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之匠人营国的设计思想启示

2014-04-29 12:07:17何俊霞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考工记设计思想城市规划

摘 要:考工记作为中国较早也较为完整的艺术论著之一,其设计思想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其中“匠人营国”篇中关于城市规划,制度等级等各方面的描述,无不体现其深远的思想意图,对后世都城营建等方面产生影响。本文主要提炼其中几个设计要点,并加以说明分析。

关键词:考工记 匠人营国 设计思想 城市规划

《周礼》是先秦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记录周王室官制以及战国时期各国的相关制度,其记录整理者一般认为是战国时期的儒者,因而存有儒家的一些政治思想。全书共六篇,为《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汉代学者编校整理《周礼》时已缺《冬官司空》篇,便将《考工记》补入,由此,《考工记》成为《周礼》之一篇,称为《周礼·冬官·考工记》。

《考工记》中开篇“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直接说明本书主要记载我国汉代以前关于器物的制度和工艺思想。《考工记》在详细记载周代官营手工工艺典章制度的同时,还表现出深刻的哲学思想,器以载道,其丰富的哲学意义对后世器物制作等方面有着深远影响。

其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明堂等级及匠人营国等等方面对后世的建筑营建、设计思想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天人合一

《考工记》谓:“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其中,“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即可理解为“顺应天意,天人合一”,《考工记》中所强调的天人合一,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自然规律的尊崇,除却对自然的认识外,人的“巧工”、材料的“美”也是成就器物的重要条件,工匠需主动地体会材料的美,只有这样,在制作的过程中才能合理的选材、用材。

《考工记》始终将贯穿于“天人相和”的造物观念之中,一则主张,造物自身应遵循自然的基本法度并与造物思想和谐;二则认为,人工技巧应与天然条件和谐,顺应并接受“天有时,地有气”的客观规律,并升华到“材有美,工有巧”的理想的人为境界;三则,实现操作过程中人、机、环境三者关系的最佳优化组合。

“天人合一”这一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命题之一,也始终贯穿于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整个历程,每一代的匠人始终秉承着这一理念,带着对自然的崇高敬意,始终营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都城与构筑物。这一思想也对后世的设计产生重要的影响,对城市规划、建筑营造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匠人营国

“匠人营国”所营之“国”,不同于《考工记》中记载的一般器物,它是人们居住和活动的地方,具有鲜明的“空间性”。除了“天人合一”中对自然的尊重,在《考工记》中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一句体现了当时的礼制中“尊人”这一方面。

突出王城、宫城、王权、尊卑。可以说这是在封建礼制中孕育出的理想王城。整个城邑的设计,不管是模拟时空,还是强调礼制,其实都是为了满足奴隶主、封建主的需要,是为了满足他们的功能要求,强调他们的王权和至高无上,以他们的统治为中心来设计的。这与早期古人的宇宙观结合起来,便形成了匠人营国这时的格局。

《考工记》中对于都城的营建布局对后世产生影响。宋代以来,有关国都具体的空间模式的描绘屡见不鲜,已经积累了相当深厚的基础,主要包括:(1)宋代聂崇义《三礼图》“王城图”,(2)明代《永乐大典》“周王城”图,(3)清代戴震《考工记图》“王城”,(4)清《宫室考》“都城九区十二门全图”,(5)贺业钜“周王城布局示意”,(6)《城市规划原理》“周王城平面想象图”,(7)王世仁《考工记》“王城规划”,等等。

《考工记》中“匠人营国”,不仅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也体现了人与人的伦理秩序。中国发展历史中最具典型的都城和宫殿:隋唐长安城、元大都、明清京城规划及紫荆城等等,追更溯源,可依稀看出横竖井然有序的都城规划设计和审美取向是《考工记》王城规划的衍生。而“营国”在追求自然和谐的同时,对称、层层递进的布局也体现了伦理等级的逐步递进。虽然在客观上,《考工记》中匠人对都城的规划建设是奴隶封建制度的产物,但其对世后的规划建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过《考工记》中对于建筑的建造技术等方面并没有太多的涉及,但是建筑实体作为营造技术的产物,其本身的形成和发展对后世建筑是具有深刻的影响的。从现已发掘周代建筑基址:山西岐山凤雏和扶风召陈二处的遗址复原图,可以初探到当时的建筑工艺已经发展成熟。

也正是由于当时成熟的建筑形式及建造工艺,据考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及营建技术发展至汉代,其形式做法已呈现多样化,经过隋朝都城大兴城和东城洛阳城兴建的前例,最终成就唐长安西京的建设,迎来唐代建筑这一中国建筑历史上比汉代建筑更为繁荣的时期,此时的建筑是宋代建筑的前兆,宋《营造法式》也正是唐代建筑的延续和发展。

三、宗法礼制

《考工记》“匠人营国”中,都城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它是政治与文化的产物,具有超越物质层面的特殊含义。相较于《考工记》中记载的其他器物,“国”具有相当的特殊性,其中提出的依爵位尊卑而定的礼制营建等级制,同时也体现出当时的伦理思想。

