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培养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的重点。针对研究生素质发展需求,有必要构建一套面向全体、兼顾个性、科学合理的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从而引导研究生关注自身素质发展,促进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人才综合考评
[作者简介]冯蓉(1978- ),女,河南开封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北京100191)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171-02
一、构建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的意义
从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末,我国研究生教育经历了恢复到平稳发展的过程,研究生总体规模较小,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在“精英化的专业人才”,研究生在社会就业市场中供不应求。2005年以后,我国高等教育扩招的效应逐渐显现,研究生培养规模快速增长。在社会就业市场中,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的“精英”地位已不明显。研究生的社会职业定位从“专业科研人员”逐渐过渡为“社会实际应用型人才”,社会发展对研究生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创新能力培养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主题。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成为许多高校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重点。所谓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科研素质,还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实践创新素质、职业发展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在深入落实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过程中,许多高校都以培养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为新目标。针对研究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培养要求,有必要构建一套面向全体,兼顾个性,科学合理的体系和标准对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有效考评,这不仅对研究生个体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当前综合考评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理论研究较为缺乏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相关研究中,涉及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的文献较多,视角通常比较宏观,内容包括研究生培养制度、导师、研究生、学科专业、管理体制等多方面。而关于研究生综合素质考评的研究文献并不多,针对构建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的研究则更少。从目前为数不多的相关研究文献来看,研究生学科专业细化、学制及培养方式弹性化、研究生群体特征多样化等特点都为构建科学、有效的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增加了难度。理论研究的不足,也从另一方面显示出在当前重视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背景下,构建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考评指标单一片面
目前,高校对研究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第一年的课程考试、第二年的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第三年的论文答辩这几方面进行。概括而言,当前对研究生的考评方式仍因循传统的“成绩考评模式”,这种以成绩为指标的考评模式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研究生在专业知识水平和学术能力上的差异,却忽视了对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实践创新素质、职业发展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的考评。此外,在当前多数高校的研究生奖学金激励机制中,研究生的课程成绩和论文数量在考核标准中占绝对比重,其他能力素质的考评似乎只是形式,这无形中把研究生推向“重成绩、轻能力”的误区,不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对研究生个性发展重视不足
个性发展不仅是研究生自主创新的基础,也是研究生实现自我的必要过程。研究生群体是一个思想活跃、个性突出的知识群体,其中有立志专业发展深入钻研的科研型人才,也有具备较好组织协调能力的管理型人才,还有能创作善歌舞的艺术型人才。当前多数高校的研究生考评体系中,研究生都处于被动接受评价的状态,“一刀切”的考评标准没有把研究生主体放置在动态发展的视野之中,对研究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重视不足,忽视了研究生自我发展和提升需要,限制了研究生的个性发展。
三、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应涵盖的内容
(一)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研究生最重要的个人素质。近年来,随着在校研究生人数的迅速增加,为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不少高校把发表一定级别和数量的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毕业的重要指标。部分研究生平时在学术科研中投入的精力不足,迫于毕业压力,论文随意抄袭敷衍了事,肆意修改、伪造实验数据,科研成果造假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群体的学术声誉。研究生学术道德失信现象折射出当前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的现实状况。研究生群体作为我国学历教育的最高层,应当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理性的爱国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公民道德意识,有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不仅是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基础,也是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
(二)专业科研素质
专业知识技能不仅包括研究生通过课程所习得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包括研究生在日常科研活动中养成的学术规范和专业素质,是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必须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必须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成果。”对研究生专业知识技能的考评可参照一些可量化的数据,如研究生课程成绩,学分,发表论文期刊质量、数量、影响因子等。
(三)实践创新素质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当前时代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实践创新能力也是社会发展要求研究生必备的素质。当前,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的独立性、自主性还不够强,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虽已在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得到,但是在各种考评指标体系中体现得还不够充分。将实践创新能力纳入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能够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种研究生论坛、研究生科技竞赛、研究生社会实践等活动,增强研究生自我创新意识,引导他们在实践的视野中不断拓展创新能力。与专业知识技能有所不同,实践创新能力的考评更注重对研究生所学知识实践应用和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查,可参照研究生科研成果,如科研实际成果、发表专利数量等,同时还可以通过研究生导师、辅导员对研究生参与日常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评价。
(四)职业发展素质
职业发展素质是研究生当今社会应对职场竞争的必备素质。研究生的职业发展素质不仅决定着研究生能否在求职环节成功胜出,更是研究生事业顺利发展的关键。当前,用人单位将“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抗挫能力”等都归入职业发展素质的范畴。不难发现,在校期间担任过研究生学生干部的研究生通常都具备较完善的职业发展素质,但这部分学生在研究生整体中的比例并不高,许多学生在研究生期间因为专注于学习、科研,对参与社会工作热情不高,甚至连班级组织的日常活动都很少参加,社会交往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明显欠缺。在对职业发展素质进行考评时,可在量化环节对积极参与研究生学生工作的学生给予鼓励和支持,引导研究生提升培养自我职业发展素質的积极性。
(五)身心健康素质
研究生的身心健康素质决定了其全面发展的程度和综合素质的高低。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提升和社会竞争的加剧,研究生在学习、生活、科研、就业等方面均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这不仅要求研究生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更需要研究生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几年,全国范围内每年都会发生若干例因研究生心理问题导致的恶性突发事件。在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中加入对研究生身心健康素质的考评,旨在引导研究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提升身体素质,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增强自我调节能力,成为智商和情商同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六)国际交流素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当今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经济全球化要求高校必须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因此,在研究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中,应融入研究生国际交流素质的考核指标。
四、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面向全体、尊重个性
构建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引导研究生关注并改善自身素质发展存在的不足,激发研究生自我成长的主动意识,把考评内化为研究生自我规划发展的自觉追求。因此,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的构建首先要从研究生整体需求与特点入手,抽离出研究生培养、管理各环节共性考核指标。在此基础上要重视研究生在能力、兴趣、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差异性,可建立部分特色指标,对有特长或在某方面表现突出的研究生给予鼓励。因此,在评价的过程中,可采用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引导研究生参与评价,为研究生创造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鼓励研究生个性成长。
(二)定性分类、定量考核
定性是指在评价中用语言文字来描述、解释和说明具体行为,它主要通过观察、访谈等方法对发展变化规律做出判断;定量是把行为的具体指标用数值量化,通过统计分析,对指标作数量化说明。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的内容中,一些内容比较容易量化,如研究生的课程成绩,发表论文等级、数量等;还有一些内容不易量化且有较深的潜在性,如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团队合作能力、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素质等。在构建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时,可考虑将不易量化的考评内容定性分类,制定相关等级标准,通过自评、互评方式进行考评。对于能够量化的考评内容可依托量化计分和测量工具进行量化考评。
(三)重视实效、促进公平
有效性和公平性是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有效性指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应具有一定的确定性,即能有效衡量出研究生各项素质能力水平的差异与分层,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可操作性。公平性是指研究生综合考评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能够以相同的标准考评不同的参评对象,特别是在由研究生导师、研究生自身参与的主观评价环节,考评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监督功能,确保考评结果的公平性。
[参考文献]
[1]明亮,仇翔,金诗南.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J].高教与经济,2009(9).
[2]田维波,张远英,张萍.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位评价体系及其改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6).
[3]王沛.研究生綜合素质培养的思考与建议[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11).
[4]张云华,毛东升.高校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