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培育探究

2014-04-29 14:46秦玮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应用型培育

[摘要]文章从本科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入手,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新建本科高校应如何更好地克服当前学生教育中“重技能,轻素质”的问题,真正培育拥有健康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合格人才,促进应用型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文素养培育

[作者简介]秦玮(1963- ),男,江苏常州人,三明学院学工部,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福建三明365004)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058-03

我国高等院校提出素质教育已有二十多年了,但是近期国内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象还是常常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如复旦大学研究生遭投毒身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舍友为小事起争执,一方竟持刀将对方置于死地等校园伤害事件频频发生,其中行凶者不乏学习成绩优异且为学生干部的学生。受到大学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高学历人才本应该是谦谦君子,但从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大学生人文素养严重缺失的现象,令人担忧。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明显受到人文素养弱化、人文精神缺失等因素的制约。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迫切要求,对人才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进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因此,注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建本科高校,更应该认真思考当前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实效性问题。

一、人文素养的概念

“人文”一词来源于《周易·贲卦》,泛指人类文明,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化成果以及人类所从事的实践活动,都属于“人文”范畴。人类在发展进程中不断实践、创造,建设起了自己的精神世界,积淀凝聚而成了一种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就是民族精神,体现在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之中,就是人文精神,因此“人文素养”的核心就是人生观,一种充满人性的善良、包容、豁达的人生态度,正义、勇敢、坚强的人生品格,睿智,高尚、浩然正气的人格魅力,汇聚而成的精神家园。

二、新建本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和成因分析

1.由于社会人才需求和学校生存、发展的压力造成的教育导向偏差。新建本科院校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社会为目标和办学定位,由于社会偏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就不自觉地出现重应用轻素质、重技术轻人文的倾向。新建本科高校往往更强调对学生专业课、技能课、实践课、就业实训的安排,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由于一些工科的专业特点,人文教育被削弱的现象在一些工科专业中就更为明显,即使学校开设人文素养课程,但也因教材、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差异性,使得人文教育收效甚微,往往容易造成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弱化和缺失。

2.长期存在的教育体制的弊端导致学校教育理念偏差。当前我国的教育现状是,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功利性的教育理念从社会的每一个家庭到学校的每一个环节,以及学生的学习目标,过于强调技能性知识传授和承袭的应试教育评价体系,在教育评价体系中,考试是最重要的手段。考试的本意只是检验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一种方法,但是在我国却最终演绎成了一种教育主要的手段,学习的唯一目的。在中小学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围绕升学和高考这个中心,分数成为导向,升学率成为终极的评价标准,必然造成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的唯分数论英雄的价值取向。这种片面应试的结果,造成了智育一枝独秀的“考试机器人”,而学生的情商发展几乎无人关注,受教育者知识与人文素养的分离,导致学生成长过程自私、功利、狭隘的心理被不断放大,在处理人际关系、面对挫折时,往往失去理性、容易极端,因此,就高等教育而言,今天的大学已不再是纯净的象牙塔。据《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北京大学某教授曾经面对当前大学人文素养缺失的现象感慨地说:“今天的大学在无意识中培养了一些智商高、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他们更懂得利用体制缺陷达到不良目的,一旦被这种人掌握权力,带来的危害性将远远大于一般的贪官污吏。”据说这段话在微博上被迅速地转发3.5万次。大学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观念带来的是大多数学生们热衷于各种过级考证,最关心的事情是课程能否通过,学位能否能拿到,不少学生还热衷当学生干部和入党,真正愿意在大学潜心于学业、做学问的人不多,急功近利思想导致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价值取向的困惑,人文精神的缺失,也导致单调、平淡、庸俗、缺乏人文精神的网络文化在学校的蔓延,许多大学生在虚幻的网络世界中沉溺而不能自拔,逐渐缺失了与现实的交流,一步步加剧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丧失。

3.社会大环境人文精神的缺失造成的偏差。如今是信息时代,各种信息通过网络如潮水般涌向大学,这些信息中包含的各种社会价值观良莠混杂,精糟共存。眼球文化、快餐文化盛行,只要有利于炒作、有利于出名,就敢于大胆地言行。发掘“丑闻”“丑态”,无论美丑,无论公共道德,能够引来媒体争相竞捧,引起轰动效应,就如红极一时的“芙蓉姐姐”、凤姐效应、干露露效应,这些超级自恋又低俗的人,借助电视网络传媒手段一跃成为“明星”。大众传媒的低俗化倾向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严重偏离的重要推手,各种颠覆传统、挑战道德的电视选秀节目被热捧,那些敢于赤裸裸地宣扬着拜金思想、享乐主义的节目嘉宾,成为“ 万人迷 ”,成了一大批追星族的崇拜对象,让许多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产生偏颇。他们甚至放弃了学业,期望靠选秀追逐成名的梦想,甚至像犀利哥这样多年流浪乞讨的精神病患者也经过媒体炒作成为家喻户晓的社会知名人士。人文和文化低俗到没有精神可言的地步。这些内容越来越背离时代主旋律,挑战社会公共道德的基本底线,表现出社会浮躁的心情,构成了对现今社会大环境人文精神的严重践踏。大学生时期正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一夜成名、拜金主义、暴富思想等种种颠覆传统、挑战社会核心价值理念的人物事件,没有坚实的人文素养作为支撑,往往极易被事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这给许多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造成误导,使他们人生价值观形成中出现偏颇,导致了一些大学生价值观扭曲,人生方向迷失,理想信念模糊,道德意识缺失,诚信意识淡薄,给他们的人文价值取向带来的危害不容低估。

