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号,革了谁的命?
在《微信》刚把自己的公众号给升级了一遍之后,9月18日,传闻已久的微信企业号也正式开始公测。从企业号的内容来看,与订阅号和服务号不同,微信企业号只有企业通信录成员才能关注,同时一个微信企业号可配置多个类似服务号的应用,发送信息条数无限制。除消息发送条数不受限外,企业号还能对消息安全设置,确保消息的安全和私密性。此外,结合《微信》已经开放的接口能力,企业号还能使用《微信》原生的拍照、扫码、上传地理位置、开放平台的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的接口与服务、微信支付与企业红包接口等功能。
明眼人恐怕已经看出来了—腾讯的企业号服务,目的就旨在以腾讯为基点,为企业建立一个CRM平台。在过去,提到CRM虽然内容大同小异,但每个公司都会有一套独立的动作体系,用于吸引新客户、保留老客户以及将已有客户群转为忠实客户。从一开始互联网还没有得到普及,甚至CRM这个概念还没有提出的时候,不少公司就已经通过不定时投递相关活动内容邮件给自己的员工以及客户等方式来经营自己的客户关系,巩固并发展自己的客源,而这也可以视为现在广义上的CRM的鼻祖。而在移动互联网迅速普及之后,这种平台的建立就变得更为高效且成本低廉。
相关管理人员不仅可以在公司局域网上进行客户资源管理、销售管理、客户服务管理和日常事务管理等操作,甚至出差在外也能通过手机即时查看信息,并对公司内成员下达工作指示。随着云计算的全球化,更让不少企业越来越倾向于用Web方式来管理CRM等业务应用程序。而现在,《微信》突然出面,说自己的企业号能提供一种模版式的服务,帮助大家搞建立一套完整的CRM体系。人们不禁要问,企业号,你能玩得转么?
腾讯,都想干什么?
不得不说,腾讯虽然在搞社交平台上很有一套,但是说它的企业号会不会像某些人预言的,成为移动办公市场的一匹黑马,甚至带走所有蛋糕的定论恐怕还是有失偏颇的。
尽管对企业级市场雄心勃勃,但是腾讯过去的经营经验在这个市场中却对其帮助甚少。所以腾讯选择了一个很聪明的手段“我建造入口,你负责建设”。也就是说,企业号的搭建者是腾讯,而经营者则是企业本身。
这其中,和其他产品的大包大揽不同,《微信》自己不会去做具体的企业办公应用,而只是给开发者和创业团队提供一个平台,然后接入自己的第三方应用。这就给了腾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立场。可以用《微信》提供企业级入口,以借助第三方开发能力来弥补自己的短板。而这一招它在订阅号和服务号上早被认为是可行的。同时,腾讯的大平台制造能力意味着它可以向企业号用户提供更多的数据用于大数据分析,向企业反向提供数据增值服务。这对于许多企业而言恐怕是其他平台所难以给予的福利。而这也正是企业号最吸引用户的一大价值,它的存在将很有可能促进传统软件厂商向云计算方向发展,从而带动整个行业再向前迈进一层。
而从细节功能上看,在微信企业号上可以实现将所有企业员工《微信》导入,然后加入微信打卡、微信报销与微信会议等企业功能,从而完善整个企业应用生态圈。对于《微信》而言,“为他人做嫁衣”的最终目的,就是提升了个人和《微信》平台上的用户黏性,同时打开了企业移动办公这一其垂涎已久的蓝海市场。
未来,路漫漫其修远兮
尽管企业號看起来颇为强大,但是它的前路却并非一帆风顺,想要真的实现腾讯“一统江湖”的野心,未来它至少还有两个门槛要过去。
其一就是安全性。为了防止泄密,不少企业内部严令禁止使用第三方社交软件。而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使用自己公司研发的社交软件进行企业内部沟通,也可以随时查看相关数据。比如,网易《泡泡》虽然在和《腾讯QQ》的竞争中输得一败涂地,但至今依旧是网易的内部IM。所以很难想象,这样的企业会一改严防死守的姿态,用第三方软件来进行公司内部交流。这一点,甭管腾讯作多少声明,拍多少次胸脯,恐怕都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认可。
其二,CRM做“通”易,做“精”难。对于一个小型企业来说,企业号足够好用。一方面,它可以让企业号平台向第三方开放,给中小开发团队带来发展机会,从而使其能够在微信平台上对用户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它目前提供的服务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已经绰绰有余,因此企业号会无疑对向这类企业提供服务的协同办公厂商造成巨大的冲击。但当企业号想要再往上走的时候,就会遭遇瓶颈。
从目前来看,企业号尚且不能适应大型企事业业务单位的复杂性,缺乏对复杂的业务流程的审批能力,在这方面一些专业的OA平台能够比企业号做得更好。但是这一点并非企业号的“死穴”,随着企业号平台的不断增大以及腾讯的后续投入,也许未来企业号所能提供的服务将更倾向于个性化方向发展,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因此企业号最大的对手,还是在于它能不能解决自己的安全关,让用户相信它是为自己,而不是为腾讯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