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缺失和培育

2014-04-29 14:46:06奥多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民族精神大学生

[摘要]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力量,是确保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不竭动力。在五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具体表现形式的伟大民族精神。文章将结合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通过分析新时期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现状,探索民族精神对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为当前的大学生民族教育提出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精神缺失培育

[作者简介]奥多(1977- ),女,蒙古族,内蒙古包头人,内蒙古科技大学,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管理、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内蒙古包头014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内蒙古科技大学创新基金项目“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2NCW017)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065-02

民族精神是指引一个民族勇敢前行的光明灯塔,也是支撑一个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力量,对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具有重要意义。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民族精神的培育工作,早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了中华民族的内涵与重要意义,“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大学生中开展民族精神教育,使他们深切领悟民族精神的内涵,既是高等教育的要求,也对构建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众所周知,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知识和人才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鉴于大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成就社会主义中国梦中的关键作用,各高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民族精神教育。但是,由于受到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影响以及种种不利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当前的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状况不容乐观。探寻高校学生民族精神缺失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经济全球化的冲击。经济全球化将整个世界融为一体,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国际交往,但同时也对我们原有的生活方式、生活秩序造成了一定影响。经济全球化造成了文化的全球化,西方的各种思潮如潮水般迅速涌入国内,对包括民族精神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冲击。面对国外良莠不齐的文化、思想,青年学生很难分辨,往往会盲目跟风,造成了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的缺失。

2.网络文化的冲击。与传统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相比,新潮、虚拟的网络环境更容易受到当代青少年的欢迎。一方面,网络可以使他们尽快接受新事物,便捷地进行生活、工作和学习;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自控能力相对薄弱,往往沉溺于虚幻的网络环境中不能自拔,这既削弱了他们对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认同感,也不利于民族精神的构建。

3.社会矛盾的冲击。当前我们国家处于极为关键的历史转型期,这一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既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也是各种矛盾凸显、负面效应高发的时期。西方国家的一些媒体要么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要么无限放大我国当前转型期所面临的各种矛盾,诸多不实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青年学生的判断力,对他们全面理解并深化民族精神十分不利。

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意义

1.加强对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系统性工程。其中,文化建设为其他几方面提供重要的精神保障和智力支持,而作为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精神建设则在整个文化体系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力军。在高校中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信念、坚定必胜信心和社会主义立场,具有重要作用。

2.弘扬民族精神是高等教育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高校的重要任务是依托先进的科研教学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毕业生,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增强民族振兴和国家繁荣的可持续性。经济越是发展,社会越进步,精神的力量就愈加重要。当前,我国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和国内局势,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既可以稳定青年学子的焦躁心态、坚定其远大志向,也可以通过大学生向全社会传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和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

3.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是“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造就能力过硬、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们要在传统的单纯注重学生技术和成绩的教育方式的基础上,更注重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强化工作,这既是高等教育理念的革新与深化,也是对学生自主性和个体性的尊重,更有利于当代大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三、新时期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措施

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具体表现。结合当前的形势和实际,高校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既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要求,也要兼顧高等教育的实际。具体来看,笔者将从民族精神的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两方面来阐述新时期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具体措施。

1.关于新时期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的方式。一方面,坚守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育。当前来看,课堂教学仍是高校民族精神教学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鉴于此,我们仍要坚守课堂教育这一“主阵地”,即教师加强民族精神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通过书本知识的习得来深化对其内涵的理解。高校应结合院校自身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堂教育方式。例如,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师口头讲授、学生单纯听课的旧有方式,建立师生互动、交流的新型授课机制,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可以使学生在深化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激发创造性与发散性思维。另外,师生之间也可以打破原有的严格界限,让学生走上讲台来谈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和看法,台下的教师在学生讲授完毕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师生之间进行“身份的互换”,可以营造教学相长、团结协作的新型教学局面。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根据实际状况编写富有时代气息、体现地方特色的民族精神教材,有利于让学生了解民族精神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内涵,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另一方面,开辟形式多样的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的“第二课堂”。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而且理论的深化最终要通过实践环节来完成。课堂讲解传授给学生的是民族精神的基本理论和内容,而要想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其实质,并深化对其内涵的认识,就有必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项目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衔接”。基于此,“第二课堂”的开辟就大有裨益。例如,高校可以与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家庭、社区中心及政府官方机构建立制度化的联系,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各种机会。①还有,学校可以与家庭合作,共建“家校合作”新模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大学生最密切、最值得信赖的亲人和朋友,父母的言谈举止对青年学生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通过这一崭新模式的建立,学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中都能感受到浓厚的民族精神氛围,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和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

2.关于新时期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第一,民族精神教育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爱国主义是新时期民族精神内涵的核心,也是每一个公民看待问题、行事做事的基本出发点和着眼点。无论何时何地,祖国都是我们坚强的后盾和保障,是我们鼓足勇气战胜困难的原动力,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国家的强大和经济的繁荣,因此,高校在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时,要注重向青年学子传播对祖国的感恩心态,并教会他们立志用自己的所学知识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献言献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国际上的敌对势力却更加猖狂,他们一方面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试图造成社会恐慌;另一方面向国内输入大量与我们主流意识形态不相符合的影视作品、娱乐节目、图书资料等,妄图利用“和平演变”来颠覆社会主义政权。鉴于此,我们高校开展民族精神教育,要坚守爱国主义的坚定立场,增强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并积极主动地同分裂国家的行为、散布有悖于爱国精神言论的行为做斗争。

第二,民族精神教育要重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具体内涵。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神州大地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化,每个民族无论人口数量多寡、地理位置远近,都是祖国大家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种种历史遗留原因,祖國尚未实现完全统一。基于这一现实,高校的民族精神教育要让学生深入领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正确判断。尤其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尤为重要。要让学生在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基础上,自觉提升统一、团结的意识,并且在面对分裂势力和破坏民族团结的情形时能够挺身而出,唯有如此,才能使青年学子提高认清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新时期实现民族复兴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当前国际环境风云变化,国内边疆地区的疆独、东突等分裂势力嚣张狂妄,如何有效遏制他们的疯狂举动,确保国内的和谐安定,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一个安定团结的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我们爱好和平,为了本国经济发展和世界人民的安定生活,努力营造和平有序的国际环境,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民惧怕战争和威胁。面对这一实际,高校应教会青年学子提高对事件的预判和分析能力,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分清敌我,对于威胁国家安定的行为要予以坚决斗争。

第三,民族精神教育还要体现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丰富内涵。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历来是中国人民具备的优良品质,也是我们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保障。今天,我们倡导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加强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塑造,就是要培育他们自强不息的开拓创新精神,教育引导他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勇于开拓,富于创新,自爱自立自强,摈弃自暴自弃自屈,排除前进中的任何困难和挫折,攀达人生的光辉顶点。②民族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同时也富有极强的时代性,这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国际、国际的动态变化,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唯有如此,高校才能在新时期培养出专业素质上过硬、综合水平较高、心理素质稳定、民族精神卓越的优秀人才,也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注释]

①王季秋.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50.

②欧安欣.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塑造[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45.

猜你喜欢
民族精神大学生
我们的民族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拿出精神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