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为什么火了?

2014-04-29 00:44曾捷
计算机应用文摘 2014年2期
关键词:高质量社区内容

曾捷

知乎:源于一个程序员的跌撞创业

提到知乎就不能不提到它的第一名员工,现任CEO的周源先生。这是因为知乎的诞生,全是因为周源心中的一个想法。

让我们把时间回溯到多年之前,那时的周源还是一名在南京念软件专业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和所有的同学一样,它顺利地在上海找到了一份做超市软件开发的工作。然而,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是,周源做这份工作却并不尽兴。他渐渐发现,自己其实更感兴趣的是互联网产业和公司。有一年回老家过年,周源无事,在家附近的杂志摊前翻看一本IT杂志,他被深深的震动了。于是,他毅然决然的投了简历,然后又迫不及待地来到杂志社。幸运的是,经过面试,杂志社答应把他留了下来,做一名实习记者。

这个记者一干就干了三年,当人们认为周源已经忘记自己本行的时候,他却突然杀了一个回马枪,自己创业,做起了Meta搜索。你要问这次创业的结果?和很多人想的一样,失败了。回想这次失败的经历,周源曾这样自嘲:“就是做了一个自己不熟悉的产品,自己不是用户,连用户的痛点、痒点和兴奋点都不知道。”

失败之后,周源痛定思痛,找到了在之前工作中就已熟识的创新工场的张亮和黄继新分析总结自己创业失败的过程,去反省自身的失误。终于,经历过痛苦的磨砺之后,他知道了该怎么去做,知道了该怎么去做好。他又再度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想去验证自己。

俗话说得好,成功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从失败中走出来的周源静静等待着时机,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机会。还好,这个机会并没有让他等太久。其时,Quora的风暴适时席卷到中国互联网,周源心中灵光乍现,曾经积压在他心底的灵感此时抖落尘埃,一个目标逐渐浮现,越发变得清晰具体。这就是周源一直念念不忘的答案,他想在中国做一个高质量的问答分享社区。

知乎:三个人,两年的沉淀

2010年7月,周源的空想变成他和张亮、黄继新反复讨论的话题。同年9月某日,正在吃饭的当口,周源突然再次灵光乍现,为这个答案想到了名字,他叫它“知乎”。到圣诞前夜,期间历时整整138天,周源想象中的那个“答案”最终拿捏成型,进入内测。

2011年1月26日,知乎正式上线。借助创新工场和团队的人际关系,呱呱坠地的知乎赢得了完全超出一个崭新的创新产品应得的关注和喝彩。

最开始,核心团队中的7个人分头邀请朋友加入试用,而他们首先邀请加入的200名用户中不乏互联网领域的各色大佬以及各样的专业领域大拿。这时,使用知乎的人们发现,他们提出的许多问题都能得到事件当事人亲自回复,如李开复就曾回答自己为什么离开Google。一些不被外人所熟知的行业故事,如《听说马化腾经常会直接回复普通员工的邮件,其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封?》,也引得不少腾讯员工现身解答。

上线之初,知乎对注册用户采用的是“邀请+认证”制度。在周源的坚持下,知乎团队严格的审核环境保证了这个平台在初创阶段就拥有质量较高的用户群:严格筛选下来的用户,他们已经是特定领域中的专家。对于这些专家用户,只要在回答中表现出认真、专业和对相关知识的负责态度,他们就能得到这个领域高权重用户的认可,成为新的高权重用户。这就是“认真你就赢了”的机制,它不管用户是什么背景,生而平等,而随着用户的认真和专业程度不断体现,权重可以差别很大。

在这一时期,知乎團队用两年的时间默默营造出了一种“小而美”的氛围。知乎的用户在知名度和专业程度皆有比较高的保证,因此用户在鼓励持续产生高质量内容的同时,对各色话题地讨论也保证了高质量,形成良性循环。但“小而美”是一件相对容易做的事情,经过两年多积累,知乎已经在外界打拼出了甚高的知名度。同时,经过两年的不断磨合,知乎团队无论在用户运营还是网络算法上也为下一步发展作好了充足的准备。

