彷佛置身于沙漠般悲凉”。后来,成名后,粉丝写给庞中华的信,只要有时间他都亲自回,自己没有时间,也要嘱咐助手亲笔手写,从不允许机打。他说:“手写文字是有温度的,有种人与人的温情在里边。”

在多年被拒绝以后,庞中华醒悟,光投稿是不行的,必须有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推荐,才行得通。1977年,有一位老前辈带他拜访了聂绀弩,那个时候聂绀弩已经老态龙钟。老人看了他的字帖,非常激动。

“这是你写的吗?”

“是,是,聂伯伯,这是我写的。”

“中国,真有人才啊!”

虽然失势的聂绀弩给他的只是简短的几句话,却给了他莫大的信心和继续坚持的动力。

终于,四人帮被打倒了,文革结束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1979年夏天,他跑到北京拜访文怀沙。其时,老人住在一间破旧的房子里,看到庞中华的书,两眼放光:“中华,你这书出版了吗?”

庞中华把之前出版社的退稿信拿给老先生看,老人生气地撕掉了所有退稿信,“今天,我要让你一夜成名,明天你再来我家等我消息!”

庞中华现在回忆起来,他当时听到文老先生的话,没有一点激动,“我不相信,他当时还戴着现行反革命的帽子,还没落实平反政策,能有多大力量啊,但他给我肯定,已经让我很感动了。”

庞中华没想到,文老先生真给他找着伯乐了。当时,江丰已经复任中国美协副主席兼党委书记,中央美院副院长兼书记。看了庞中华的书稿,病床上的江丰说了三句话:“我们不能压制年轻人”、“我们要支持新生的硬笔书法”、“我们要支持庞中华!”最终,江丰口述,文老先生执笔,给庞中华的书《谈谈学写钢笔字》写了序言,并交由天津美术家出版社出版。

那是1980年,这本32开百来页的小书,定价3角8分,销量过百万册。

他成名后,去日本讲学时,日本人对他十分敬仰,纷纷打听他的经历。

“您是哪个书道学院毕业的?”

“我是重庆建材专科学校学勘探的。”

“勘探和书法,怎么会联系在一起?”

“勘探告诉我一个道理,凡是走得人少的地方,都有丰富的矿藏。”

他是20世纪后20年代的宠儿

“我,一个深山地质队员,被压制了十几年,就像孙悟空一样,终于从山底下蹦出来了。”说起当年的“发迹”,虽然33年过去了,庞中华仍然难掩兴奋。

《谈谈学写钢笔字》出版后,他又回到郑州附近的山里,有一天,支书老杨一路小跑着找到他:“庞中华,庞中华,你上《人民日报》了!”他至今仍然记得,那是1980年12月29日,他说他一辈子都感激那位名叫丁浪的《人民日报》编辑。文章刊发后,《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的采访纷纷而来。他真的变成名人了。

从1981年开始,庞中华开始频繁在全国各地演讲,忙得不亦乐乎。河南大学,是第一家请他去做讲座的大学,接到邀请,他又欣喜又害怕。当时的他,已经在山沟里当了16年地质队员,上山就画地质图,回去就练字、拉手风琴,沉默寡言,几乎都不会说话了。回到家,他自言自语,对着镜子练习,终于在登台那一天,大获成功,观众掌声雷动。最忙的时候,他一天得讲三场。

不久,中央电视台的编导找到庞中华,希望他在电视上介绍钢笔书法知识。央视制作的这部《庞中华硬笔书法讲座》共分十讲,播出后影响巨大,庞中华拿钢笔在“回宫格”里写字的画面,至今还留在很多人的记忆里。

1985年,庞中华辞去了地质队的公职,与河南郑州金水区文化馆合作,开办钢笔书法培训班,原计划招收200人,谁料想来了1500人。庞中华改变原计划,第一期招收了700名,从中培养出20名优秀学员,成为他后来开办的“中华钢笔书法函授中心”的教师,还精编了一套函授教材,全国各地的学员通过书信方式向庞中华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他研究出了一套硬笔书法的教师用书和一套学生用书,并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写漂漂亮亮中国字,做堂堂正正中国人”。

