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4-04-29 00:44杨九俊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20期
关键词:教学法思想语文

还在教育管理岗位上时,每次遇到德超同志内心就会有一种亲切感,因为我们都几乎教过小学、初中、高中语文全程。时间长了,慢慢体会到他与我的不一样:我“曾经是”语文老师,他却“一直是”。作为宿迁大市分管基础教育的局长,他的生活是双线结构的,他的语文没有丢,而且因为提出并实践“活语文”,愈发见到专业上的进步。于是,亲切之中又生出佩服了。

一、张德超“活语文”教学思想的形成

中国古代高论有“知人论世”的说法,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借用这个观点,理解张德超同志“活语文”的教学思想,也应当从回溯他的思想源流,回眸其形成过程。

1.向上的行走。德超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最为根本的是他的人生姿态,他一直向前向上,借用牟宗三先生的话,他的生命是“向上翻”的,否则,生命即使不是“向下坠”,也只是安于现状,随波逐流,那语文课“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对于德超也不会有这么大的触动。德超刚参加工作时的学历是中师毕业,他自己说是“两低一小”,即工作低起点、文凭低学历、成长小步子。五年小学语文教师、五年初中语文教师、五年高中语文教师,三个“五年”完成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学习,三年专科函授、三年本科提升、三年党校研究生,三个“三年”进行专业理论的学习。一路走来,拾级而上,德超渐入佳境,日记体的《播撒阳光——学校管理手记》《点亮心灯——师生沟通手记》,考察感悟的《为孩子服务——英国教育散见随思》,读书心得《为学而教——〈学记〉学记》先后出版,在报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在语文教学方面的思考和实践形成课题,提出“活语文”的教学思想。因此,追根溯源,德超的“活语文”来自他内心的向上行走的渴盼,来自他内在的需求,内在的动力。正如他自己所说,人的专业成长要有自己的发动机,自动自发是人发展的第一动力。

2.风格的凝炼。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生长出来的思想,不可能是“概念先行”的。德超做语文老师那么多年,起初肯定不是“活语文”的自觉者。但因为他“向上行走”在语文事业上有一个明确的追求,那就是要让孩子喜欢和热爱语文,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热爱语文,德超就不甘平庸,想把课上得好一些。怎么叫“好”呢?德超信奉陶行知的话:“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真正的教育者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以学定教,激活创造性,这就使得课有情趣、有情味、有情致,就使得课有个性、有创意、有美感。德超曾经介绍他教《一碗阳春面》的案例,那次活动我也在现场,我和听课的老师都认为,这位张老师的课有想法、有特点、生动有趣,别开生面。其时,可以看出,德超的课已是风格渐成。是什么?他当时未必说得清楚,但他的追求很明确:“文似看山不喜平”,上课要有自己的想法,要吸引学生,哪怕来点小创意也行。正是这样的教学风格,形成了德超提炼、凝炼“活语文”的土壤。

3.“活教育”思想的照亮。按照杨义先生的说法,人们的阅读,如果有思想关注点,就会处于“张弦以待”的状态,一下子“他乡遇故知”,豁然开朗了,醍醐灌顶了,思想照亮了,前后贯通了。依我揣测,张德超局长相遇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一定是这样的感觉。陈鹤琴先生受其老师杜威先生思想的影响,提出“活教育”的思想,其目的论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健全的身体、服务的精神、合作的态度、世界的眼光),做世界人”;方法论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进步”;课程论是:“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倡导并践行整个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分团教学法、生活教学法,提出运用教学法的17条基本原则。德超的语文本身就是“活”的,但德超原来的“活”主要是灵活,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是“做活人”的教育,是通体透亮、形神兼备“活”的教育,德超的思想让“活教育”照亮了,其内涵、品味、境界也就不一样了。

4.自觉的探索。正是在自身实践基础上,在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的思想指导下,德超从自发走向自觉,于2009年形成“活语文教学研究”的课题,开始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在理论研究方面,德超重点关注陈鹤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孔子、苏格拉底教育思想,《学记》教学思想,现代语文教育思想,新课程改革理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德超对《学记》进行了整体的系统的研究,并有专著出版,这些研究添就了他的理论底气。在实践方面,德超和他的团队,进行“活语文”课堂教学操作策略研究,“活阅读”“活写作”教学策略研究,“活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研究。西方哲人亚里士多德说:“事业是理念和实践的生动结合体。”德超的语文事业是理论与实践双重探索而成就的。

二、张德超“活语文”教学思想的研究与实践

迄今为止,德超及其团队对“活语文”教学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其一,对“活语文”内涵的理解。德超企图借“河”的意象来说明,他认为“活语文”,就是让学生拥有一条属于自己的奔腾不息的河流,这条河“活”在源头,“活”在自净,“活”在流动,“活”在包纳,“活”在变化。他似乎对刘国正先生关注“活”的阐释很是肯定,多次引用刘国正先生的观点:语文教学之“活”是活化之“活”,语文的学习对象是活生生的整个现实世界;活跃之“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学生活跃起来;灵活之“活”,因文而教,因人而教;生活之“活”,语文要有真切的生活味道。德超也曾梳理过辞典等工具书对“活”的释义,引证过古今中外教育家,特别是语文教学名家对“活”语文的理解。在这些借鉴、汲取的基础上,德超形成了自己的表述,他认为“活语文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活的课程、手段和方式方法激发兴趣、激活情智、促进生长、润泽生命的教学过程。

