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农垦摄影史述略

2014-04-29 11:43崔昊
理论观察 2014年2期
关键词:黑龙江创作发展

[摘 要]黑龙江农垦摄影近70年来成就斐然。对其研究可向世人展现出中国摄影历史发展中一个独特现象和特色案例。黑龙江农垦摄影的历史可从发展历程、创作、文献、传播和思想五方面把握。其研究可丰富当下中国摄影史编撰的研究基础,更可以给中国摄影史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表述对象。

[关键词]黑龙江;农垦系统;摄影史;发展;创作

[中图分类号]J4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2 — 0086 — 02

[收稿日期]2014 — 01 — 23

[作者简介]崔昊(1978—),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摄影、中国书画。

以国有农垦生产系统为核心的黑龙江农垦活动在新中国建设史上地位突出。其名称上经历了从生产建设兵团到国营农场再到北大荒集团的变迁。该系统十分注重宣传报道和文化建设,在文学、影视、美术等方面都成果显著。黑龙江农垦摄影就是在此背景下诞生并逐步发展的。黑龙江农垦近70年的建设发展中,从未间断过影像资料的记录、报道和宣传,留给了后人一部传承有序、特征鲜明、影响深远的独特的摄影史——黑龙江农垦摄影史。

一、黑龙江农垦摄影的发展史

(一)草创期

1947年——1960年代中期,为草创期,此时期可谓无比辛苦而又充满激情。当时农垦人员驻扎地多为不毛之地,毫无工作基础。但包括摄影人员在内的农垦人多是刚缔造了新中国的复原军人,战天斗地,斗志高昂。仅用了20年就完成了草创期的积淀。该时期代表人物有郭若水、吕向全、吴守业、孔祥生、栗连、许长山、邓福龙、崔银科、王尊信等。

(二)发展期

1960年代中后期——1970年代末,为发展期。此时国内行业受文革影响大多陷入瘫痪,而农垦系统所肩负的特殊使命使得其生产活动得以持续,所受波及相对较小。于是,农垦的文艺建设并未完全中断甚至还小有发展,并为后来的繁荣期打下了进一步的基础。大量的拍摄实践和器材的改进提高了专业素质,人员规模也在此时期扩大了许多。该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黄成江、侯玉华、叶善贤、张明文、李永琪、杨松庭、汤富、高跃辉、蒋庆涵、于建国、张艾林、郝安林、张佑臣、杨健、刘胜利等。

(三)繁荣期

1980年代初——1990年代末,为繁荣期。摄影创作在思想、手法、审美标准等方面都进入了成熟和收获。之前因条件所限而在许多方面无法实现的理想(如大幅照片冲洗和专著出版等)在此时期都得以实现。该时期的代表人物有王亚光、肖荣江、张伟、金贵林等。

(四)变异期

21世纪后至今为变异期,现仍处于变异期的发端阶段。题材的深化、手法的多样、器材的更新、思想的灵活、审美标准的多元、管理模式的变化等因素都使其原有基础发生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变异。从本质上超越了农垦题材的局限而与石化、军工等其他系统的文艺创作一样,进入了跨行业交流、跨地域融合、跨地区发展,关注多元化审美趣味而非仅从行业需要出发的新的历史阶段。在许多作品里,农机具、农田、农业人员等农垦摄影的标志性题材逐渐演化成了抽象符号和单纯的创作思想载体,而与农垦系统对自身宣传报道的初衷在一定层面上出现了分化。

二、黑龙江农垦摄影的创作史

(一)题材的选定及不断深化

黑龙江农垦摄影题材无疑以农垦生产为主。近70余年里,其一直围绕此来创作。最初是单纯表现农垦生产,将生产各环节都展现给世人以鼓舞人心。耕耘的辛苦和收获的喜悦在草创期和发展期为题材主体,如《挺进荒原》(郭若水)、《荒原第一犁》(崔银科)。进入繁荣期,以《小塘情趣》(吕向全)在1980年首届全国农垦系统摄影展上斩获金奖为标志,对题材的研究日趋深化和多元,题材背后的情感因素和个性因素逐渐增加。逐渐地,在世纪交替之际农垦摄影题材背后的人文精神成为了相对独立的表现对象。出现了大批以农垦题材为内容载体,突出艺术思想及审美取向的作品,如《汗与水》(黄成江)。

