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双基地”建设模式和机制研究

2014-04-29 03:10:37陆亚玲沈新华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基地思政院校

陆亚玲 沈新华

[摘要]在“工学人才”培养模式、“大思政”理念之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校外实践“双基地”模式,运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互渗透”机制,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双基地模式机制

[作者简介]陆亚玲(1965- ),女,江苏姜堰人,扬州市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高职教育;沈新华(1974- ),男,江苏泰兴人,扬州市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发展教育。(江苏扬州22500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课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和机制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JSJG438)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160-03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可以促使思政课课堂教学中系统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增强理论教学的现场感,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真正实现思政课“内化育人”的目标。在“工学人才”培养模式、“大思政”理念之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如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三创”(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构建思政课“双基地”模式,实现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互渗透”,是当前提高高校思政课校外实践实效性的创新举措。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双基地”模式的内涵

当前,高职院校根据专业和办学区域特点,从学生成长规律和技能培养的角度出发,创新了“工学交替”“半工半读”“4学期制”等多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外实践基地主要以单一的革命历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的需要。

构建思政课校外实践“双基地”模式,指的是在建立专业实训实习基地的同时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实行“双挂牌”,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建立和挂靠的各专业实习、实训基地提供的教育资源,作为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和依托,在各院系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训中,协同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来讲,思政课“双基地”实践教学模式,就是充分利用专业实践基地的功能,将专业实践基地作为“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平台。伴随着专业课的实习、实训,“思政课”的社会实践任务渗透到每一位学生的专业实习中,将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与外出专业实习融为一体,以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和“思政课”教学基地为依托,在学校、工商企事业单位、社会及学生自身的相互配合下,营造大思政、大德育教育体系,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实习教育的“互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思想品德素质。

二、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双基地”模式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形式主义较为普遍,学校、教师自身对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功能及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能与时俱进,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校、社会各个部门的协同教育,因此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校外实践“双基地”模式非常必要。

(一)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化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等重要文件的指示和要求,全国各地高校就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进行了有益探索,但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例如,高校思政课实践课时增加了,但是配套措施没能及时跟上,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受到经费、人员和组织工作的制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往往流于形式。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几种倾向:一是“假日式”,利用寒暑假开展分散式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学生自主实践,教师对学生实践的指导和实践效果的考量甚微;二是“精英式”,在有限的经费支撑下,选拔少数学生参加调研、参观考察活动,这种方式有失教育公平,无法实现思政课教育的大众化功能;三是“走马观花式”,由于缺乏严格的考评标准,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时,多数人仅仅只是顾及了接触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和愉悦的情感体验,而忽视社会实践的目标实现,甚至将社会实践当成是一种旅游观光,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面临着严峻考验。

(二)当前教育教学理念的传统化

思政课教师自身教育教学理念的保守、偏激,高职院校对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偏见,是造成思政课教学现状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1.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主要由三部分人员组成,一是专职教师,二是行政兼职人员,三是外聘教师。他们基本具有“三高”特征,但学历高、素质高、能力高并不能代表自身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与时俱进。相当部分教师还停留在过去纯理论教学的时代,被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深深禁锢着,因此对实践教学存在抵触情绪,常常敷衍了事,无心去研究实践教学的最佳途径及实效性。思政课教师自身对理论教学的重视及对实践教学的忽视,也是造成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困境的原因之一。

2.重视专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高职院校思政课一般开设“概论”“基础”和“形势与政策”课程,有些学校也把“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纳入思政课课程范围,属于公共基础课、非专业课,没有自己的学生。因此,在高职院校从上到下就形成了一个理念,即专业教育教学才是关键,人文教育只是点缀,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就是大而空的理论说教,从而在课程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普遍存在扶持、倾向性政策缺乏、不到位的现象,甚至在搞某些活动、申报某些项目时将思政课教师排除在外,大大挫伤了思政课教师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

(三)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协同化

关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00)和《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2004)中曾提出: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把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專门人才及培养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作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中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更具体、更明确的要求,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把过去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调整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思政课实践与专业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探索与构建成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主流趋势和必然选择。因此,多个部门的协同教育成为必然。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涵盖培养方向、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培养层次等方面的内容。尤其是素质结构,除了包括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还包括了“成人”的一个重要素质——思想品德素质。人才,成人在前,成才在后。人才,首先要做好人,因此高素质劳动者首先应体现在思想品德素质上,思想品德不好出废品,质量不好出次品。目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更多地突出了专业素质的培养,在很多环节特别是校外实践时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出现断层现象,不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性,对学生的成长成才非常不利。尤其是在金钱至上、物欲横流、道德滑坡的当今社会,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坚持育人为本,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重视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的塑造和培养尤为迫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和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在专业实践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三创”能力,从而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双基地”模式的“互渗透”运行机制

毛泽东说过,思想政治工作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如果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正能量的传播,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只能是存在缺陷的人才,甚至还会成为对社会有害的人。因此,根据高职院校办学的自身特点,思政课校外实践实施“双基地”模式,采用科学、合理的“互渗透”运行机制,不仅能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切身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深刻理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而且能更好地培养与检验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为今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提供真实的第一手教育资料,从而大大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实践基地的“互渗透”

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与专业实践教育基地的“互渗透”,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延伸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学校结合高职办学特点,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需要,并结合“2+1”教学模式和专业特点,创立思政课“双基地”实践教学新模式,把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同专业实习基地结合起来,延伸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实现第三课堂对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补充,使每一个专业实习基地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舞台。另一方面,要结合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和学校已建立的新农村建设实践基地、小城镇考察基地、双博馆德育等“单基地”,选择农林、专业、艺术等专业的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德育中进行专业实践教育,拓展专业实践教育教学平台。实践基地的“互渗透”,是实践教学内容实现“互渗透”的前提。以扬州市职业大学为例,校外有一批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如商贸基地、企业基地、酒店基地等(如图所示)。

(二)教學内容的“互渗透”

在“双基地”,除了由专人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必要的专业技能的培训及指导外,还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工学结合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校、思政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利用“双基地”平台与工商企事业单位等社会部门协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可以通过让学生结合专业顶岗实习实践撰写思想政治调研小论文,来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受主义等不良风气的侵袭,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打下牢固的知识、技能与品德基础。通过“双基地”模式的构建,教学内容的“互渗透”,实现校企共赢,为社会输送优秀毕业生。

(三)施教者的“互渗透”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目前主要承担在校生的“思政课”理论教学任务及单一的德育基地的实践教学任务。要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每一个“双基地”必须聘请2名以上的思政兼职教师。

实行“双基地”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相互准入制度,聘请合作企业兼职思政教师的同时,在专职实习指导教师中聘用兼职思政教师,形成相对稳定的由思政课教师、合作企业外聘教师、学校各学院兼职教师、部分领导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库。通过思政课教师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思政课教师,也要定期到基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调研和考核,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断线。另外,部分转岗的思政课教师,也可结合自己原所学专业,在“双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担当专业教师的角色,对学生进行相关专业技能指导。施教者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是对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大大节约了人力、财力。

[参考文献]

[1]柴野,罗星海.依托“双挂牌、双基地”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J].科技资讯,2009(33).

[2]胡彩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5).

[3]苏学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基地”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4).

[4]苏学会.工学结合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双基地”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2(6).

[5]魏小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1(3).

[6]赵春梅.思政课“双基地”实践教学模式建设的必要性[J].教书育人,2012(9).

猜你喜欢
基地思政院校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06-01 06:18:10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我的基地我的连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