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环境下的创新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4-04-29 00:56覃晓琪周柳琴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专业课程我院

覃晓琪 周柳琴

[摘要]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是满足当今社会发展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创新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持续发展起着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作用。文章基于区域经济环境要求,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教学环节等几方面提出创新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区域经济环境创新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覃晓琪(1982- ),女,壮族,广西柳州人,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周柳琴(1970- ),女,安徽桐城人,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广西柳州545006)

[課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区域经济环境下的地方院校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JGA084)和广西壮族自治区2012年外语学科建设重点项目“桂中地区高职高专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项目编号:12WY0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120-03

一、引言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现实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有机结合的一项重要举措。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对人才培养的持续发展起着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得人才培养工作目的明确,循序渐进,事半功倍。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广西科技大学位于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市,作为桂中地区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依托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柳来河”(柳州、来宾、河池三市)一体化经济发展区的地理优势,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确立了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需求的创新复合型英语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对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从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等多维度构建创新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创新复合型英语人才模式的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由此可见,英语专业教学培养目标是不仅要培养学生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人文知识,还要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我院针对区域经济特色,依托区域经济优势中的可利用资源,提出了创新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掌握基本的经贸、科技翻译等知识的英语人才。目前我院开设了商务方向和科技翻译两个方向的英语专业:一是培养具有国际贸易知识,特别是针对东盟国家经济的英语人才;二是培养具有工科基本知识,例如汽车相关知识的科技翻译方向的英语人才。培养创新不仅是理论创新,也是实践创新。它不是单纯地破旧出新,“一刀切”地抛弃以往的经验和知识,而是辩证性地继承前人成果,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地求新发展。

三、创新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我院实行的创新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涵盖三个方面:课程设置创新、教学环节创新和实践环节创新。

1.课程设置创新——“三个平台”。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构建科学、合理而又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地方性高校英语专业的迫切任务。目前复合型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强调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不够系统,经贸、金融、法律等相关专业课程寥寥数门充门面。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我院提出了“三个平台”的课程设置模式。“三个平台”分别是公共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和专业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为基础,专业课程平台为深化,公共课程平台为补充。

学科基础课程平台由学科必修和学科选修课程组成。学科必修课程是指针对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开设的听说读写四大技能模块的基础课程,学科选修课程则包括教学法、词汇学、修辞学、跨文化交际学、中外文化概论等语言知识拓展课程。为突出商务和科技翻译英语的复合型特点,我院还分别开设了商务礼仪、商务英语阅读、秘书英语、理工职场英语、文学翻译等课程供学生适时选择。

专业课程平台涵盖专业必修课、方向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专业必修课是针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阅读和写作的巩固课程。方向限选课则是进一步突出专业特色:商务方向的英语专业开设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实务、市场营销等夯实商务英语相关知识的课程;科技翻译方向的英语专业开设高级翻译、专题翻译、法律文书翻译等深度训练翻译技能的课程。专业任选课是为了继续深化区域经济特色,例如东南亚经济与贸易、东南亚概况和文化、旅游英语等。此外,鼓励英语专业学生跨专业选课,选修其他学院开设的专业英语课程,拓展相关专业知识,比如工商专业英语、汽车专业英语、机械专业英语等。

公共课程平台包括必修的通识教育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公共课程平台能拓展英语专业学生的视野,有效满足学生强烈的课外知识渴求,学生在无过分心理焦虑的状态下学得的知识也较容易内化。为此我院开设了公共必修课程——第二外语(包括日语、俄语、越南语和泰语等),以及英语电影赏析、英美国家概况、英语演讲等公共选修课程。

综观我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变化发展(如下表所示)可以看出,学科基础课程总量减少,所占比重下降。专业课程总数虽变化不大,但所占比重增大。专业课的三种类别课程(必修、方向限选和任选)分别所占比例日趋均衡。需要注意的是,学科基础课程减量不减质,专业课程突出“专业”特色,“两手都要硬化”,双管齐下。过分重视或忽视某个模块课程,都极易出现短板现象,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创新质素培养。

早在2005年,王金洛曾撰文提出外语选修课种类和领域的扩增,不仅使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灵活多样化,而且对英语专业学生各种潜力的发挥、个性的自由发展和多种技能的培养,特别是文化素质、科学素养以及创新素养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选修课比重仅占20%左右,相比国外选修课所占比重为35%~45%,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和学生个体差异,适度增加三个平台的选修课程门数,提高学生选课自由度,是构建创新型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举措。选修课程不能仅仅是个摆设,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发挥学生的创新个性,使选修课的优势作用最大化。