最先跟他合作,把硬笔书法推向校园教育的,是山东省阳谷县教育局。原本不想去的他,在对方“三顾茅庐”的诚意下,最终启程。当年冬天,他亲赴阳谷。上课第一天,他让参加培训的老师每人先写了一篇字,两个星期的培训结束后,他让各位老师又写了一篇字。两相对比,效果显著,引来了更多地方教育部门的培训邀请。

令他没想到的是,在庞中华给阳谷县做完硬币书法培训后,不仅该县学生、教师的书法水平大幅提高,两年后,该县学生的高考成绩由原先的地区倒数第一,飞跃成为当地排名第二。“我猜想,可能是书法让人意志坚定,平心静气的原因。”多年后,庞中华总结说。这样的成功经验也引得各地教育部门纷纷聘请庞中华前去。

除了专注教育领域,原本没有经商头脑的他,也被推上了时代的潮头。在庞中华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文具行业的影响力的时候,很多精明的企业家就已经找上门来要求合作,甚至还有人邀请他当品牌形象代言人,拍电视广告。

后来,经中国制笔协会推荐,庞中华和香港盛怡制笔有限公司合作,经过两年多的研制,开发出一系列“庞中华书写笔”,颇受市场欢迎。

做讲座、上电视、搞函授、办培训、造钢笔,20世纪的最后20年,庞中华几乎走遍了全中国,桃李满天下。可以说,文革后,整个社会对知识的渴求,成就了他;而他也竭尽所能地抓住了每一个机遇,成就了自己。这一切,直到电脑的普及。

一幅作品拍出82万,潜心创作,愿身后作品能传世

庞中华承认,电脑削弱了硬笔书法的受欢迎程度,对此,他倒也十分坦然,当然也有一个前提,就是他的书的印数没有减少。

“我不失落,我相信,中国人不会数典忘祖。”庞中华说,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暂时看起来,电脑代替了手写,但等他们醒悟的时候,他们会把书法捡起来。“就像文革的时候,人们认为知识有害,知识越多越反动,那时候,我20岁,我就没有灰心,还是坚持学习,后来时代就把机会留给了我。”40年过后,很多人唱衰汉字硬笔书法,庞中华也是一样的信念,“不会的!”而且,近年来,硬笔书法进课堂、他在海外受到隆重欢迎,都让他意识到,硬笔书法的生命力还很旺盛。

庞中华觉得,写字人少了,跟整个社会空前浮躁有关。不去理会嘈杂的环境,他愿意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世界里,“我希望,我能留下一批能流传下去的作品。”他坚信,他的作品是一个整体,将来他的书法,他的图书,他的手稿,最终要捐一个博物馆,“这才不虚我一生”。

近十来年,他从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席的位子上退了下来,也很少出去讲学,钻研技艺,潜心写诗,几乎就是他生活的全部。

2011年,他到美国讲学的时候,一家美国公司专门找到他,请求为他推出网络教学。跟传统的电视教学、录音带不同,网络教学将开发比对技术,让庞中华能直接给学员批改作业。软件不久即将上线,这让他再一次跟上了时代。

“我自己对拍卖市场不是很熟悉,只参加过一次。”2011年,在一场为非洲募捐希望小学的公益拍卖中,原本定价10万元左右的作品,庞中华觉得,拍到15万就差不多了,没想到,经过多次竞价后,竟然被推到了82万。这让他惊诧,但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其实很正常。有专家分析,在上世纪80年代,临摹过庞中华硬笔书法的人,如今都已是社会中坚,这种天然的感情联系,无形中会推高他的作品。

猜你喜欢
硬笔书法钢笔中华
三支钢笔
安秀扬硬笔书法
我的钢笔
结缘硬笔书法 耕于方寸之间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老钢笔
练习硬笔书法可先从结构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