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作出“好”与“坏”客观、真实的价值判断,需要提高教学评价相关研究的水平和质量。从文献计量的角度,采用描述性的研究方法,统计与分析自1996年以来的209篇期刊文献可知,当前我国中职教学评价研究呈现出“五多五少”特点,未来研究应把握研究路径综合化、研究内容系统化、研究特点人本化趋势。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评价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6-0009-06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指出:“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可见,教学评价研究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好”与“坏”的价值判断,需要有科学、先进的教学评价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手段来支撑。
文献是客观记录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为全面了解当前中职教育教学评价研究的现状,本研究以中国知网文献库为检索资源,运用文献信息学常规统计方法,使用“篇名”检索(检索时间不限),按研究者书写习惯,分别检索了“中等职业教育”、“职业学校”、“职业高中”、“职教”、“职校”、“中职”、“职高”等不同篇名并包含“教学评价、教学质量评价”的文献,剔除无关文献,共检索到有研究价值的文献226篇(期刊论文209篇、会议论文4篇、毕业论文13篇,详见表1。检索时间2013年8月25日)。文献计量以发表时间、期刊分布、核心作者群分布、项目基金、研究主题与主要内容为主要计量分析单元,使用计算机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突出相关研究在“数量”上的变化,以期把握和揭示研究的现状和趋势,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从计量统计的角度分析,文献整体研究伴随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而与时俱进。体现教育评价的诊断、反馈、促进与发展的功能,实现中职教学评价的科学化、专业化,提升中职人才培养质量等是广大研究者的基本研究立场。综合起来看,目前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一、期刊论文比较多,成果引用少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的成果以期刊论文为主(占2.5%)。较早研究起始于1996年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张永平撰写的《职高实习课堂教学评价方法简介》一文[1],表明中职教育战线开始了对中职教学评价的研究与探索,当然是处于一种自发研究状态。200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改进考试考核方法,重视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后,由于政策的导向作用,相关研究走进了研究者的视野。
由表1可知,1996~2013年(8月25日)年度文献统计中,2000年前文献仅1篇,在1996—2001年间没有检索到相关文献,此期间的相关研究处于停滞状态。2001~2007年间数量增幅不大。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实施以来,广大研究者开始了比较广泛而深入的研究。2008年以来研究成果的递增幅度较大,2008—2012年的5年间文献是前8年总数的4.6倍,且2012年达到高峰期。如图1所示,就期刊论文数量而言,2001年以来在数量上虽然不是线性的增长,但在总体上呈年度递增的发展趋势。
文献被引频次反映其学术影响力。如表2统计表明,被引0~1次166篇占期刊论文的79.43%、2~4次32篇占15.31%、5~7次8篇占3.83%、9~18次及以上3篇占1.44%,期刊论文平均被引用1次,整体研究的学术影响力比较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136篇(占期刊论文的65.1%)文章从未被引用过,说明其研究质量有待提升。随着该研究被进一步重视,参与研究的人员数量与范围的扩大,其中被引用5次以上的共有11篇(占5.3%)的文献可能对今后研究产生较强的影响。被引用7次以上的文章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的新探索》(杨文尧,2001)、《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评价的问题及策略》(李添翼、谢焕明,2006)、《中职教育教学评价的问题及对策》(马军强,2005)、《中职语文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赵河生,2005)。
综上,期刊论文是主要成果形式,占全部文献的92.5%,该研究没有引起硕士研究生的高度关注,截至目前仅有13篇硕士毕业论文涉及这一主题;就目前我国10864所中职学校的规模来看[2],校均期刊论文约0.019篇,年均成果不足15篇;文献被引频次较低(平均被引1次),“0”引用文献达65.1%,也仅有11篇文献可能对后期研究产生影响。研究成果的学术影响力比较小,表明我国中职教学评价研究的起步较晚,研究的基础比较薄弱。
二、相关期刊数量多,核心作者少
统计表明,209篇文献分布于115种期刊之中,刊均载文1.82篇。发表1篇论文期刊82种、2篇14种、3篇5种、4篇5种、5篇3种、6篇1种、8篇3种、9篇1种、10篇1种。将期刊载文量降序排列,划分相关期刊82种、集中期刊24种、核心期刊9种,三类期刊载文量分别为82、63、64,平均载文密度(篇/种)为1、2.6、7,刊载量分别占总数的39.23%、30.14%、30.62%,如表3所示。
就期刊载文量而言,由于相关期刊数量离散度较大,开放性强,尚未形成载文量相对集中的核心期刊群,《科技信息》《卫生职业教育》《新课程学习》《科教文汇》《考试周刊》《新课程》《新课程研究》《职教论坛》《职业》等9种期刊是刊载中职教学评价研究成果相对集中的刊物。开辟中职教学评价研究专栏,培育研究成果刊载量相对集中的核心期刊群,对提高中职教学评价学术研究质量,保障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无疑具有积极意义。期刊载文量如图2所示。