根据我院近三届毕业学生的评教结果,英语专业学生普遍反映1~4学期的低年级课程数量相对较少,且课程种类相对单一;而5~7学期高年级的课程相对密集,学习任务过于繁重。为此,我院在不增加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个平台的课程数量的前提下,适度增加公共课程平台的课程数量,并在2~4学期开设。主要开设英语文学、中国文学和文化、英语演讲等文化素养相关课程,以及依托东盟自由贸易区,突出区域地方院校特色,相应开设东南亚经济与贸易、东南亚概况,第二外语(越南语)等课程。该措施既有效补充和丰富英语专业低年级的学科基础课程知识,又为高年级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了基础。

2.教学环节创新——“一引导,二提挈,三反馈,四激励”。教学创新,就是进行反思性教学,培养学生思辨和创新能力。在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中,创新型人才培养更应该加强该模式的应用。

“一引导,二提挈,三反馈,四激励”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模式。首先,教师以导师的角色参与课堂教学环节,不过分参与学生的学习和思考,但也不是彻底放手,冷眼旁观。通过“一个好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其次,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个體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知识重点和难点方面,应有意识地点拨学生,使其思维发散,发挥其创新能力。再次,在帮助解答学生疑惑的过程中,应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总结。反馈不应固定在课堂教学结束或是下一堂教学的开始阶段进行,应贯穿于引导和提挈环节中,不时地与学生发生教学互动。最后,课外教学监控是课堂教学环节的延伸,而学习激励机制的建立能够极大地帮助课外的教学监控。学习激励机制包括硬性激励和软性激励。硬性激励指的是平时成绩等终结性评价。教师通过课程论文、读书笔记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课外学习情况,并给予一定的分数;软性激励指的是精神鼓励和语言的赞赏。教师在课前的点评或者是通过网络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其更加努力学习。

3.实践环节创新——“四个渠道”。杨贤玉等在2011年提出适应新时期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呈现平行四边形形态,即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独立且平行,随着学期的推进,理论课程学时越来越少,而实践课程学时随着理论课程内容的深化逐渐增加。为此,我院提出集中实践环节的“四个渠道”,包括课程实践、第二课堂活动、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

第一,课程实践是为具体的某门课程所搭建的实践环节,是对学生课堂知识的有效补充。我院开设的课程实践内容按照技能模块进行系统训练,学生通过外语学习网络平台和同声传译系统进行听说读写译的自主模拟训练。此外,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商务方向的英语专业学生在具有丰富国际贸易知识甚至东盟国家经济知识的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国际商务模拟训练;而科技翻译方向的英语专业学生则因地制宜,立足柳州市工业重镇的经济特色,建立科技方面的口笔译工作坊。

第二,依托柳州市或学校网络平台和多媒体资源搭建的外语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开设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包括全国性、自治区级和柳州市举办的各种英语竞赛和活动。例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广西英语翻译大赛以及“中国——东盟贸易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中国(柳州)——东盟机械及汽车零部件博览会”等。建议第二课堂活动中的英语竞赛在低年级阶段积极开展,鼓励高年级学生积极参与强调自主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国际性活动。

第三,毕业论文采用“四步走”:第一步,专门开设毕业论文指导课,为学生搭建毕业论文写作要求、内容、方法等的总体框架。第二步,师生双向制。导师和学生就论文方向和题目进行讨论,导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专业方向和区域特色制定论文框架,但应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发挥其创新思维和能力。第三步,第二导师制。聘请专业方向相关学院的教师承担不同方向论文的第二导师,比如财经专业或工科专业教师,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完成自我创新能力的突破。第四步,双向匿名评审。双向匿名进行论文二审,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更公平公正。

第四,我院每年组织学生前往已挂牌签约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毕业实习。根据校市相容、校企合作的办学方针,与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大中型国企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充分调动学生进入社会的积极性和树立自我创造的信心,使校内知识学习的创新思维在现实中得以发散和验证。

以“三个平台”的课程设置创新为基础,以“一引导,二提挈,三反馈,四激励”的教学环节为手段,以“四个渠道”的创新实践环节为目的,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知识有效转化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和集中实践环节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因此,教师不仅要加强理论课程教学,也要兼顾实践教学,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人才培养不仅仅由教研室或系部负责,负责学生工作的部门也应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有效地组织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四、结论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这进一步要求高校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区、柳来河一体化发展区为打造广西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打造西南地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打造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区域性新型城市群的整体战略定位。我院依托“校市共建、校市相融、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突出其地理优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自身的专业特色,遵循英语专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开创出一条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模式,力争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复合型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深艳.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构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1(6).

[2]黄振定,黄艳春.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刍议[J].外语教学,2013(1).

[3]王金洛.关于培养创新型英语人才的思考[J].外语界,2005(5).

[4]杨贤玉.地方高校特色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外语教学,2011(1).

[5]曾令奇,张希胜.我国高等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J].职教论坛,2006(5).

[6]周柳琴.地方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优化的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

[7]郑玉琪.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专业课程我院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我院顺利迎来2016级新生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我院田径运动会顺利举行
人本位理念在我院体检中心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