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柯敏
【摘要】本文从学校德育存在的局限性出发,根据学生德性和品行形成的规律,结合学校、社会和学生成长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对生活德育实践作业的框架构建和具体设计来进行探索和实践,以弥补校园德育的局限性,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品行和德性。
【关键词】德育 三化 原则 生活 实践 作业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71-02
长期以来,传统的学校德育方式更趋向于说教,更多的是强调伦理道德的知识性传授,而忽视了道德践行能力的训练。杜威说过:“道德教育应该遵循儿童自身德行的发展规律、结合各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进行。”我们只有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践行中培养德性,在训练中培养品行,让德育教育接生活的地气,学生才会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内化,学校德育教育的效益才会得到更好地彰显。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住校十天,然后回家一次。学生平时都在学校这个封闭狭小的空间内生活学习,没有足够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机会,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缺少锻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更会显得不足。为此,我们根据学校双周放一次假的特点,结合学生德性形成规律,实施双周生活德育实践作业,以此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在具体设计和实施这项生活德育实践作业时,我们努力做到:把握整体设计紧抓“三化”;具体设计操作秉承“四原则”。
所谓“三化”就是设计这项作业时必须紧抓内容生活化、形式作业化、构建体系化这三点。
一、以内容生活化为基点进行作业设计
“德行”是“德识”的外化形式,“德性”是“德行”的积累。为此,我们在进行生活德育作业设计时努力以生活实际为基点,从实际生活中寻找德育的契机,从学生社会体验中来设计德育作业。我们根据学部导育工作的月主题,每月设计“近、小、实”的可操作的德育实践作业,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取材,让学生能切身体验并身体力行,使说教与实际生活历练相结合,如“孝敬长辈,感恩大家行”“打扫卫生,清洁我家庭”“服务小区、服务于社会”“绿色环保,低碳进我家”“合理支配,巧用压岁钱”等主题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设计的。通过生活德育作业化实践,让学生学会了关爱、懂得感恩、勇于实践、认识自我,并在体验、实践和感悟中变得阳光、健康、幸福、豁达。
二、以形式作业化来实现道德实践
让德育贴近生活,生活中实现德育教育,具体可操作的形式就是将这种德育形式设计成作业形式。因为毕竟校外德育光憑说教或宣传还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没有可操作实践的蓝本,就无从下手,最后生活德育理念也就无法付诸于实际行动。将生活德育教育采用回家作业的形式是一种有效的研究和探索。既然是作业,就要让学生都尽量去完成,但又不像平时的学科作业只要花点时间动动笔就可以完成,要完成这份作业就必须去亲身体验,亲自去实践操作。
既然是作业,就还必须有反馈,家长和老师会有评价,通过反馈评价,老师就知道了哪些设计需要改进,哪些同学需要单独再补补“道德教育课”。从而再促进作业形式和内容的改进,学生也从家长和老师的评价中得到道德提升的勇气,也更愿意去完成以后的道德实践作业。久而久之,学生的道德培养就在践行这份作业时得到逐步实现。
三、以构建体系化来搭建德育框架
我们着眼于“养成·体验·实践”一体化教育,创新实践着德育教育“作业化”,德育作业“生活化”的教育尝试。同时我们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生道德体系的组建板块和心智发展规律,对生活德育作业不断进行改进、扩容和升级。最终确定了以学年为单位的生活德育作业的构建框架,形成“校本德育课程体系”。使原本粗放型德育作业设计转型升级成每个年段每个月确定一个德育作业总主题,再根据各年龄段学生,设计若干个子课题。如在三月份,总主题是学习雷锋,四年级的作业分主题是“学习雷锋,帮助邻里”,五年级的作业分主题是“学习雷锋:走进敬老院”,六年级的作业分主题则变成“学习雷锋,争做社会志愿者”。再如十月份以感恩为总主题,根据年段不同,分别安排了“陪父母上一天班”“我为父母做一次饭”“一道孝心菜,浓浓感恩情”的德育实践作业……
通过这样的体系构建,让孩子在一整个学年的每次放假回家时间都能去完成一次生活德育实践作业,构成一个全面的校外德育教育体系,而且在小学四五六年级逐步提升作业难度,对社会德育的感受也在逐步提升,对德性和品行的提升效果也在不断体现。
而所谓的“四原则”就是在生活德育实践作业具体设计时要把握以下四项原则:
一、作业形式呈现多元立体化原则
为让学生有兴趣、有能力去完成这项作业,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设计这份作业时要突破常规思路,要将学科中平面型的作业模式改变成多元化立体式德育作业,这样的作业形式设计不但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实践得了过程,体会得了情感,提升得了德性。