(二)表现手法的探索集不断丰富

近20年的草创期,表现手法始终以现实主义为主。即便是在发展期,受当时红光亮大标准的影响而在表现手法出现了误解性质的浪漫主义手法,但本质上仍是坚持现实主义的。进入繁荣期,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探索逐渐增多,摄影在技术表达和理念转向方面的便捷性在此再次得到印证。繁荣期之初,黑龙江农垦包揽全国首届农垦摄影展三项金奖(《破雪垦荒》、《北方八月》、《小塘情趣》)的事实在证明黑龙江农垦摄影在全国农垦摄影的绝对领先地位的同时,也成为了一个标志。标志其表现手法多样化探索的初步成功。由原有的单纯现实主义视角和再现性的表现手法成功分化出了三个不同表现手法以审美取向。《破雪垦荒》代表了原有的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且至真至善,是早期农垦摄影表现手法的继承和集大成;《北方八月》代表了将研究视域拓展至地域景观乃至于地域文化的层面来进行审美关照;《小塘情趣》代表了审美取向更加宽容以及人性的回归。对同一题材的不同理解及表现手法的具体处理由此可见端倪。

(三)创作主体的成长及多样化

黑龙江农垦摄影的创作主体在草创期和发展期以军人为主,尤其是第一代(草创期)摄影人,多是经历过无数生死的战士。第二代(发展期)摄影人也是军人身份,但许多已经是没有参战经历的了。第三代(繁荣期)摄影人,因农垦系统自身进行了转轨,变成了纯粹的企业性质的生产单位(即北大荒集团),于是身份就完全转变为民众了。第一代摄影人的摄影技术除早年在大城市自学得来之外,多是跟随前辈从战火中学来的,第二代摄影人多是培养自农垦系统内部,由第一代传帮带的半自学形式学来的。第三代摄影人虽然受专业训练的比例也不大,但是条件的极大改善以及文化的进步和开放使得外出进修、本单位组织学习、与其他行业摄影人交流等形式的学习机会大大增加。所以自第三代(繁荣期)摄影人起,创作主体的成长日趋正常化和正规化,成长的渠道也日趋多样化和专业化。而且,在1990年代到2010年代期间,农垦摄影自身人才有许多开始放弃农垦行业的工作而转向更能施展摄影才华的岗位甚至是离开农垦系统另谋高就。农垦摄影在客观上还起到了摄影人才培养和输出的作用。

三、黑龙江农垦摄影的文献史

(一)影像资料的保存

近70年里,黑龙江农垦摄影妥善保存了上百万件相关的摄影图片,其影像资料价值无可估量。这些资料对于中国摄影史乃至于中国现当代文化史都是一笔巨大财富和研究宝藏。这些珍贵影像资料的保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垦系统历任领导和相关负责人的思想认识和对摄影的热爱。一个以生产为工作任务的单位,能坚持数十年不间断地获取和保存影像资料,这不但在中国摄影史上是个奇迹和应该浓重书写一笔的,而且在世界摄影史上也是绝不逊于马格南或“FSA”等机构所做的贡献,尤其在专项题材研究、长期报道、影像资料保存等方面的成绩最为可圈可点。

(二)传播媒介的发展和专题著作的出版

黑龙江农垦摄影传播媒介的发展与国内同时期其他行业摄影要早些。这些不仅归功于国家对农垦系统的关注,也要受益于农垦系统相对较宽裕的条件,可以提供相对较多的资金来扶植摄影的传播甚至是组织出版专门的摄影专著。受国内技术条件的限制,出版工作主要集中在1980年代后,出版了《北大荒》《永远的纪念》《北大荒——跨越之歌》、《老兵1958北大荒记忆》《拓荒者影像记忆》《历久弥新北大荒》《中国绿色米都》《北国明珠》等数十部摄影集,且都是在农垦系统组织下完成的。

