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凤玲 方付建
[摘 要]近年来高校校园旅游蔚然成风,其发展态势有增无减,为了更好解决武汉高校校园旅游供求不平衡问题,选取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5所高校,在分析校园旅游管理措施基础上,引入准公共物品理论,试图基于准公共物品供给主体的研究成果探讨高校校园旅游供求不平衡问题的改善建议。
[关键词]高校校园旅游;准公共产品;供求不平衡
[中图分类号]G64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2 — 0142 — 03
[收稿日期]2014 — 01 — 23
[作者简介]黄凤玲(1991—),女(藏族),广西南宁人。研究人员,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一、武汉高校校园旅游的发展态势
(一)高校校园旅游的概念界定
自1997年裴泽生最先提出高校旅游概念后,近年来国内关于高校校园旅游概念解释的文献不断增加,综合学者门的研究〔1〕,高校校园旅游可定义为以高等院校作为旅游目的地,凭借其独特自然景观、人文资源、学术气息,以满足旅游者精神层面、知识层面为目标,并以此增进社会经济效益的综合性旅游项目。近年来,高校校园旅游正以其独特的文化性涌入我国旅游市场。
(二)高校校园旅游的发展态势
近年来,高校校园旅游在以北京、上海、武汉、西安为代表的高校云集的城市蔚然成风,在一些大学,校园不仅依山傍水,有着良好自然条件,校内还拥有各类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如博物馆、古建筑、园林、纪念碑等。
位于中部武汉三镇中的武昌,集聚着武汉90%高校,新兴的武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更是高校林立,有着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武大樱花节期间,每天都有成千上万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参观。2011年樱花节期间,最高潮时仅一天就有20万游客涌入武大校园赏樱,形成了“江城赏樱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已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在我国高校中尚属首家,自2005年开馆以来,已接待国内外游客近30万人次,它同时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之一,其馆藏各类地质标本3万余件,其中自然界极其罕见的珍品近3000件〔2〕。除了武汉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外,其他高校校园旅游也蔚然成风(表1)。
二、当前高校校园旅游的管理方式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校园旅游蔚然成风而来的不仅是社会经济效益的增高,更多还有高校校园旅游开发、管理等问题。有人指出,当前高校旅游面临着景观不足,校园人文气息缺乏独特性,基础设施不适于开展旅游,消费者与高校间缺乏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消费者素质的制约,地理限制〔3〕。笔者认为,高校校园旅游管理遇到难题主要归咎于高校校园旅游产品性质界定不足、高校校园旅游项目供给主体范围模糊等。而当前对于校园旅游的管理则表现为以下形式:
(一)游客准入管理
从本文选取的高校看,旅游景点多采取收费制或证件制这一结论。2013年2月28日,武汉大学在校园网主页发布《武汉大学樱花开放期间校园参观管理公告》,施行限流“新政”。樱花开放期间,教学、科研、办公场所、学生宿舍、食堂等不对游人开放;参观车辆谢绝入校;适当限制参观人数,20人以上旅游团体需预约;参观人员凭票入校,票价为20元;向社会各界和中小学生提供赠票2万张;校友、65岁以上老人、军人、残疾人等免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逸夫体育馆常年采取收费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货币博物馆设在其图书馆里边,采取证件制;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采取收费兼证件制。
(二)游客行为管理
从游客行为管理来看,最有代表性的应属华中农业大学“志愿者”活动,2013年4月23日下午,华中农业大学资环学院组织一批志愿者深入到学校每一个角落担当导游工作,劝导和规范游客行为。中南民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以及中国地质大学这三所大学的博物馆为了更好地保护馆内珍物,校方采取针对性措施,如关闭某些地域的活动场所、限制游客数量。
(三)校园旅游资源管理
开发旅游资源指通过适当方式把旅游资源及其所在地改造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环境〔4〕。本文研究的武汉高校要么具有吸引力的自然景观,要么具有丰富的文化景观,对于校园旅游资源的管理,部分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如有研究者认为认为中南民族大学校园旅游开发应突出该校特有的民族气息,增加民族活动等〔5〕。有研究者认为中国地质大学应着重突出其生态特点〔6〕。有研究者分析武汉大学旅游资源,提出应建立专门的旅游机构,设计专门旅游路线等〔7〕。然而,这些都是针对个别学校的分析,笔者认为应充分发挥大学城的联袂作用,将高校校园旅游资源有效结合起来,设计专门旅游机构,并设立专门旅游线路。