通过不同的作业形式使这份德育作业变得立体而丰满,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乐于去尝试。学生喜欢去做,必定做得特别认真,体会也就越深,受到的德育教育效果也就越突出。
作业形式不但包括学生践行的形式,还包括家长的评价和学生的内心感受等。践行的形式立体化了,作业评价也相对应地从单一指标评价学生发展改为多元化评价,不但评价实践结果,更应重视实践的过程和日常行为,也要关注学生的实践体会。笔者能结合学校十一月活动主题“应急疏散演练月”,将十一月的作业主题定为“消防安全,牢记在心”,要求将消防安全知识普及带回家里:能够利用家里随手可及的物件制作简易防毒面具;制作110、119、120报警卡,在卡上写上家庭详细地址;全家一起设计家庭成员遇到危险时的逃生方案,为每个房间规划逃生线路;将消防安全口诀熟记在心,并背给家长听。作业反馈也呈现多元化,不但要孩子反馈作业完成情况,还要求家长对孩子完成作业的过程进行评价,家长也要对自己是否认真督查孩子完成作业进行自我评价,这样在作业评价反馈中将孩子和父母的表现捆绑在一起,以提高作业完成的质量。
二、作业过程提高学生参与度原则
每月设计若干项源于学生日常生活的,可以触摸、可以做到的德育实践作业,讲究学生完成作业过程的参与度,学生参与度越高,作业完成的质量就越高,受到的德育教育也就越多。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势必要淡化作业结果考核,而更注重作业过程的实践体验,注重如何提升学生在作业中的主角成分。如“社区服务”主题作业的设计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真正走进社区,了解社区,去亲身实践体验社区服务,关注的是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社区服务的过程中去,至于参与社区服务的结果如何,我们进行淡化,因为学生个体不同,社区实际情况不同,所以社区服务最后结果也会不同。只要学生参与其中就会有所收获,就会有所体会和感受,那么,设计这份作业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作业主题聚焦社会时事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德性教育的题材应该是全方面的,应该综合各类题材,尤其是当下社会聚焦的话题更应该重点关注。关注时事,可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生活德育实践作业就可以在全社会舆论的浪潮中得到借势,强化作业厚度和深度,使这类时事题材的作业更具及时性和针对性。如现今中日两国关于钓鱼岛事件,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实施德育教育非常好的节点,于是适时布置《勿忘国耻,爱我中华》主题的作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现在严重的雾霾天气,我们就可以设计“保护环境,还我一片蓝天”的主题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去找找身边的污染源,思考如何来抵抗雾霾的方法,并与家长一起探讨我们作为一个小家庭可以为社会雾霾大污染做哪些贡献。这些利用舆论之势来导学生德性形成之行,德育教育的效果也會更显著!
四、作业难度体现阶梯上升型原则
学生对社会、生命、自然的认知是一个呈阶梯状螺旋上升、交替提升的一个过程,每一个成长阶段都会产生新的认知。所以在确定作业主题后,根据学生不同成长阶段来螺旋式提升作业难度,可以让学生获得不同深度的道德体验和不同幅度的德性提升。如同为感恩主题作业,针对学生年龄特点的不同,可以安排不同难度和形式的作业:四年级是《走进父母,了解父母,感恩父母》,主要通过陪同父母工作一天,了解包括“父母是从事什么工作的”“父母平时是怎么去上班的”“父母上班时午餐吃什么”“每天工作要多长时间”“父母工作中最大的烦恼是什么”等等,这是通过初步的感知来认识体会父母的辛苦;五年级作业是《算算养育帐》,包括从婴儿到小学初中到大学为止,用一长串的数字去记录父母亲为抚养和培植孩子所花费用和更多无法用数字来体现的爱的支出。这是有数据支撑的理性认识,六年级的作业是《一道孝心菜,浓浓感恩情》,这是根据六年级孩子已具备动手能力的特点来确定的作业形式,让孩子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亲的爱。这种同一主题,通过同一个受教育体不同阶段有区别的作业形式,也符合了新课标中提出的课程设计思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从而逐步将德性渗透并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追求。
有道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教育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遵循规律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相信只要我们继续贯彻大德育理念,创新德育教育实施途径,生活德育实践作业必将为我们的校园德育教育添砖加瓦,为学生的德性、品行的形成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仲小燕. 论德育生活化与生活德育化. 当代教育论坛,2007(8)
[2]鲁洁. 德育课程的生活化转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
[3]鲁洁. 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教育研究,2010(6):16-17
[4]刘惊驿. 体验:道德教育的文本.教育研究,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