四、黑龙江农垦摄影的传播史

(一)摄影作品的发表及出版

在近70年里,有数十万件作品发表,刊登在公开发行的报纸或期刊上的作品过万幅。其发表的媒介载体远不限于农垦系统的各类报刊,《人民画报》等全国性刊物上也常刊登。在影像接收设备还远未普及的上世纪后半叶,摄影作品成为了全国人民了解黑龙江农垦建设最主要的窗口。

(二)摄影作品的策展

黑龙江农垦系统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关注度使得大型的摄影展策划得以实现,体制的力量在此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受专业理解和思想认识的影响,其大型影展的策划和实施主要是在1980年代后进行的。先后举办了大规模的影展数十次。其中《北大荒赞》《黑龙江垦区现代化成就展》《中华大粮仓》等大型展览因策划周密、主题鲜明、作品精良且展出地点定位在首都,故展览十分成功,社会关注度及反响极大。

(三)摄影作品的参展参赛

独特的题材、执着的追求和有效的组织使得黑龙江农垦系统摄影在经过了草创期和发展期之后在参赛方面捷报频传。正是1980年全国首届农垦系统摄影展上对金奖的包揽,成为了黑龙江农垦摄影繁荣期的到来。进入到21世纪,展事渐多,其在国家级及省级的各类摄影比赛中有过万幅作品入选及获奖。

(四)国际交流

在进入繁荣期后,国际交流渐多,在吸收了多元文化的同时也将农垦精神传播于五湖四海。累计有千余幅作品走出国门。其不仅与周边国家进行交流(如2010年赴俄罗斯举办摄影展),还传播到更远的国度和地区,如赴澳大利亚参展(黄成江《雪花飘飘》)和入选联合国亚太地区摄影展(孔祥生《生命之泉》)。

五、黑龙江农垦摄影的思想史

(一)一贯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

独特的题材和时代精神决定了黑龙江农垦摄影确定并坚持以现实主义为自身的创作思想,并且从未改变过。这从根本上决定了黑龙江农垦摄影的成功以及最终的风格特色。

(二)现代化的思想形态及思维方式

黑龙江农垦摄影是以现代化农业为核心对现代文明的一种影像展现,在思想层面上体现出来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形态。在农垦建设的初期,这种现代化的思想形态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渴望和向往。而在科技逐渐发展的中后期,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这种现代化的思想形态便逐渐由渴望转变成为了现实。这使得早期的农垦摄影在现实主义手法之下还流露出了一丝理想主义的味道。而在机械化生产加工完全实现的现当代时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便使得其摄影作品变得越来越接地气,越来越带有工业化甚至是后工业化的影子。

(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黑龙江农垦系统所肩负的历史重任和国家的重托使得在摄影创作思想上反映出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生活的热爱是农垦摄影背后的主题和主题的思想内涵。

黑龙江农垦系统的摄影,其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学术的角度,都应在中国摄影史中占据本应有的位置。

〔参 考 文 献〕

〔1〕黄成江,李树峰,张惠宾.“心”入生活,个人风格与“创作圈”——对话摄影家黄成江〔J〕.中国摄影家.2012,(01):10-25.

〔2〕高跃辉.北大荒文学艺术创作终身成就奖——对焦北大荒的摄影艺术家许长山〔J〕.农场经济管理.2012,(08).

〔3〕赵国春.黑土盛开奇葩无形财产永恒——北大荒文艺诞生60年回顾〔J〕.农场经济管理,2009,(03):21-23.

〔4〕刘向阳.他跑遍了“北大荒”的黑土地〔J〕.中国记者.1989,(03):38-39.

〔5〕崔昊. 刍议东北地域山水画学术高度的提升〔J〕.作家,2013,(01):223-224.

〔6〕石磊:瞬间·永恒——北大荒摄影事业综述〔J〕.农场经济管理,2011,(05):50-52.

〔7〕北大荒岁月的收藏者——吕向全〔J〕.农场经济管理,2011,(08):36-36.〔责任编辑:卜亚杰〕

猜你喜欢
黑龙江创作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一墙之隔》创作谈
Write a caption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黑龙江弃风博弈
创作随笔
黑龙江 首推医改问询制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