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锦能
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小学的计算教学又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如何通过计算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弄清概念,培养思维的正确性
思维的正确性是指思维过程中对事物的性质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使学生正确理解概念,根据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掌握计算的算理和算法。
例如: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就遇到“数位”这个概念。数位是个很重要的概念,它是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的基础,更是加、减、乘、除四则计算的基础,又是教学中的难点。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数位”这个概念,就要从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特点出发,指导学生拿着数字卡片在画好的“十位”“个位”两个正方形内摆一摆。如把2摆在个位的正方形内就是2,摆在十位的正方形内的就是20,其他数字也是如此。这样的练习能使学生体会到“同样一个数字,把它摆在不同的数位上,它所代表的数量就不同”。学生对“数位”的概念有了较明确的认识,在以后学习加减法时,通过再一次直观教学,学生在头脑中就能够形成正确的表象,个位跟个位加减,十位跟十加位减,百位跟百位加减……得出做加减法时必须数位对齐,即相同单位上的数相加减,正确的思维有了牢固的基础。
二、把握实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教材中涉及了许多概念、法则、公式、定律等,这些都是计算的依据,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不但要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还要观察比较,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揭示它们的实质。
比如: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运算,虽然计算方法不同,但它们的计算法则之间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整数的加减法是基础,而小数、分数的加减法却要转化为整数加减法。其法则为:小数加减法——小数点对齐,统一小数单;整数加减法——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分数加减法——统一分数单位。学生认识了以上关系,就可以深刻理解和洞察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混合计算中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掌握它们的实质——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
三、变换角度,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规的算法之外,还要培养学生依据不同的题目灵活选择算法的能力。
例如:分數、小数加减运算一般的方法是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时要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计算,但有些题目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较简便,如0.75-■,分数化成小数计算简便;0.75-■,小数化成分数计算简便;0.75-■,小数化成分数,分数化成小数计算都可以。这组题目,被减数不变,随着减数的变化引起算法的灵活选择,可以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
四、压缩过程,培养思维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表现为对问题能够迅速、正确地作出判断,直截了当接触问题的实质,很快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算得对,而且要在正确思维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计算速度。教师给出的题目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力求达到思维迅速、果断、简约。可以出示下列题,让学生思考:(1)■=0.125=0.375——(0.125×3);(2)■=0.05=0.15——(0.05×3)。通过启发,学生就能悟出这种简捷的解法:要把任何一个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化成小数,只要用它的分数单位的小数值乘以它的分子就可以得到。
五、综合运用,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在教学计算中,要千方百计地创设机会,鼓励他们发现新线索,培养他们求异、求新的独创精神。
例如:10■×■,在学生用一般方法解答后,教师问学生有无更快更好的解题方法,并出示:101×2.5得(100+1)×2.5;99×2.5得(100-1)×2.5。学生很快发现新线索:10■×■=(11-■)×■=3-■=2■,综合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给出了与众不同的解法。
又如:要求学生打破常规,创选简算条件:5.2+0.8×(0.9-0.375)。学生(1)原式=5.2+0.8×0.9-0.8×■;学生(2)原式=5.2+0.8×0.525=5.2+0.8×(0.125+0.4);学生(3)原式=5.2+0.8×0.525=5.2+0.8×(0.5+0.025)。学生在计算过程综合运用了小数化分数,乘法分配律,创造了简便条件。打破了常规,采用了特殊的计算方法,激发了创造意识,培养了思维独创性。
总之,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以上提到的这五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存在密切的联系的,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利用一切手段,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