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因循

2014-04-29 00:44刘黎平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4年2期
关键词:交接仪式织布机丰田

刘黎平

1930年的10月30日,64岁的“丰田纺织株式会社”老板丰田佐吉将儿子丰田喜一郎叫到病床前,留给他最后一番话:“我搞织布机,你搞汽车,你要和我一样,通过发明创造为国效力。”并交给儿子一百万日元,以作为汽车研究启动经费。

这不是一次财产的交接仪式,而是一次使命的交接仪式。织布机和汽车是两类不相关的产业,然而,它们一旦贴上日本元素,将其安置在后明治维新时期走向二战前后这个时间跨度上,我们不难发现一幅日本产业走向图:原创精神从织布机走向汽车。父亲对于儿子事业的期许,其实也是整个日本旧产业人士对于新产业人士的期许。

作为父亲的丰田佐吉,出于对传统纺织技术落后状况的不满,同情被落后纺织技术折磨得疲劳不堪的母亲,所以想改进机器以降低母亲的劳动强度,这是一种极其朴实、极其现实的生产革新动力。父一辈创新者的动机往往是极其朴素的。

同时,父一辈开拓者面临的困难主要表现为:资金不足,传统生产势力反对。丰田佐吉的父亲认为儿子没有学习过任何西方科技,手头又没有资金,搞技术革新完全是天方夜谭,因此他不表示支持,其实也无法支持。丰田佐吉在这样的条件下艰难地进行纺织技术革新,具体的过程就不赘述了,简述如下:1890年,佐吉成功地发明了丰田式人力织机,获得了平生第一个专利权,这种织机将织布的工作效率提高了40%到50%。但这是一个不完美的发明,因此销售数量不尽如人意,但丰田佐吉没有放弃,一直坚持到1926年,终于研制成功自动换梭织机,这是日本织机制造技术赶上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志,曾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应用。

父一辈的产业几乎是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子辈丰田喜一郎则没有上一代的这种困扰。首先,没有资金上的短缺,其次,丰田佐吉为了发展自己的工厂,特意派儿子丰田喜一郎去东京帝国大学工学系学机械专业,其实也不妨看作是旧产业中有创新意识的人,完成了知识转型的准备。

然而,1930年10月30日那场看似顺利的资金和创新意识交接仪式,并不等于子辈的经营创新之路就是平坦的。

父亲辈的阻力源于资金的短缺,生活的贫困,知识的不足,尤其还有传统愚昧思维的牵绊,到了儿子这一辈,以上困局没有了,但有一个更大的阻力:因循。父辈的阻力往往能激发战斗力,因为贫穷和短缺是大家都想摆脱的。但因循却是一个让人觉得留恋的阻力,因为丰田家的纺织产业颇具规模,完全可以从当前的产业收益中获得舒适的生活。这种阻力不是人人都想摆脱的。

这种因循阻力具体表现在丰田喜一郎的妹夫丰田利三郎的身上,他是丰田家的上门女婿,也是一位不错的企业家,但他的目光主要停留在经营现有纺织业上,他认为能够守住岳父留下的家业就是自己最大的成就,因此对丰田喜一郎要求研发汽车的愿望极其不赞同,在极其不情愿的情况下勉强同意成立汽车开发部。

丰田喜一郎果断地走出了这个因循,他于1937年8月27日另立门户成立“丰田汽车工业株式会社”。事实证明他走出因循是对的:一提到丰田,人们只会想到汽车,而不是纺织。

丰田喜一郎的老家挂着一幅匾额,上书:“百忍千锻事遂全”。我想,对于这种坚韧不拔,千锤百炼终成大事的励志精神,还是要做细腻而有区别的解读。父辈的创新是要摆脱贫穷落后,子辈的创新是要摆脱因循自满,后者承受的阻力更大。产业也好,经济模式也好,往往不是死于匮乏,而是丰富。因为丰富意味着因循,因循意味着停止成长和创新。

猜你喜欢
交接仪式织布机丰田
TOYOTA 丰田皇冠 CROWN
又闻机杼声
“交接”
织布机
向日葵
青裤瑶的织布机
简单的快乐 试驾一汽丰田威驰FS 1.5L锋驰版
丰田威驰FS
一题多解
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