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间弥生作品中的“自我消融”意识

2014-04-29 00:44:03韩俊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展览梦境

摘 要:草间弥生此次在上海当代艺术馆的《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展览不仅带给中国观众震撼的视觉体验,更将她最完整最核心的创作思想与心理轨迹展现给观者。徜徉于她所构建的视觉空间中,穿梭在形与色的奇幻画面里,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民众,都能从中得以感动。当观者沉浸于草间弥生“梦”的世界时,“梦”中人正悄悄地诱导观众,和她一起走向“自我消融”。这正是草间弥生通过此次展览所要传达给观众的由衷心声。

关键词:草间弥生 梦境 自我消融 心理图式 展览

2013年12月15日至2014年3月30日,日本当代艺术家草间弥生的亚洲巡回展在上海当代艺术馆举行。此次展览不仅囊括了草间弥生的代表作品,同时还展示了她近年的新作,显示出她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在展览期间,笔者专程前往观摩,身临其境于草间弥生奇幻深邃的艺术世界中,感触颇多,遂将感受最深刻的部分转为文字记录,以供探讨研究。

草间弥生,1929年生于日本长野,是当今世界重要的前卫艺术家之一。由于幼年患有视听障碍并遭受过精神创伤,她的艺术与她的疾病密切联系着。其作品形式从绘画、雕塑到装置、影像、行为艺术等,皆有涉猎。作品风格大都受到超现实主义、女权主义、波普艺术和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呈现出一幕幕奇幻、神秘、极具视觉张力的带有自传式心理活动的空间画面。

纵观此次上海当代艺术馆中所展出的草间弥生的诸多作品,从其造型、色彩、光影、声音的各样形式中不难体验到她丰富至极以至于略带神经质与强迫症倾向的内心世界。在带给观众强烈而鲜明的视觉冲击的同时,更引人思考其作品内在的精神意志的表达。她想向我们诉说怎样的一种观念?其中一直伴随着怎样的暗示,甚至是折磨与强迫她的意识?从展览现场的热烈中冷静之后,将作品与她过往的经历相对照,我们惊奇地发现草间弥生作品中所蕴含的的“自我消融”意识。这种意识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重复”中自我消融

在草间弥生众多的作品中,圆点图案在作品中大量重复地出现在绘画、雕塑、装置、影像作品中,这种波尔卡圆点式的表现手法无疑是她最具代表性的联通内心与外部世界的有效方式。如展览中,草间弥生的绘画系列作品《我的永恒灵魂》中,她重复地使用圆点和网线,并以醒目的颜色调和在画布之上。无有独偶,此次展出的雕塑作品《南瓜》、《狗》的表面,也分布着大量重复的圆点装饰。在装置作品《无限镜屋》的场景中,草间弥生更是将圆点转化成点亮的彩灯加以表现,使这种“重复”的力量在空间中得以强化。

从某种程度上看,这种对圆点的痴迷可以诠释为草间弥生幼年所患的某种视听障碍和神经官能症引起她的幻觉和妄想。继而她试图将这种幻想形象化为具体的艺术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当她的这种类型的作品从一件向多件发展,圆点从有限的平面向多维的空间中无限蔓延时,就不能简单地将眼光停留在疾患与“重复”的因果联系上。

重复,在词义上解释为同样的事物再次出现或按原样子再次做。如果延伸来看“重复”的过程和结果,便知它是个体被大量复制并聚集增多形成群体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重复也是实现个体走向群体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意味着个体会湮没在群体中,即个体的消融。理解了这层关系,“重复”与“自我消融”的逻辑即能得以说明。正如法国社会学家G.L·博恩在其著作《人群》中所提出的观点,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或以群体自居,使个体的个性溶化于群体之中,从而失去了个性感。对于草间弥生来讲,作品中的圆点图案可以理解为她无意识的幻觉和有意识的现实体验之结合点。当她大量重复这一生理幻觉或外界经验的同时,“圆点群体”得以构建。渐渐地,这种单位心理痕迹作为“个性”会逐一隐没到她所构建的“圆点群体”中,在带有强迫症似的密集中被隐藏,达到“自我消融”状态。

