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红
被玩坏了的朋友圈
前几天,笔者的手机上收到一条短信,内容是这样的:“打不通你的手机,有急事找你,添加我的《微信》号XXXXXX。”笔者以为是PCD的小编商谈稿件的问题,于是应约添加。结果添加之后发现是个搞海外代购包包的微信号码,也不说话,就一个劲儿在朋友圈里发各种包包的价格……
这可不是个案,最近半年来,不管认识不认识,首先加你到《微信》好友,也不和你交流,就一个劲儿的刷朋友圈的内容,从泰国蜗牛美肤品到水母化妆品,从衣服到首饰,从职场成功书籍到成功管理课程……,整个朋友圈就像发疯了一样。
就算没有进行疯魔式的病毒营销,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着雷同的内容。例如雾霾横行那几天,大家都在发《如何预防雾霾》、《雾霾的危害》、《雾霾的原因》以及《给自己一片洁净的天空》……。标题不同,但点进去后才发现,内容换汤不换药。
为什么朋友圈会从一个单纯的社交圈演变成为如此混乱的场所呢?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都逃不掉一个字—利。
朋友圈为何变成了营销圈?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哪里人多,就往哪里去,这是中国人的习惯,不“热”又如何“闹”呢?目光聚集之处,金钱必将追随。其实互联网的营销,就是哪里人气旺就去哪里营销。
特别是当《微信》推出之后,一举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的领头羊,超越了其他网络媒体。据腾讯官方透露,《微信》目前在全球的用户已经超过6亿,日活跃用户据说达到了3亿,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移动互联网人气第一旺的社交平台。于是太多的公司和产品瞅准了《微信》,大量的金钱、礼品和人力砸上来,势必要在公众号矩阵里撕开一个营销的口子。
不过,《微信》与网站、论坛和微博是不同的。微博、网站都是开放型信息平台,任何人都可以浏览信息。但是《微信》不同,它是一个半封闭社交平台,必须互相加为好友才能看到朋友圈的内容。如果把社交模式按照熟人、轻熟人和陌生人三种划分,微博和论坛是三种都有的叠加版,《微信》则是没有陌生人的社交模式。不过这也就是《微信》厉害的地方,因为一旦通过《微信》加了对方为好友,就相当于打进了一个完全真实的“朋友圈”。
按照科学家的理论,每个人至少有6种性格的朋友。所以,一个人的朋友圈至少会被6个人关注—其实微博也采用的是这种模式“发展下线”。于是当一篇出色的文章及内容被一个人发到他的朋友圈之后,至少会被6个人看到甚至转发。然后这六个人转发的消息理论上会被36人看到乃至再转发……,这种呈几何数量级增长的扩散速度是惊人的!其营销的效果也是非常可观的!
这个营销理论有问题吗?没有!那么能实现吗?只能说有可能!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能够扩散的内容一定是出色的内容。脱离了出色的内容,上面的营销链条就不复存在。不仅仅是《微信》,在微博火爆的年代,有些微博内容能被转发十几万上百万次,而有些微博却只能被转发几次,其区别就是在于内容是否出色!
但是,目前《微信》中的实际情况是,能够原创,出产优秀内容的人实在太少,更多的人只是转发别人的内容—事实上,目前整个互联网都存在这个问题,多数人都在当优秀的搬运工,转发别人优秀的内容,而无法自己原创。
就算是能原創,也更多的是介绍各种产品,将《微信》、公众平台乃至与自己的朋友圈变成一本产品手册!所以才有了前面所说的无所不卖,无所不推销的“不疯魔,不成活”的朋友圈!
这有意思吗?当然没意思!大家想看的是有知识、有内涵、有趣、好玩的内容,可是每当我们打开《微信》,发现各个平台,各个朋友圈都千篇一律的转发着相同的内容,这样的《微信》,还有去关注、添加的必要吗?
营销没错,但不能让人反感
其实利用《微信》进行营销,这并没错。不过《微信》与公众平台都不是一个聚集客人的好平台。它们更大的作用是黏住客户,维护客户以及与客户进行实时互动。而要搞好这些,需要强大的内容编辑、技术实力以及还要有庞大的资金……
那么应该如何玩好朋友圈内?首先当然是圈人,让你的客户添加你的《微信》,这是很重要的一步,因为《微信》没有自我扩散的功能,第一批客户一定是你主动锁定并添加的好友,然后就要利用好朋友圈。根据目前自己的企业经营内容,以自己为主角,发一些不但能结合企业,又能与生活、健康、餐饮、娱乐相关的内容。
例如,你是个卖发动机的销售员,不妨结合自己的工作拍一些发动机的照片,然后发一些汽车发动机维修、保养方面的知识在朋友圈,越是贴近大众生活,这样的内容被转发的几率越高,有相关需求的人添加你的可能就越大!朋友圈的营销,应该先推销自己,而后再进行营销,人脉营销岂不是比产品营销更加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