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华君
2014年7月,在美国“西南偏南”艺术节上,一辆名为“认知烹饪”的餐车大显神通,它能通过计算机,创造出全新的食谱。体验者选取自己喜好的食材、风味、菜系、烹饪方法、餐具,再把这些信息输入电脑,上传到餐车搭载的“美食家”超级计算机系统进行分析,电脑会根据分析结果生成一份食谱。体验者把这份食谱交给厨师烹饪,接下来就等着品尝美食吧。尽管多数原材料的搭配都有些异想天开,但顾客们吃起来却心满意足。
那么,“美食家”是如何生成食谱的呢?原来,超级计算机系统“美食家”拥有巨大的知识储备,包括几百万份现有的食谱、维基百科、调味品说明,以及人们对70种不同化学成分的“好感度”评分。
首先,“美食家”以传统食谱为基础,通过对食谱中的食材、香味、口感、化学成分等大量数据的分析和运算,同时对食材中化合物的信息以及它们在不同菜品中组合的成分进行分析,得出新食谱与现有食谱之间有多大的差异,以此来衡量这份新食谱的新颖度,然后改变现有食谱中的某一项或几项食材,从而生成前所未见的新食谱。例如“美食家”在设计一道“猪肉茄盒”的菜肴时,它经过分析,竟然把主料茄子从食谱中剔除了,但味道却出奇的好。
其次是考虑质量。味道的关键是气味,电脑再聪明,也没有长鼻子,无法得知一盘菜闻起来是什么味道。為了扬长避短,“美食家”发挥了自己强大的计算功能,将味道“数据化”。那就是把食材细分成不同的“口味分子”,通过计算比较,预测特定的“口味分子”有多“好闻”。接下来,计算机将多种“口味分子”结合,得出食物气味的总体“怡人度”。依照新颖度、怡人度和搭配进行排名,就能输出全新的菜谱了。
全球IT巨擘、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预测,2018年,具有人类“五官”,并能通过它们获取信息的电脑将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被人们广泛使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装备了“美食家”系统的智能机器人一定可以成为称职的保姆,为你烹饪出闻所未闻的全新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