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网络时代高校校报的困境与创新

2014-04-29 14:27陈爱华
理论观察 2014年2期
关键词:困境创新

[摘 要]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高校校报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高校校报只有“扬长避短”,坚持在内容上下功夫,才能稳固其校园主流媒体的地位。

[关键词]高校校报;困境;创新

[中图分类号]G216.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2 — 0134 — 02

[收稿日期]2014 — 01 — 24

[作者简介]陈爱华(1977—),女,河南信阳人。党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研究方向:出版发行。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高校校报除了受到自身因素的制约之外,其传统地位还受到互联网的强烈冲击,影响力不断被弱化。与互联网的方便、快捷、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等特点相比,高校校报凸显出时效性差、可读性不强、信息量小等劣势。如何在高校这个特殊的群体中更加吸引年轻人的目光,谋求高校校报的新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分析高校校报发展遇到的困境,研究高校校报的创新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 网络时代高校校报的生存困境

(一)制约校报发展的内部因素

很多高校校报编辑部没有独立建制和固定人员,一般从事编辑工作的都是校党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虽有部分兼职学生记者,但由于人员流动性较强,致使校报工作陷于繁琐、无序状态,影响了工作效率。校报办报经费都由学校全额划拨,不能出售,也无广告等盈利,加之学校没有推行竞争激励机制,影响了办报人员的热情和办报质量。高校校报一般都是月刊、半月刊,发行周期最短的也是周刊,等到报纸与受众见面,所刊登的消息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旧闻”,谁还有兴趣再阅读一遍“老掉牙”的消息。有的校报干脆就是校园网网络新闻的“拷贝”版,选题没有任何新意,被人笑称为“网络版校报”,可读性差。虽有全国公开发行的统一刊号,但大多数的高校校报发行渠道单一,只在校园里发行,充当档案馆里留存的“新闻纸”,缺乏与社会的接触和与媒体的互动,影响了传播效益。

(二)互联网带给校报的冲击

近年来,随着各种新兴媒介的兴起,高校校园内形成了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多元的新闻传播格局。学校有关职能部门、院系、学生社团都可以在自办的网站上传播新闻,师生个人通过QQ、博客、E-mail、微信、bbs等方式成为新闻的传播者,校报的主流媒体地位受到挑战,生存空间受到挤压。〔1〕 新媒体以其传播即时性强、更新速度快,赢得受众的欢迎。学校的各种新闻、消息、通知及文件等都能在及时迅速地出现在校园网上,而且可以随时上传、下载、修改、更新,从而使校园网成为师生最为便捷的获取信息渠道。〔2〕 高校的校报大多为4开4版,所能容纳的信息量非常有限,并且大部分空间都被各种会议和领导讲话所占据,这些内容空泛、呆板,不被师生喜闻乐见。师生大都愿意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获取信息而不是去读报。

二、 网络时代高校校报的创新与发展

传播学有一个“内容为王”的概念,它的简单意思就是说一种媒体传播形式的成败关键在于传播的内容是否能够抓住受众、影响受众。在网络时代,高校校报要想生存除了变革体制机制、拓宽发行渠道、缩短出版周期之外,当务之急是要在内容上下功夫,做到“内容为王”。

(一)开设品牌栏目。高校校报作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学校中心工作的喉舌,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选择宣传报道的内容时要紧扣学校中心工作,根据当前学校发生的大事和热点适时开设品牌栏目。这种“品牌”栏目在读者心目中有着极好的印象,进而使读者对校报产生好感与信任, 起到“爱屋及乌”的效果。

为了积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湖北理工学院校报适时开设《一线访谈录》《访创动态》《典型风采》《模范风采》等栏目,对在“两访两创”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活动中发现的深受广大师生关注的问题和事件进行及时深入报道;对受到省、市表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教学标兵、优秀管理工作者等典型人物进行进一步跟踪报道,充分发挥了高校校报的舆论导向作用。其中,《湖北理工学院传出佳话——教授兄弟 同年劳模》的文章,报道了2011年“五一”前夕湖北理工学院兄弟——机电学院的孙川教授、电气学院的孙松副教授同获劳模的光荣事迹,哥哥荣膺省“五一劳动奖章”,弟弟成为黄石市“劳动模范”,在湖北理工学院,教授兄弟孙川、孙松美名传扬。文章还在《湖北日报》头版刊载,充分展现了学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成果。

自2010年9月份开始,湖北理工学院校报开设《迎新那点事》《军训风采录》《新学期新气象》等品牌栏目,重点报道大一新生的学习和生活,捕捉军训场上感人的镜头,发现新生们日常生活中的闪光点,在广大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2010年9月,校报刊载了文章《身残志坚秦志淋梦圆理工》,介绍了身残志坚的秦志淋求学路上不言弃,数十年来风风雨雨硬是由母亲背着上学,最终被我校国际学院录取的感人事迹。《东楚晚报》还以《求学路12年来,母亲背着残疾儿子读完小学、中学 背进了大学》为题,报道了秦志淋同学的艰难求学路。秦志淋同学因此受到校领导和市残联领导的重视和慰问,学校相关部门为秦志淋同学配备了轮椅,为他母亲提供了一份临时性工作,并安排了独立宿舍,每逢节日校领导都亲自上门慰问。一篇文章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一篇文章挽救了一个家庭,湖北理工学院校报的地位明显得到提升。通过品牌栏目的设立达到了扩大校报影响力的目的。