周礼是宗法制的制度体现和保障。宗法制包含三个方面:分封制、嫡子继承制与宗庙祭祀制度。在宗法制下,人们之间存在五种基本的伦理关系,是为“五伦”,曰: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立即·大传》从“五伦”中概括出四中伦理原则,并视之为永恒不变的,曰: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的与民变革者也。其不可得变革者则有矣,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则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5]其中以“亲亲”与“尊尊”为主,“长长”和“男女有别”则是“亲亲”与“尊尊”的具体表现。

“夏后氏世室”,“周人明堂”此类建筑既是宗庙祭祀制度的体现,也是“亲亲”“尊尊”的体现,宗庙祭祀是表达对先人祖宗敬奉之礼的场所,这一特定场所精神,凝聚血缘亲情、巩固伦理感情,同时,其中宗族的观念意识、年齿长幼的序等、自我身份定位的认识也得以展现。它蕴含着深刻的伦理政治意味,也承载着的尊卑贵贱社会制度等级。

“尊尊”也体现为君权的崇高。“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匠人营国通过城市规划,将其宗法礼制观反映出来,突出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部分,即王权。在后世朝代的都城规划中,即使对于规划有跟多的改进,但王宫始终位于都城的中心位置,中心位置是王权的象征,也是天子所在的地方。

“尊尊”还体现在建筑规模形式的等级上。“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尊卑之别体现于人伦日用的方方面面。

上述的宗法礼制、伦理关系何至于建筑?记载于《考工记》中的其他器物如车等,亦是如此。

四、厚德载物

作为宗法制的主要体现和保障,周礼已初步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政治生活统一起来,开启了儒家“修齐治平”思想之端倪。《礼记》曰:礼之于正国也,尤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匠人营国”的规划描述,强调了礼之于伦理政治秩序的维护功能,同时引出礼以修身进德的必要性。

《考工记》“匠人营国”中,“匠”指营建者,历史上有思想、有成就的匠人被称为“哲匠”,“营国”指对都城的经营、统筹规划、管理。从城市到建筑,设计者的审美观念和价值体系至关重要,它是营建者的建造手法,更是与接受者的主体意识密切相关的。如何将营建思想契合使用者的思维发展,社会审美观念价值体系的发展,至关重要。

作为重要的文化形态,凝聚、寄寓着人们的信仰、情感、思想,它是人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依凭。建筑的审美趣味依托于其伦理政治意蕴,唯有崇尚王道、力行仁政、注重礼乐教化的治世之道;奉行天人中和,与时偕行的处事原则;遵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生存之道,才能“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享。”(《易传》聚载物之厚德,包容重庶,方能与物同化,生生流行,融合已与成为为一体)。凡此种种,才能将薄厚的精神落实到实处,得以传承与延续。

五、结 语

《考工记》“匠人营国”一篇除了对城市建设的记载外,更多的是对当时城市规划、建筑营建等方面的思想法制的体现,建造行为的目的之一,就是它体现着人类的美学观念和价值体系,在“匠人营国”中多体现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明堂等级制度、及匠人营国的营建巧思,等等方面无不体现其深远的思想意图,对后世都城营建等方面产生影响。

城市及建筑的“宏大”从来不单单是由其体量大小,工艺繁复精细来衡量,而是其内在的思想及意义,“匠人营国”其“理想城”的规划模式从宏观整体上指导者中国古代城市的变迁,建筑的意义随着时间、地域的变化,也不断的变化着,也在变化中重新被创造,其创造过程中秉承着的美学观念和价值体系,正是建筑的意义所在。

建筑的营建在向传统美学致敬,又时会表面的对传统元素进行再利用,滞留在纯粹的形象游戏中,然而向传统美学的致敬,并不是将其从历史所承担的特殊功能和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分解出来,传统意义的审美追求只会将思想禁锢在思维的定式中,我们更应该汲取其设计思想的精华,将薄厚的传统设计精神落实到实处,使其得以传承与延续。

参考文献:

[1] 李砚祖.“材美工巧”:《周礼·冬官·考工记》的设计思想[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0(05)

[2] 陈丽萍,黄伯璋.《考工记》设计理念中的天人思想[J].文艺争鸣,2010(06)

[3] 杨恒,章倩励《考工记》建筑设计理论研究——匠人建国、营国的设计思想[J].美与时代,2007(09)

[4] 武廷海,戴吾三.“匠人营国”的基本精神与形成背景初探[J].城市规划,2005(02)

[5] 陈徽.中国古典建筑思想四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何俊霞,上海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学。

猜你喜欢
考工记设计思想城市规划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中华建设(2019年4期)2019-07-10 11:50:58
《浅谈“五行说”与中国传统美术色彩》
小学古诗词设计思想与教学方式探微
甘肃教育(2016年19期)2017-02-06 02:10:42
百花齐放的先秦规划思想对当代城市规划的启迪
楞次定律的活动探究式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教学案例
《周礼·考工记》与秦汉都城规划制度的联系探究
浅析城市规划中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应用
河南科技(2014年10期)2014-02-27 14: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