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春峰 李兰霞 申惠明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特别是《种子法》实施以来,黑龙江省种子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种子生产基地之一,尤其是在杂交玉米制种产业方面,黑龙江省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种子生产基地,2011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首次超越河南而跃居全国第一位,因此,黑龙江省生产的玉米种子质量好坏不仅影响本省种子产业的发展,而且对全国的玉米生产形势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近几年,通过开展种子质量年活动,狠抓种子生产技术规程的落实,加大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力度,推行种子认证等一系列种子质量控制措施,使黑龙江省种子质量总体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玉米种子质量合格率一直稳定在90%以上,对确保全国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种子质量检验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县(区)级种子检验室缺乏检测手段。目前,黑龙江省一些地市级种子管理站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检测分中心,县级种子管理站建成检测分中心的不多,其他市级种子检验机构还面临着规模偏小、仪器设备老化、检测技术及能力比较落后的现状。县(区)级只有一部分的种子检验机构有场所,配置了基本的仪器设备,具备开展四项指标检测工作的能力;大部分县(区)级种子检验机构只有简单的仪器设备,可以开展发芽率等部分项目的检测;其余的50%仪器设备陈旧老化或任何仪器都没有,缺少必要的检测手段,种子检验工作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2、种子检验人员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截至目前,黑龙江省县级种子管理站检验人员不够,难以满足日益发展壮大的种子产业发展的需要。检验人员的素质偏低,尤其是生产经营企业中专业不对口、文化层次较低、实践操作能力差的检验人员所占的比例较大,导致一部分企业种子质量自检能力较差,无法做到严格把关。
3、种子质量控制及检验经费没有保障或投入不足。黑龙江省各级财政普遍偏紧,在种子质量管理及监督抽查方面没有专项事业经费,只能挤占正常的办公经费,严重制约和影响了这项工作的开展。已经建成的检测机构,由于后续投入跟不上,致使一些新的检测技术如分子标记DNA种子纯度检测技术、转基因种子检测技术等不能及时引进、学习和应用,与之相配套的仪器设备也无法购置,难以适应今后检测工作发展的需要。
二、监管建议和对策
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6]40号《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意见的实施意见黑政办发[2007]2号、《农业部关于全面加强农业执法扎实推进综合执法的意见》农政发[200812号及农业部关于加强种子管理管理工作的意见农农发(2009)8号中要求,种子市场监管要“坚持以质量监管为重点,规范市场准入,严厉打击制售假劣种子等违法行为,促进种子产业健康发展”。这对种子质量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黑龙江省有关部门应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的要求,不断开拓思路,创新工作,使全省种子质量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1、各级政府应加大对种子质量检验体系建设及质量控制经费的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保证种子质量控制所需的专项经费,鉴于黑龙江地方财政较困难,建议中央财政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在建设市级检测分中心的同时应向重点县(区)倾斜,以项目形式支持基层检验网络的建设。各地要积极争取利用国家和省的有关惠农政策,继续完善省、市、县三级监督检测网络,进一步落实监督抽查经费,从而保证区域种子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正常开展。
2、加强对种子检验人员的培训考核力度,积极开展种子检验新技术新方法的培训,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和水平。结合全省种子检验员的考核,严格准入门槛,保证高素质的人员进入到检验员队伍。通过制订《黑龙江省种子质量检验人员考核管理办法》来规范企业质量检验人员的资格准入,引导企业选派懂专业、文化层次较高的技术人员从事种子检验工作;进一步完善种子检验员的继续教育制度,通过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保证从业者能及时学到一些新的检验技术和方法,不断提高全省检验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检测水平。
3、大力推行种子认证,实现种子生产全程质量监控。种子认证制度是欧美发达国家控制种子质量的主要途径,推行种子认证对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国际种子贸易,确保种子产业健康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开展种子认证试点工作已有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我国种子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检测机构承检能力的逐渐增强和种子企业的质量意识不断提高,应尽快成立法定种子认证机构,颁布适合我国国情的种子认证实施办法,全面推行种子认证,促进我国种子产业健康陕速发展。
4、建立和完善企业质量责任追究制和法人负责制。企业是种子质量的责任主体,是种子质量的直接责任者,种子质量出现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信誉,而且会波及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为规范和约束种子企业严格依法开展种子生产、经营活动,应引导企业签署“种子质量承诺书”,由法人代表负责,将种子质量的责任落实到企业的相关人员身上,切实提高质量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按承诺内容抓好种子质量,推行“缺陷种子召回制度”,并对种子质量负责到底,保证农业用种安全。
5、加强种子质量标识管理,认真落实种子标签制度。种子标签真实制度是《种子法》确立的一项重要制度。标签是种子质量及相关信息的重要载体,应结合《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GB20464-2006)的规定贯彻实施,组织全省以种子标签标识为主要检查内容的专项行动,重点加强中小企业的行为规范及种子的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