(二)挖掘深度报道。所谓深度报道,即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的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包括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系列报道等。〔3〕由于高校校报出版周期长、新闻报道滞后等特点,想在时间“新”上与网络新闻相拼非常难,那就只能在内容“深”上做文章。对网络媒体的报道,积极跟进,后发制人,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进行更深入、更立体、更多元的二次立体报道,目前已成为许多高校校报的创新之举。

2013年10月初,湖北理工学院校报践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实践方案,主动到一线挖掘新闻,提炼亮点。经过深入调研,发布专稿《“四手联弹”奏响学生工作新乐章——计算机学院学生工作践行群众路线纪实》。文章深入报道了计算机学院连续七次获得“学生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多次获得全国数学建模大赛湖北赛区一等奖、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团体一等奖、新生军训第一名、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团体一等奖、“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奖项,学院团总支多次被共青团黄石市委授予“五四红旗团总支”称号,多次被评为湖北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等事实,深度挖掘了一点点成绩、一个个光环背后无数人多年来默默无闻的付出。贴近师生,走入基层,文章透过荣誉的花团,捕捉计算机学院师生发展的智慧和奉献的汗水,在校内引起不小轰动。

10月中旬,为了配合学校协同创新工作的宣传,在各部门的大力配合下,校报形成了专稿《高校企业协同创新? 共推黄石“绿色发展”---湖北理工学院协同创新工作纪实》,文章深入报道了湖北理工学院作为一所扎根黄石的地方高校,在黄石资源枯竭转型的重要时期,多年来围绕“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领衔“矿区重金属污染与防治资源化”协同创新中心,助推黄石“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加快建成鄂东南大城市”绿色发展的新闻事件。文章第一时间在校报上刊发,受到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以及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经过进一步修改,该篇文章还在湖北省教育厅网站刊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三)加强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4〕

新闻评论具有舆论引导作用,可以帮助群众明辨是非,区分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使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新闻评论具有舆论监督作用,以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弘扬先进思想和精神的同时,不断揭露和抨击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对不良之风和现象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新闻评论还可以深化新闻报道的深度。一篇新闻稿与读者见面后,读者所能领会的只是新闻事件本身,新闻背后蕴含的深层含义并不被读者所理解。新闻评论可以揭示新闻报道的深刻内涵,让新闻更加富有力度、深度和感染力,使热点问题在讨论中得到深化。

湖北理工学院校报在一版开设评论栏目《磁湖风》,邀请学校领导、专家教授对党的大政方针、社会热点等进行评论,使校报发挥了高校新闻宣传的主导作用,巩固了校报主流媒体的地位。其中,评论《“中国梦”: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全面阐释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揭示了中国人民漫长、艰辛的追梦历程,展现了美好的圆梦之路。评论呼吁全校师生把自己的激情梦融入到伟大的中国梦,意气风发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伟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梦想。评论一经刊登,立即在师生间引起热议,很多学生自发撰写文章表达自己的中国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收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和思想教育的效果。

(四)办好文艺副刊。副刊是校报的传统特色,它在许多方面弥补了校报新闻版的不足,内容上具有新闻性、文学性、趣味性、娱乐性等特性,其功能是消闲娱乐、陶冶性情、传播文化,给读者一定的知识和教益。〔5〕文艺副刊不同于校报的新闻版,其刊登的文章大多在其他媒体上没有发表,是首次与受众见面,弥补了校报内容不新、时效性不强的缺陷。文艺副刊的作者和受众是普通的高校师生,由于读者参与度的提高,读者与校报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办好文艺副刊,努力使之春色满园,充分发挥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高校校报改革的必由之路。

办好文艺副刊首先要增强副刊的新闻性,使新闻版面和文艺副刊的作品前后呼应。在每年的“雷锋月”“9.18事变纪念日”“军训月”等重大活动开展时,湖北理工学院校报不但在新闻版面刊载新闻稿,而且面向全校师生征集相关主题的文学稿件,活动得到了师生们的积极响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效果。其次,要充分发挥文艺副刊的文化传承作用,使文艺副刊成为滋养和影响一代代学子、体现校园文化的窗口。湖北理工学院校报副刊开设专栏《读史》,请校内教授、副教授等撰写相关文章,显示了学校教师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校报较高的文化品位;开设《双镜湖》图片专栏,刊登全校师生用镜头捕捉到的鲜活的、体现学校独特文化韵味的好图片,很多图片已经成为全校师生难以忘怀的永久记忆。

在网络时代,高校校报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立足本校,坚持打造自身的品牌特色,坚持发挥文化的引领和传承作用,认真研究年轻受众的阅读心理,多刊登一些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时尚类的文章,刊登一些反映大学生身边人和事的文章,增加读者的关注度,才能稳固其校园主流媒体的地位。

〔参 考 文 献〕

〔1〕王继武,李欣军.网络时代高校校报评论建设探析〔J〕.高校媒体,2010,(10).

〔2〕 〔3〕张策.新媒体时代高校校报的处境与变革探析〔J〕.中国报业,2010,(05).

〔4〕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5〕王云.论互联网时代高校校报的转型〔J〕.网络传播,2010,(05).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困境创新
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论狭义平等理论的三重困境
中国“富二代”家庭教育的困境
刑事禁止令执行的困境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