三、加强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国外著名的短文《人生的两条真理》这样写道:“要有家,需要将爱倾注到一座房子上;要有社会,需要将正义赋予一座城市上;要有学校,需要将真理灌注到一堆砖瓦上;要有教堂,需要将信仰灌输到最简陋的建筑物上;要有文明,需要将公正注入成千上萬人的努力当中。”这揭示了人们的人文精神对于一所学校、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魅力所在。《礼记·大学》也指出了教育目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人文素养水平对于国家的民族精神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影响,又进而会影响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因而人文素养是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文化强国建设中专门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体现现阶段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也体现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人文价值取向,重塑社会人文精神价值观的决心。因为这一价值观是构建社会公民深层价值理念的根基,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关乎党的建设、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现阶段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高等教育,因此笔者认为,新建本科高校在育人理念上一定要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结合在一起,着眼于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育:

1.要从完善应用型人才的健康人格,促使精神成人的角度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由于新建本科高校應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很大程度上会比较重视学生知识传授的实用性,因此教与学都主要围绕传授实用技能和实用知识,提升谋生的本领来展开,无形中助长了师生的实用主义观念,大学生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基本道德观、正确人生观、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精神因素的塑造就不自觉地被忽视了,造成了学生人格发展的不健全。据央视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人文素养调查分析表明:大学生人文素养欠缺竟占到85%,其中因应付高考而无暇顾及人文知识的占65%,认为人文知识有无关系不大的有10%,而余下的则认为人文知识根本就没有用。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人文素养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人文知识缺乏,人文意识相当淡薄。而开阔的远见、独立思考的能力、积极进取的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远大的抱负等素质都是应用型人才所必备的,这些素质都是在卓有成效的人文素质教育基础上加以塑造的。因此,新建本科高校重视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首先就要完善应用型人才的健康人格,促使学生精神成人。因为人文素养不能与一般物质利益相比,它的价值不能以是否给人带来直接的物质利益来衡量,而是通过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产生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从而塑造人的核心价值观。大学在承载着传授知识与技能的任务的同时,无疑更主要承载了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只有用人文精神来培育学生的优秀精神品格,才能形成学生自信、刚正、崇善、唯美的健康人格,才能应对和适应即将面对的真实的社会人生。

2.应从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促使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得到协调发展的角度,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实践能力的强弱不仅取决于人的一定的智力因素,更取决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如意志品格、情趣爱好、自我意识、认知能力等。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一书中认为:“聪明不仅仅指学术上的聪明,而更多地体现在为人处世能力、控制情绪能力、激励自己挖掘潜能等生活能力方面。”人文素养的高低对应用型人才的综合协调能力、洞察社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实践能力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人文素养的缺失对大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问题的洞察力、创造精神、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都有极大的副作用,从而导致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大学教育是学生逐步脱离应试教育迈向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阶段。大学阶段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更要重视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培养能力与素质,引导学生开发非智力因素,如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人文素养等。通过开展切实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等,让学生融入社会实践教育中,培养学生意志坚强的品格、志趣高雅的素养、开朗阳光的性格、友善真实的情感,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

3.从构建校园优良人文环境、建设大学生美丽精神家园入手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离不开构建校园优良人文环境,离不开通过建设美丽的精神家园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熏陶与浸染。而以大学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校园文化是人文熏陶与浸染的关键,校园文化是体现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学校文化现象,它通过弘扬时代主旋律,彰显校园主流价值观来熏陶与浸染大学生人文精神,以达到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三观”的确立和选择。如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校训、校歌、校标,典型事例,人物雕塑等展示的一定是其最具有代表性的人文价值的学校精神,通过将它们融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各种形式中形成对大学生进行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达到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

4.从提高教师教书育人、全员育人的神圣使命和增强教师工作职责感来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离不开教师的育人作用,台湾高校在大学生育人环节中普遍实行师徒导师制的做法颇具启发性。在台湾高校每一位教师在完成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都还必须承担一定数量的学生培育辅导工作,他们之间如师徒般的关系一直保持到大学学习结束。因此,大学期间教师的敬业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人格魅力等,都会深深地影响着作为徒弟的学生,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人文素养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增强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总而言之,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立足内涵式发展和应用型人才的育人目标,就应该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通过不断优化人文素质的培育机制,全方位重视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通过开展大学生全员育人导师制活动,有效协调大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通过开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健全人格发展,力促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不仅仅获得知识,也学会做人做事,真正把大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四有”新人,推动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范志华.人文素养在当代大学生中的缺失与重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

[2]李红艳.论人文素质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党史文苑,2011(8).

[3]林天翔,蒙启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7).

[4]沈小红.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重建[J].教书育人,2008(27).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应用型培育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