进一步来看,这种作品中的“自我消融”恰恰反映出草间弥生在现实中曾对“自我消融”抱有强烈渴望。在草间弥生的所著的《无限的网----草间弥生自传》中她写道:“我一圈圈收着艺术这条线,尽可能努力摸索自己的生存方式。若是没有这个窗口,我一定会在更久更久之前就受不了周遭的环境跑去自杀”。疾病与精神创伤如同毒瘤,时常让草间弥生痛苦到企图自杀,只是艺术让她暂时抛开这种念头。正如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如果不是为了艺术,我应该很早就自杀了”。从她日后写的小说《曼哈顿企图自杀惯犯》以及创作短片《消灭自己》都能看出她对死亡的诉求。于是,这样一种意识便很自然地流露在她诸多作品中:现实中的“自杀”欲转化成作品中的“自我消融”,以此得获得心理解脱。

可见这种在作品形式上的元素“重复”恰恰为“自我消融”提供了有力支持。如同将一根松针隐藏于一片松叶林中,融于群体,让人难觅其踪迹。

二、在“空间构建”中自我消融

此次展览中,草间弥生的若干装置作品充分利用了场馆的空间特点,展示出一系列描绘无限空间的作品。这些作品在构建空间的过程中无一例外地将人引入自我消融。

在装置作品《无限镜屋》中,草间弥生大量地使用了镜子。这种平面的反射媒介通过精心布置,将漫布在特定空间中的发光球形小灯进行多重反射,产生出无限丰富的映像。当参与者走进其中,沉浸在真实的空间和虚幻的相互映射的空间时,如同进入了无限的空间。其中悬挂的彩色光点不断地变化色调,在增强空间的运动感的同时也将身临其境的观者层层包围。光点如同宇宙中的亿万星辰在多维空间中流光溢彩,而人像在空间中反而模糊暗淡了,仿佛溶解在这亿万星辰的宇宙中。草间弥生正是巧妙地应用了镜面反射和灯光效果,带领观者在她所构建的无限空间中开始自我消融的旅程。

如果说空间中的“无限”可以实现自我消融,那么空间感的“丧失”同样可以实现这一状态。草间弥生为此次展览专门创作了一件大型色彩装置作品 《为挚爱郁金香之永恒祈祷》,空间感的“丧失”在作品中得以呈现。进入作品区域,可见郁金香雕塑与所处空间全部用白色填充,草间弥生的代表性圆点重复地从平面向多维空间中延伸覆盖。站在观者的角度来感受,一方面,白色的填充使得郁金香主体与背景在色彩上相近,彼此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如同白雪湮没了物的形体。此时,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所论述的各种“力”的影响已经减弱,从而使观者在感官上对空间感形成暂时的迟钝。而当人们无法清晰判断空间感时,对自我的存在定位也变得模糊起来,自我消融的意识也就油然而生。另一方面,草间弥生以各种多彩的圆点覆盖在郁金香和整个空间中。这种圆点铺天盖地式的覆盖进一步地将郁金香的形体隐没,使其“消融”于背景空间中。更有意味的是,圆点似乎又赋予白色空间里所有物体以新的“视觉力”,似乎要将原本“迷失的空间”找回,却又在某种程度上制造出一种眩晕混乱的画面。这样的画面中,空间感在混乱中再次丧失,其中的观者也就被草间弥生带入更深的自我消融中去。