核心研究者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关研究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依据计量学者普赖斯(PRICE.D)核心作者论文计算公式M=0.749(Nmax)1/2,(M为考察核心作者贡献的参考数量标准,Nmax为计量中作者撰写论文最多的文献数量)[3],计算后的M值参考标准约为1篇,也就是说关于中职教学评价研究的核心研究者群体还没有形成。本研究统计时间内Nmax为2篇共有10人,其中福建、湖北、河南、浙江各1人,江苏6人,9名为中职学校教师,取得基金项目成果4项。
综上,期刊论文是研究文献的主要来源,反映研究最新动向,期刊是研究文献的重要发布载体。相关期刊82种占刊载文献期刊总数的71.3%,研究成果刊载分散,期刊载文量不均,核心期刊群类别趋向综合,不便于中职学校订阅,更不便于研究者学习借鉴,如《科技信息》《新课程学习》《考试周刊》《新课程》《新课程研究》等刊物,职业学校很少订阅。发表2篇文献的作者仅有10人,占总数的3.7%,培育和壮大研究者群体是提高研究质量的基本保证。
三、研究相关地区多,基金项目少
以第一作者为研究对象,按地区期刊论文数量降序排列,划分出核心区(60篇以上)、集中区(12~20篇)和相关区(10篇以下)。如表4所示,除来源地区不详(3篇)外,共有1个核心区、5个集中区、20个相关区。核心区、集中区、相关区平均载文量(地区/篇)分别为65、16、3,发表文章数量分别占期刊论文总数的31.1%、37.8%、31.1%。核心区成果数量凸显,但地区数量少;相关区成果数量低于地区平均值(8篇),分布过于分散,我国各地区研究成果分布不均,核心区和集中区成果占期刊论文总数的68.9%。另外,13篇硕士毕业论文共来自10所高校,其中郑州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各1篇,苏州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各2篇。
如表5所示,在209篇文献中共有基金项目12个,取得研究成果15项,占文献总数7.2%。基金项目以各地区为主,国家项目5个占41.7%、地区项目7个占58.3%。从期刊载文来看,15项研究成果刊载于12种期刊,比较如前研究,上述成果共有5种文献核心期刊(占55.6%)刊载8项课题成果(占53.3%),说明核心期刊是刊载基金项目成果的主要期刊。课题立项与成果数量虽然呈年度递增趋势,但总体上数量较少。从地区上看,研究成果集中在核心区5项(江苏),集中区5项(河南2项、湖北3项),相关区5项(新疆、重庆、黑龙江各1项,湖南2项)。进一步分析可知,研究成果被引用0~1次12篇(占80%)、2~4次2篇、15次1篇,篇均被引用1.5次,11篇成果被引0次,说明课题研究成果学术影响力比较弱。
综上,文献来源地区在数量上能够反映该地区对中职教学评价研究的关注程度。统计表明,期刊文献研究成果分布于全国26个地区,地区平均8篇,19个地区成果产出低于平均值,处于文献研究的相关区,占地区总数的73.1%,数量过多,也说明研究者的关注度不够。同时,课题立项数量少,地区平均0.5个;取得研究成果也较少,仅7个地区有成果占总数26.9%,地区平均0.58项;课题研究成果学术影响力比较弱,“0”引用占73.3%,也仅有1篇研究成果可能对后续的研究产生影响。
四、职业院校教师多,行业企业少
如表6统计表明,209篇期刊文献共有259人参与研究,以独著居多,合著率不高。其中,独著172篇占82.3%、2人合著31篇占14.83%,3人以上合著6篇占2.87%,合著率17.70%,合作者大多是同单位合作或同类型合作。研究者所在单位类型单一,职业院校教师、高校教师构成研究人员主要研究群体,中职教师占67.57%,高职与高校教师占26.25%,其他单位如地区教育学院、教科院、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等13人,仅占5.02%。河北旅游职业学院马珩撰写的《社会参与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一文,分析了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阐述了社会参与评价的重要性和评价原则,构建了评价体系,提出了社会参与评价的保障措施,为扩大中职教学评价的社会参与度提供了研究思路。[4]
早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就指出:“职业技术教育要采取领导、专家和社会用人部门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质量评估和检查。各类学校都要重视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估。”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中职教师占67.57%,高职与高校教师占26.25%,吸收行业、企业人员,跨越单位性质界限的合作研究、专题研究的成果几乎没有,文献研究者结构单一,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的社会性、行业性、职业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不鲜明,职业院校教师参与研究多,行业企业少,合作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不够。
五、专业评价研究多,比较借鉴少
研究主题采取篇名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就是对文献直观的内容进行客观而有系统的分析并进行量化描述的一种方法。”[5]首先运用概念组分析法提炼文献篇名的“核心词”为分析变量,进行归类分析与比较。如表7所示,中职教学评价的内涵与特点、理解与思考、体系与构建为主要内容的理论研究39篇占18.66%;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教学评价研究90篇(政治、音乐、化学、美术各1篇,物理2篇,体育9篇,数学16篇,英语26篇,语文28篇,公共基础课综合研究5篇)占43.06%;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学评价研究46篇(专业基础课1篇,实践教学与实习实训9篇,专业课36篇)占22.01%;评价方法操作与运用研究11篇占5.26%;实践思考与探索研究21篇占10.05%;评价综述与概述2篇占0.9%。
综上,关于中职教学评价的专业(学科)的教学评价研究(占65%)成为研究者关注相对比较集中的问题,中职教学评价研究回顾与反思(评价综述与概述)仅有2篇,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19%)、实践思考与探索研究(10%)不足。比较与借鉴国外教学评价经验与研究成果没有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在收集的文献中仅有1篇硕士论文研究了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评价。[6]从研究主题上看,研究主题分布不均衡,研究思路比较狭窄。