三、高校校园旅游资源是准公共物品
(一)准公共物品的概念
准公共物品是具有不完全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借助布坎南俱乐部产品理论,可将准公共物品分为以下三类:具有强的非排他性和弱的非竞争性的准公共物品、具有强的非竞争性和弱的非排他性的准公共物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都不充分的准公共物品〔8〕。准公共物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拥挤性的准公共物品,例如有拥挤临界点的公路、桥梁等;另一类是价格排他的准公共物品,例如高校图书馆对全校师生免费,但对高校师生以外人士设置权限〔9〕。
(二)高校校园旅游资源具有准公共物品特性
有研究者认为,风景名胜区或文物单位风景资源及文物资源无疑是属于公共性资源,在人们对其观赏等消费过程中, 具有非竞争性。但当一个风景名胜区或文物单位通过设立门票等手段而成为旅游景区,对旅游消费者进行限制时,旅游景区作为一个产品便具备了消费的排他性。即当旅游景区设立门票进行游客管理时,这个旅游景区便从公共产品转变为准公共产品〔10〕。而本文分析的武汉几所高校,大多采取了收费制、证件制等措施。实际上,对于这些高校而言,旅游旺季时才出现拥挤现象(即有一定的竞争性),平日里基本上不产生拥挤现象—(即一般没有竞争性),但是他们基本上是证件制或是收费制,一定程度上都是具有排他性的。
此外,高校校园旅游资源具有社团产权的特点。有研究者指出,高校图书馆产权主体是俱乐部(社团)产权,在高校师生中,任何一人都可使用图书馆资源,然而校外人士则不是高校这一社团内部的成员,不能享受图书馆的权利〔11〕。本文第二章在对高校校园旅游游客准入管理的介绍中,也提及这几所武汉高校平时主要采取证件制,这意味着这几所武汉高校的校园旅游资源的产权主体也是该校的师生,这些师生中的任何一人只要持有能证明是本校师生的证件,就可以享用这些资源,而外来人士,他们不是该校这个社团内部的成员,不享有这方面的权利。
另外,从公共物品外部性角度来说,高等教育机构属于准公益性事业单位,从该类事业单位设立的目的看,高校担负着提高社会效益的重任,它们从事着高等教育服务工作,具有正外部效应,生产的高等教育产品具有准公共物品特性,其本身具有有偿服务的功能。高校校园旅游资源也属于高校生产的具有正的外部性的副产品之一,高校校园旅游资源可成为中小学生学习理想地,可为在校师生迎来羡慕眼光,还可为整个社区、整个城市添光。因此,本文认为高校校园旅游资源是准公共产品。
四、准公共物品的供给与管理方式
(一)准公共物品供给的研究
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对准公共物品供给或提供进行了研究,可归类为以下三种方式:政府供给、私人供给以及第三部门的供给。
有研究者主张准公共物品应由私人供给,他认为公共物品供给关键不再是效率,而是制度设计,他从政府与私人供给效率比较的角度探讨了私人供给公共物品的必要性,还从理论上对私人供给的可行性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搭便车”现象下私人供给不足的弥补机制,最后其从彩票融资和慈善捐助入手,提出在自愿供给中引入激励机制提高私人供给水平的观点〔12〕。
有研究者主张准公共物品应多元供给,他认为从历史看,公共物品供给主体角色变换从过程上来说经历了从市场中心到政府中心再到多中心的变换,其中暗含的潜在逻辑是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多中心互补。他认为多中心理论所主张的自主供给实际上是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布坎南所提出的“俱乐部”物品所能实际达到和实现的帕累托效率的供给方式〔13〕。
除此之外,有研究者认为,准公共物品在政府供给与市场供给组合中存在三条具体路径:第一,政府供给为主市场供给为辅,主要适用于公共性程度较高或外部性较强的准公共物品或者市场供给机制不完善时;第二,市场供给为主政府供给为辅,适用此种组合方式的准公共物品应是公共程度较低,外部性较小的准公共物品,且该类准公共物品的市场供给机制较完善;第三,政府与市场二者竞争供给,采用此种组合方式的准公共物品既能由政府供给也能由市场供给,它把选择权交给了准公共物品的消费者〔14〕。
(二)高校校园旅游资源的供给与管理
在上述学者对于准公共物品供给主体研究基础上,本文认为对于具有一定竞争性且非排他性的高校校园旅游资源,应采取政府与市场合作供给这一方式,由于这类准公共物品具有一定程度的外部性(有一定社会经济效益),往往出现供给不足现象,采用市场供给方式会带来效率损失;由于不需消费者付费,会造成消费者超额使用现象,这样因效率损失超过社会利益而出现不经济问题,因此,最好办法应是政府供给和市场供给相结合,再辅以科学方法,即寻求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如何实现有效供给,并解决免费搭车问题。
另外,在高校校园旅游资源管理方面,重点突出文中第二章提及的游客行为管理,游客行为管理分为服务性管理和强制性管理,服务性管理主要有人员引导和标志引导两种,而在强制性管理方面,更多的体现为各种规章制度。在服务性管理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此前曾有学者提及陕西师范大学的学生社团旅游社曾推出了针对师大师生的“校园景点一日游”,〔15〕而当时整个西安高校旅游市场一片空虚,渐渐地,这一社团模式在全国各大高校蔓延开来,2008年5月,广西大学在阳国亮书记的提议下成立了广西大学校园旅行社。这两个例子都是华中农业大学展开旅游旺季“志愿者”活动的有力支撑。华中农业大学的“志愿者活动”也起到了同上述的高校校园旅游社团一般的引导游客行为的作用。至于强制性管理,这是目前国内各高校普遍采取的管理方式,高校校园内粘贴有各种游客行为准则,这些都只是各高校校方或在别的高校采取规章约束产生作用下制定的或是创新性的制定新规则,很少有当地旅游行政组织的介入。