其二,形成了”1258”的“活语文教学”的体系架构。

一个源头:活教育。两个系统:一是活教—活学—活练—活用—活评—活考的活教学系统;二是社会—自然—学校的活课程系统。五个特征:自动的、互动的、生动的、个性化的、生活化。八个要素:教学理念上,强调“活”出兴趣,“活”出质效,“活”出精彩;教学价值观上,强调促进生长,润泽生命;教学情感上,强调喜欢语文,热爱语文;教学过程上,强调激活思维,教学相长;教学方法上,强调因人而异,多样实效;教学手段上,强调得当适度,灵活实用;学习方式上,强调综合性学习,互助学习;在教学载体上,强调联接生活。

其三,切切实实的课堂实践。这样体系架构的全部研究内容,在实验学校的课堂里,得到切切实实的落实。比如姚芹老师在“活课堂”研究中,推进课堂教学“生活化、活动化、情趣化、校本化”的改革主张,设计了具体的操作模式。徐海龙老师在“活资源”的研究中,搭建网络平台,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实施新闻评点,提高学生分析评价能力;组织办好社刊,发挥学生创造才能;开展影视作品欣赏,培养审美鉴赏力。杨海燕老师在“活写作”中努力让“习作的枝头绽满个性的花朵”,重新认识写作目标——为了儿童发展;开放习作题材选择——贴近童心生活;优化习作指导策略——注意激励唤醒。程振理老师在“活写作”研究中,仅课内课外结合的写作训练,就有周记型、日记型、竞赛型、活动型、读后感型、积累表达型等等,教学彻底打开,真正“活”起来,收到很好的成效。

三、张德超“活语文教学“的发展

德超曾用“河”来隐喻语文学习,同样“河”也应是“活语文教学”研究的意象。“河”或浩浩荡荡,或潺潺流淌,总是向前的,“活语文教学”研究也应当,事实上也正是向前的。

1.加强对“活语文学习”的研究。在这一方面,德超特别敏锐。“活语文教学”研究课题结题后,课题组把“活语文”的重点以“活教”走向“活学”,申报了《“活语文”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课题,并被批准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课题组确定了三个研究目标:(1)通过文献研究,梳理“活教育”理论中关于学生“活学”方法的论述,同时借鉴国内外语文学习理论界关于“活学”方法的论述,努力形成基于“活语文”框架下的“活”的学习理论体系;(2)通过实践研究,深入探索“活语文”下“活学”方法的形与质的存在、其内部规律及运用策略,总结“活语文学习”鲜活案例,优化和完善“活语文学习”的方法、途径、策略;(3)通过理论与实践研究,积累总结“活语文学习”的“活方法”及其学习理论与实践经验,有效推进新课程学习方式革新,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质量。从已经顺利结题的情况看,我们应该对这项研究抱有信心。

2.深化对“活语文教学”的研究。语文界讨论“活”,主要是在教法层面。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二十韵》有句云:“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叶先生又说:“凡是能让学生得到实益的就是好教法,而不在于用什么形式。”[1]吕淑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多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2]刘国正先生则认为:“现在教学法的研究很盛行,是有益的。但是离开这个活字,千法万法也难以奏效。换句话说,活,也许可以算是贯事诸法的一个基本法。”[3]德超的“活语文”也是从“活教学”起步的,现在转向“活学习”,方向是对的,但不能因之而忽视了“活教学”,即使是“活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赖“活教学”的。依我拙见,“活教学”第一要强调改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原则,如目的性原则、对象性原则、对应性原则、优势性原则、低耗性原则,等等。第二要研究必然性中的“活”,当“活”则“活”,“活”中有“实”,“活”是应然与实然的一体化。比如不同教学方法结合的内在性,“顿悟”式变换的有机性,等等。第三,要研究“活教”与“活学”的有效互动,教学方法要引发主动学习、主动探究,要引发内化,使教、学双方融为一体,教法、学法协调一致,教、学进步相互辉映。当然,这些方面德超比我思考更多。

3.用“活语文”提升语文学科的“教养”性。伽达默尔提出,人文学科都是教养的学科,而这种“教养”,并非指自然而然地生长,并非指“形成”。伽达默尔认为,真正的“教养”要超越自然而然的形成,有时甚至要断绝自然的生长,从而达到一个更高层次、更高境界的发展。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我读过这些论述,是有震撼感的,所以提出来与德超分享、共勉。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是对语文教学的研究,都有可能提升语文教学的教养品质,这种“教养”有滋养、涵养,更有提升、超越。“活”语文从隐喻的意义上说,都可以有这些特质,因此,似乎可以有更多的担当。当然,这里要探讨的问题很多,需要我们且行且思,也需要同仁们为我们共同的事业多切磋,多交流。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谈》序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

[2]吕叔湘.关键在于一个“活”字[J].课程·教材·教法,1991(10):18.

[3]刘国正.也谈一个“活字”[J].课程·教材·教法,1991(10):18.

(杨九俊,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210000)

责任编辑:颜莹

猜你喜欢
教学法思想语文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思想与“剑”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