知乎:一年开放引十倍增长

2012年下半年,知乎正式决定“开放”。同年,知乎开放网页访问,2013年3月开放注册。通过以上两项措施,原先“封闭”的知乎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内容传播方式的变化,原来只有认证用户才能获得的内容终于能走出去,让非注册用户群通过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对知乎的优质内容进行获取和分享。反过来,这也大大刺激了知乎的曝光,加上注册门槛降低,反而让更多人重新卷入到社区中来。

用数字来体现的话,开放注册的9个月,知乎的注册用户规模增长了10倍,从40万增长到 400万。但知乎运营总监成远表示,知乎团队更在意的则是另一个数字:相比内容开放前的仅仅几万在线用户,在一年内,目前知乎每月的独立UV已超过4 000万。明年一月,这个数字很可能将继续攀升到5 000万级别,这样的增长大大超出了知乎团队的预期。

但是,开放也会带来开放的问题。随着用户数量的不断攀升,以前“小而美”的氛围怎么做成“大而美”?开放可能导致的鱼龙混杂会不会影响知乎“提供高质量内容”的定位?

在知乎团队看来,在社区壮大的过程中,各种问题肯定会层出不穷,甚至有些问题恰恰是因为维持社区运转的规则导致的。但整个团队看重的是,这样的问题到底在多大范围内造成了对用户的不利影响,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的正常发展。通过社区的自我消化能力将问题解决才是团队理想中的方法,而这种消化和自我生长的能力其实都蕴含在一套社区的准则和机制之中。团队更希望这样的问题出现得越多越好,这样就能暴露出这套机制中更多的漏洞和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刺激知乎变得更加完善,不断进化。

当然,对于知乎来说,问题和答案才是根本。如果提问变得规范,社区也能形成一种良好的提问氛围,那接下去的问题自然就是如何产生出更多更高质量的答案。宁愿一个问题暂时没有足够好的答案甚至没有答案,也不能出现大量无意义无价值的烂答案。后者不仅会挫伤提问者的积极性,还会影响到到整个社区的氛围,知乎团队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这样的行为。

面对这个问题,知乎团队想了很多办法,“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手段是投票”知乎COO黃继新先生如是说。如果你喜欢或同意某位用户的回答,你可以点赞同,让得票高的回答不致沉没下去。“只要你的回答表现出了认真、专业和对相关知识的负责态度,你就会得到更多的认可。”黄继新说。

知乎:未来不只是一个社区

面对现在取得的阶段性成功,知乎团队似乎显得很淡然。虽然结果有些出乎他们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现在他们心中,是对未来的期盼。

长久以来,外界流传着知乎只有一名社区管理员的传说。据周源自己透露,现在知乎又多了一名实习生,两个人来负责社区管理。但是,不论多么简单的规则一旦牵涉到人,都将变得复杂且效果不可知。

尽管周源并不认可KOL(关键意见领袖)和Super users这样的说法,但在知乎上的确存在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在某个甚至多个领域里都有着比别人更深的认识,并能够通过不错的文字技巧将这种见解传递给大家。因此,他们势必拥有更多的关注,他们回答和提出的问题自然也会推送给更多的用户,他们往往也会更轻易地得到大量的赞同—事实上,在知乎上已经出现这样的迹象,而随着网站规模不断扩大,这种趋势或许还会愈来愈明显。

但是,在知乎团队看来,知乎上的知识并不是固化的,而是始终变动进化的。换言之,知乎并不仅仅是一个提供问题和答案的地方,他们自始至终最看重的其实都是问答的整个过程,是对一些真正新鲜前瞻的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在知乎,知识并不是死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问答背后的核心其实是分享,即使存在KOL用户,他们的答案和知识也会随同整个用户链迅速传播出去。而且关注和赞同越多,传播的速度就会越快,范围就会越大。任何一个普通用户,只要他乐于分享,并且有够好的内容,那么在知乎上他总能得到别人的青睐,唯一的差别仅仅是范围与程度而已。

知乎不止是一个问答社区,同时还是一个通过内容的组织和筛选来形成人际关系的平台,知识与人、人与人之间都包含在其中,这就是一个由内容和人组织起来的自生长网络,每一个网点、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新的可能性。而这,也正是周源和整个知乎团队的初衷和追求。

猜你喜欢
高质量社区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社区大作战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主要内容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