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繁荣的市场
智能手机替代功能机成为大众消费市场主力的过程中,初期的确很容易出现一机难求的卖方市场景象。每月翻翻的出货量还是原始基数较低,而在市场逐渐趋于成熟的今天,虽然全球出货量依旧拥有高达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增长,但智能手机品牌数量却在不断飙升。不但传统“中华酷联”发力智能手机领域,连《美图秀秀》这样的软件厂商也来插一脚,加上小米、小辣椒、小采与小艾等众多看似萌萌哒的“小”众品牌,供应方的增长明显高于市场的整张,看似繁荣的市场并经不起推敲。
预约人数引发的风波
暂不论小米上千万的预约人数,随便拉一个智能手机出来,预售阶段动则上万的人数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但这数据本身往往是包含了线下渠道提货和黄牛们提货数量在内。当然,无论是线下渠道还是黄牛,其购买的目的依旧是为了销售,其数据计入总预约人数本没有什么问题,但像锤子手机这样人为修改预约人数数据的做法,就显然难以让市场接受了。
阿里巴巴虽然严肃处理了该事件相关人员,但却无法平息该事件带来的恶劣影响。本身有监管的独立销售渠道都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厂商们自身营销渠道提供的预约人数数据又如何确保真实呢?由于修改预约购机人数,中国台湾省公平交易委员会认定小米违反公平交易法,对其开出60万元新台币的罚单。
秒杀背后是否真疯狂
预约购机成功改变了传统手机营销模式,让手机厂商能够顺利掌控整个产品出货量,并提高资金利用率。而各电商销售平台以及品牌官方网站销售平台上不断进行的秒杀购机行为,同样以新的营销手段不断刺激消费者的购机欲望,配合预约购机营造出的饥饿营销气氛,进行大量出货,赚取利润和人气。
还能不能认真做产品了?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原本就是商人的本分,恰当的营销手段能够让消费者更了解产品并产生购买欲,但过渡往往只会给消费者勾画出一个不存在的故事。当故事的气球越吹越大时,或许能够成功吸引市场关注的目光并带动销量,但最终给消费者留下的恐怕只有失望和反感。
当前不少国产智能手机品牌厂商都在忙着讲故事,一个比一个优秀的营销策划案将手机捧上明星的舞台,但是对于产品立足根本的品控和售后,却选择了主动疏忽。
忙着讲故事,找融资
从讲产品性能、设计,到PK良心、讲做人,几乎每一个国产智能手机明星的头上都会顶着这样那样故事。高度迭代的产业链需要的是快速反应,大多数新兴品牌都没有足够的时间沉淀品牌文化,讲故事成为快速捧红产品的捷径。
新兴国产厂商的确凭借互联网思维,在营销段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其产品从研发到生产,凭借的往往只是懂技术的寥寥几人加上由代工厂提交的设计方案,略作修改后打上新Logo便开始销售。而Android系统的开放性更让这类手机品牌略微修改下UI图标变敢称自己二次开发、深度定制。讲故事、做营销或许是成功的,但实际产品又有多少值得购买的地方呢?
忙着搭建自身生态链
国产智能手机厂商想要盈利,单纯依靠融资输血是不现实的,本身的造血功能也相当重要。当单纯销售手机硬件利润过低时,厂商们开始寄希望于构建自身生态链,整合从软件、硬件到服务乃至外设的众多环节,从每个环节中专区一定利润,以整体利润实现盈利。现实往往都是残酷的,连华为这样的科技巨头在智能手机领域都不敢轻易尝试构建自身生态链,新兴智能手机品牌又怎么可能真的像苹果一样构建自身生态链呢?
当各新兴智能手机品牌连深度定制系统都难以完善时,又忙着打出这个应用市场那个应用市场,力图实现对应用的整合与掌控,但这现实吗?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结果是,接受来自软件产业链的要求,在各自手机上强制性地预装数款第三方应用,从而收取部分源自软件企业的返款,反而给用户造成使用上的困扰。
黄牛何解
不管有钱没钱,大多数人都不太甘心为标着建议售价1 799元的手机多付出350元。就如同以往春运时人们对黄牛党的憎恶一般,面对大举入侵手机领域的黄牛们,能否有解决办法呢?
黄牛生存的根本是对各行各业稀缺资源的操作和二次销售,或许手机厂商们可以通过提升销量的办法,让黄牛没有存在的必要。但前面也提到了,国产智能手机并非真正的一机难求,更多时候是手机厂商们携手代理及黄牛产业链共同导演的人气明星炒作。庞大的黄牛群体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厂商营销产业链上的一环,要让厂商完全和黄牛撇清关系甚至主动出手封杀黄牛群体,恐怕只能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在当前这个智能手机高速发展期,整个产业链不断迭代过程中必然会涌现出深受市场追捧的明星产品,这类产品本身即可看做手机市场的稀缺资源,一旦牵涉经济利益,恐怕手机线下渠道都有变身黄牛的可能。
此外,整个智能手机的上游供应链也难以在市场或技术变革期满足所有厂商的供货需求,连布局全球代工的苹果iPhone都会在新品上市之初频繁出现供货不足的情况,新兴小品牌厂商在争夺物料的过程中败给老牌手机厂商也属正常,除非手机像音箱类产品发展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否则一旦发生缺货问题,势必导致黄牛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