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平
所谓“生态”,其本质是多种要素所形成的相互协同和制约的关系,在一个生态中,个体往往会呈现出其本身所不具备的能量与价值。“生态”不是一个新鲜词汇,但是,挖掘其在现实商业中的意义,才刚刚开始。
商业生态古已有之,中国的商帮、西欧的行会,某种意义上,都代表着一种生态,它们同样相克相生、荣损与共,甚至具备利益之上的共同价值观。但是,彼时的生态,多有着鲜明的运行规律和共守的制度法则,维持着秩序的稳态。
现在,商业生态环境则变化巨大,自由竞争已被奉为圭臬,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生态”正呈现日见鲜明的无序化,竞争不再局限于行业内的竞争,而是跨行业的竞争、链条的竞争、生态系统的竞争。狭隘的、以行业为壁垒的战略设计日见无力。产业内基于链条的“组合者”不断涌现,产业外的颠覆者则虎视眈眈,他们无视原有行业的秩序,也绝不沿袭既有的行规教条,行动看似飘乎却常常一击致命。运用互联网等新技术,采用跨界整合等新思维,这些商业新物种正迅速进化、膨胀,犹如入侵的外来生物,疯狂滋长。
这种变化正给产业既有生态的玩家带来巨大冲击,他们有时都不清楚哪个挑战者会斜地里杀将出来。过往一年的商业,我们见证了很多在位者的茫然和不适:国内黑电领域的领导者海信,由于视频网站乐视发布的一款智能电视,一度股价大跌;新东方教育董事长俞敏洪则感慨,BAT的三名创始人都是自己好朋友,却毫不犹豫全部上了教育平台,“他们很不地道,也不和我商量一下”,他本人则成了一部热卖电影的原型。
故而,公司在谋求自身发展时,已不能拘泥于自己的竞争优势或者熟悉的行业特征,点、线的思维在崇尚跨界的时代已不再试用。“好风凭借力”,当今企业的成长之路,不能单纯执拗于自身的战略、愿景、组织,单凭一己之力推进发展,而应积极整合外部的力量,从生态的视角去理解竞争,构建商业模式,唯有此,才能事半功倍,否则极易前功尽弃。
在今年的获奖企业中,我们发现其共性特征,即在于从商业生态的视角出发,重新挖掘新机会,整合内外的资源禀赋,以期实现新的价值创造:苏宁曾是家电零售业的王者,现在则在向互联网公司转型,正雄心勃勃地致力于构建一个新的零售生态王国;电缆制造出身的蒋锡培,洞察到“短电缆”供需失衡的机会,构建了自己的电商平台“电缆买卖宝”;EMG北纬二十三石材从单纯的贸易商变身为石材艺术的交流平台,且推出了“定制矿山”的计划,期待颠覆石材的传统交易模式;畅联物流则发现了涉足大型制造企业的工厂物流的机会,以此为突破帮助合作伙伴优化整体的供应链;即便制药商阿斯利康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也是从培训基层医生等基础工作做起,以提升医疗系统的能力……他们的视野不再受限于既有业务和所在行业,而是在鸟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重新梳理自己的价值主张,据此重构了自身的商业模型或者业务模式。
在这个时代,生态的力量在商业世界将会越来越重要。彼得.德鲁克作为管理学的创始人,在其晚年的时候,已不再将自己定义为一个管理学家,而是称为社会生态学家。一个优秀管理者,现在不只要求管理好自己的公司,必须同时是一名商业生态系统的洞察者、引入者和协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