五、高校校园旅游资源的供给与管理
高校旅游资源要充分发挥它们文化熏陶功能,必须克服现存的季节性问题,不断发挥校园旅游资源正外部效应,积极采取措施克服因高校旅游带来的负外部效应。
(一)高校校园旅游资源的供给方式
笔者认为高校校园旅游资源供给方式应采取政府和市场合作供给这一方式。但把政府供给和市场供给结合起来在实践上有阻碍。由于人、财、物、职权等有形无形的主客观限制,相关旅游行政组织难以把管理覆盖到其辖区范围内的所有角落,包括高校这一特殊的教育类公共事业单位。因此,高校校园旅游资源缺乏具有法律效力的政策保障。另一方面,国内高校并非全对外开放,对于非高校师生的外来人士有一定出入限制和行为限制,再加上高校是准公益性事业单位,市场难以介入这一领域。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整理出一个共属于这几所武汉高校的旅游机构,负责与武汉相关旅游行政组织及武汉相关旅游行业组织进行互动,争取在政策上给相关旅游行政组织创造出具有新意的高校校园旅游资源管理规定,在吸引资金或服务措施等上争取相关旅游行业组织的支持。发挥好这一武汉高校旅游机构的内创性和外联性,在机构人员选取上尽量覆盖武汉各高校在校就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人员管理上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服务教育,争取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都有一个科学的行程以及记录工作安排,要找出该机构的团结点所在,也就是要有共同的目标——为游客们创造更好的旅途,让学生们更好的接收知识,共创武汉文明城。
(二)高校校园旅游资源的管理方式改革
笔者主张建立一个同属于这几所高校的旅游机构进行高校校园旅游各方面的管理。第一,发挥大学城的团结精神。各高校紧密协作,成立一个专属武汉高校的大学生志愿组织,制定严密的工作规划,有效指导各高校不同旅游高峰期的迎接以及疏散工作,本着开放的心态友好往来,团结互助;第二,倡导政府供给与市场供给。各高校应成立相应对外交流部门,积极与各大旅游企业或各中小学校进行良好有效沟通,努力打造校园旅游品牌,争取开源节流,推出旅游淡季的优惠服务活动,间接引导游客避开旅游高峰,从而降低由此产生的负的外部效应;第三,技术排他和制度排他相结合。武汉各高校应明确单纯采取收费制不能解决旅游所带来的交通拥堵、校园噪音等问题,应在技术排他前提下,积极开拓其他排他手段,比如有效的制度引导,各高校可联合制定相关校园旅游服务措施,变打压为积极应对;第四,冷热相结合。各个高校应更好联合起来,资源共享,争取各高校冷热景点相配套,这就需要各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们共同挖掘出含金点所在,发挥好武汉大学城的联袂作用,争取为创武汉文明城贡献出一份力量;第五,设计可行的旅游线路。将高校校园景点进行空间上衔接,投入相应校车等设施。
〔参 考 文 献〕
〔1〕李明.高校旅游研究:现状·问题·建议〔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06).
〔2〕赵珊,周亮.武汉高校校园旅游的现状与发展〔J〕.商场现代化,2011,(07).
〔3〕白戈,等.重新定位高校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6-01-18.
〔4〕曹承娥.浅议中南民族大学校园旅游开发〔J〕.时代金融,2011,(27).
〔5〕曹承娥.浅议中南民族大学校园旅游开发〔J〕.时代金融,2011,(27).
〔6〕苏黎兰.浅谈高校旅游的开展——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望山地质生态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22).
〔7〕但强.武汉大学校园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7,(26).
〔8〕周自强.准公共物品的政府供给与市场供给比较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6).
〔9〕高培勇.公共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彭德成.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11〕罗剑丽,吴昌南.高校图书馆公共产品属性分析〔J〕.青海师专学报,2004,(03).
〔12〕郑书耀.国内准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研究综述〔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9,(02).
〔13〕郑谦.公共物品多中心供给研究——基于公共性价值实现的分析角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8.
〔14〕孟燕华.事业单位准公共物品供给方式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05).
〔15〕郑秀娟,宋保平.给高校旅游多一点关注〔J〕.西部观察,2003,(03).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