三、在“克服恐惧”中自我消融

此次展览中,有相当一部分草间弥生的作品都呈现出一种令人悚然的恐惧感。例如作品《重复的视觉,菲勒斯船》,在幽暗的空间中漂泊着一艘布满男性生殖器的船。红色的灯光投射其上以渲染诡异恐怖的气氛,而空间四周覆盖着船的重复影像更加强了这种紧张的氛围。若不了解草间弥生的相关经历,或许这类作品显得生涩难懂。但通过她编写的《无限的网——草间弥生自传》一书中可找到解答:“在任何情况下,我对性都充满了恐惧,对男性生殖器充满了恐惧”。这里人们不禁会问,草间弥生既然对性和生殖器充满恐惧,那她为何还要重复地创作很多这一题材的作品?在自传中她接着写道:“创作他们,并把他们放在我的恐惧之中却能帮助我去治疗我内心的伤痛,一点一点地我克服了恐惧。每一天,我会做一些让我害怕的形状,然后把他们复制成许许多多。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慢慢地把恐惧变成了我熟悉的事物”。

由此可以看出,草间弥生心理路线是从“恐惧”到“焦虑”再到“自我消融”。恐惧,是草间弥生内心伤痛的表现形式,也是诱发创作的原动力之一。当她希望克制这种情绪时,也就采用大量强迫症式的的“重复”、“复制”。其中所伴随的自然是无数的“焦虑”。在《弗洛伊德心理哲学》一书中弗洛伊德对于恐惧和焦虑如此分析:“有了焦虑,便不致有惊恐”。在弗洛伊德看来,引起惊恐的对象往往是毫无准备突发的事件或是陌生的事物,而“焦虑”是有准备地面对恐惧时的持续性心理活动。这种持续性使草间弥生不断重复复制恐惧对象,渐渐地成为她所熟悉的可预知的对象。从恐惧到熟悉,表面上看似乎是“心理治愈”了,事实上是草间弥生的“自我消融”。因为草间弥生的精神伤痛是一直客观存在的,她不断克服恐惧的过程其实是用完全“自我消融”于艺术创作这个梦来弱化这种痛的刺激。正如弗洛伊德对梦的论述:“梦不仅重复引起这个刺激,而且因为转化成一种经验,遂使刺激移走、离开、消灭而解脱”。如果说弗洛伊德认为的梦的作用是为了保护睡眠不受干扰,以保持睡眠安定,那么草间弥生的“梦”也是为了她能更好地在艺术的温床中入睡,抑制其恐惧意识。

草间弥生在克服恐惧的过程中,将恐惧的经验视觉化、批量化。重复的恐惧对象的数量并没有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相反,一方面她将恐惧分散在数量众多的对象中,另一方面她将恐惧的刺激转化成熟悉的经验。就作品《重复的视觉,菲勒斯船》而言,观者不仅能从布满阳具的船和船桨形式中看到草间弥生试图“乘船逃离”的迹象,同时也能从空无一人的孤舟、双桨,以及周围幽暗光线下的重复影像,真实地感受到草间弥生在克服恐惧的过程中实现了逐渐实现了“自我消融”。

综上所述,草间弥生此次在上海当代艺术馆的《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展览不仅带给中国观众震撼的视觉体验,更将她最完整最核心的创作思想与心理轨迹展现给观者。徜徉于她所构建的视觉空间中,穿梭在形与色的奇幻画面里,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民众,都能从中得以感动。当观者沉浸于草间弥生“梦”的世界时,“梦”中人正悄悄地诱导观众,和她一起走向“自我消融”。这正是草间弥生通过此次展览所要传达给观众的由衷心声。

参考文献:

[1]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藤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 [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学[M].杨韶刚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3] [英]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M].林夕等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

[4] 《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展览画册,韩国大邱美术馆,2013

作者简介:

韩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艺术系教师。

猜你喜欢
展览梦境
梦境改造师
梦境改造师
趣味(语文)(2021年11期)2021-03-09 03:11:40
神奇的梦境
奇妙的梦境
揭开古籍文献与历史图像神秘面纱
国家典籍博物馆展览所见文明交流互鉴
博物馆书画展览设计研究
关于低碳展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让博物馆更好地服务大众
“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展览发展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3期)2016-02-26 11:5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