六、今后研究展望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育测量与评价研究、教育发展理论研究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7]早在1998年,原国家教委关于《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教职[1998]1号)就明确提出:“要把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成效作为各类职业学校的评估重要内容。”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是建设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开展教学评价研究对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积极意义。未来研究应把握以下趋势。
(一)研究目标的战略化定位
“评价”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其功能是促进中职学校健康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基本标准是“四高四满意”。开展中职教学研究也必然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成果能够促进中职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高——社会满意,人民群众对职业学校的认可度高——家长满意,学校自身内涵和外延发展的结合度高——学校满意,学校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适合度高——学生满意”[8],适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转型,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建设步伐,实现中职教学评价研究的终极价值。
(二)研究路径的综合化趋势
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职业教育科学研究也是“跨界”的研究,其中的“界”至少有关于“教育的”和“职业的”。涉及和影响中职教学评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评价资料的收集、相关数据的处理既需要量的描述,也需要质的分析,更需要有跨专业、跨学科的研究视域。应借鉴国内外、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适应这种跨界性,为一种类型教育的教学评价研究闯出一条新路,在评价的途径、方法、手段、保障体系与支撑反馈体系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凸显其存在与发展的价值。
(三)研究内容的系统化趋势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与经济社会发展、就业与创业教育、阶段性发展与终身发展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教育教学综合化、内涵式趋势日渐突出。中职教学改革既涉及课程、学校、学生、专业、设备师资等中职学校自身内部因素,也涉及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政策环境等外部因素,需要用系统的观点统领中职教学评价研究,把中职教学评价看成是一个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运行规律的整体系统,而非简单的组合,[9]以把握中职教学评价的实质。
(四)研究人员的整合化趋势
目前,参与研究的主体单一(学校教师占93.8%),中职教学研究内容的系统化趋势,需要整合中职学校、高校与科研单位、行业企业等各方力量(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企业)组建多方评价研究综合体,研究制订组织运行机制和具体实施模式,坚持符合性、建设性、开放性、可验证性的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评价监控流程,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促进发展,体现国家意志,符合政策导向,落实课改目标,适合学校实际,满足社会需要,提高研究的质量。
(五)研究特点的人本化趋势
中职学校教学评价最终指向学生的发展。正如美国学者格兰特·威金斯(Wiggins,G.)所言:“评价如果不能给学生、教师、学校以及教育管理者有所教益,那评价也就失去了价值。”[10]以人为本的评价是发展性的评价,是以师生在知识、能力、方法、价值观等方面的“增量”为旨归,是学校整个教学系统环节综合作用的结果。评价的多元化是以人为本中职教学评价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基本意蕴,应提倡“求异、个性、和谐、创新”的多元评价,摒弃“求同、共性、排他、统一”的专制式、封闭性的一元评价,体现“增量”的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和生长性,表征着中职教学评价的基本趋势:民主与平等、自由与开放、选择与宽容、和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平.职高实习课堂教学评价方法简介[J].职业技术教育,1996(2).
[2]李可以.《档案管理》1995—2005年核心作者群分析[J].档案管理,2006(4).
[3]马珩.社会参与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9).
[4]杨小微.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王剑,吕一中.我国职业教育的区域结构特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
[6]邓晓妍.德国职业教育职业能力开发模式中的教学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7]黄光杨.教育测量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李玉明,李春姬.“四议”中职教学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3(2).
[9]张强,浅析高职院校评价研究[J].职教论坛,2013(15).
[10]田友谊.当代学生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方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