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主要是通过表现自然来实现作者的主观情感之抒发,而西方风景画却主要是通过写生来赞颂大自然之美。我国近百年来的剧烈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极大地左右了山水画的发展。我们既可看到审美领域的深入扩大,也可看到艺术手段的丰富完善。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引进西方写实主义,在批判摹古倾向的同时,还大力提倡写生。这一方面促进了引西入中派的“西式写生”,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借古开今派的“古法写生”,推动了“师造化”传统的回归。
一、写生:两种现象
20世纪初,蔡元培先生为了推动美育,十分重视绘画写生。他认为“中国画与西洋画,其入手方法不同。中国画始自临摹,西洋画始自写生…… 西洋人重视自然科学,故美术亦从描写实物入手。今世为东西文化融合时代,西洋之所长,吾国自当采用”。 “写生”一词,古人专用于花鸟画,其意在于强调表现对象的生命。蔡元培和近代美术教育上的所谓“写生”,皆在直接从对象上获得描写方法。
严格来说,写生临摹都是学画的基本训练。强调写生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来自前人的技巧。主张直接从对象上获得描写方法,意在摆脱前人在技巧上的局限。但写生也需要技巧,完全摆脱技巧是不可能的。国画家用什么方法写生,便成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于是,写生的问题摆出来之后,便出现了两种现象。
第一种现象是遵照西方人视幻观念的写生,即引西入中派画家的“西式写生”。他们大多描绘具有现场感的风景,讲求焦点透视,注重所画风景的光色变化。例如,徐悲鸿写实的《漓江春雨》是如此,林风眠抒情的《林中人家》也不例外。
第二种现象是用民族传统的画法写生,而提出“古法写生”的画家是胡佩衡。他的山水画原从摹古入手,也曾向西画家盖大士讨教素描、油画、水彩,从而理解了写生对创作的重要意义。
胡佩衡提出了“古法写生”的主张,并认为“改良中国的旧美术,并不是把西洋的尊为神圣,把自己的说得一文不值…… 应当注重写生”。从流传的作品去看,他早期的不少山水画仍然与古人相去不远。但也有一些作品在构图上避免了传统的“三截两段”,运用古已有之的树法、点法和熟练的笔墨技巧,在略微参考焦点透视又高度剪裁的空间关系中去描写所见景色,具有了一定的现场感,直至他50年代的桂林写生,才更多地摆脱了传统的视觉观念。
从更深的层面去思考,写生解决的是画什么的问题,临摹解决的是怎么画的问题。临摹即“师古人”,为的是掌握描写对象的技巧。写生接近于“师造化”。只有通过师造化,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同时也发展了去描写对象的艺术技巧。“五四”运动后,不但出现了既面向自然又不脱离民族绘画特点的“古法写生”论,而且也唤起了更多画家为发挥创造精神而对“师造化”的回归。
二、李可染:以中为主洋为中用
在中国山水画论中,历来都强调师法古人与师法自然相结合的原则。在弘扬传统国画的过程中,李可染抓住“写生”这个重要环节,去推动中国山水画的不断向前发展。与此同时,李可染努力解决山水画面临的其他问题。他巧妙地把包括形、光、色在内的西画的创作技巧有机地融合在传统写意的笔墨体系之中。他从法国“后印象派”画家塞尚的作品中,得到了表现物象体面关系和结构的启示。他从17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的作品中获得了运用明暗法、逆光法和厚涂法的启发。李可染把这些方法与传统的笔墨进行创造性的结合,使其画面浑厚和富有生活气息。他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在中西文化艺术广泛交流的大潮中,做到“以中为主”的融合,在写意国画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要获得更强的表现力。
从对景写生到对景创作,李可染创建了中国绘画的新方法。这是他把西画的素描、速写方法吸纳到国画的写生系统中,所作出的最好探索成果,也是对传统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理论的最好实践。
三、黄宾虹:珍视传统讲求写生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20世纪末,许多有成就的借古开今派山水画家,都由从临摹入手而走向了“师造化”。他们写生不受焦点透视和西方光色观念的束缚,更自觉的拉开主动创作与被动写生的关系。有的画家尽量在“师造化”中开掘并发展古法,还有的画家更能“师吾心”而不露痕迹地开拓新法。
黄宾虹是一位长期为弘扬国学而研究、传播国粹文化的学者,他反对徒事临摹而讲求写生,重视“师造化”。他认为只有理解大自然的内在精神和千变万化,才能使造化为我所有,与画家之精神境界合而为一。
他虽然珍视传统,但也关心西方绘画的现代发展。他的山水画创作,不拘泥于具体景色的特点,而是注重描绘大自然整体浑厚华滋的蓬勃生气与内在精神。他晚年更以“五笔七墨”、“天人合一”思想来总体把握宇宙自然所获得的精神自由。
四、巴比松画派:面向自然对景写生
19世纪初,法国一批年轻的风景画家宁愿放弃可能得到的奖金,也不参加本国官方学院派设立在巴黎的罗马风景画展。他们主张描绘具有民族特色的法国农村风景,向真实的大自然索取绘画素材。这些年轻人以“面向自然,对景写生”作为自己的创作纲领,毅然走出画室,远离喧嚣的巴黎都市,去巴黎郊外的枫丹白露森林区。他们避居于简朴宁静的巴比松小镇村落,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对自然的观察上,把各自的精神生活寄托给自然的纯朴和美丽,努力探索自然的奥秘及其内在的生命,从而形成了著名的巴比松画派。
在技巧方面,巴比松画派的形成,固然受到17世纪荷兰和19世纪英国的风景画影响,但18世纪启蒙主义学者卢梭的“返归自然”思想,以及17世纪洛兰、普桑的古典主义风景画,则更是巴比松画派的直接传统。卢梭作为巴比松画派的核心人物,是以直接观察自然的方法,去开辟风景画领域的核心画家。他少年时代就开始在巴黎郊外的农村进行写生活动,并且认真研究17世纪荷兰的风景画和19世纪初英国的风景画。从而,在追逐自然美的过程中,培养了独特的表现力。在米勒的全力支持下,卢梭于1848年定居在巴比松村落。他通过很长时间的观察与选择,在“对景写生”当中感受“光即大自然的生命”,并且赋予所绘主题有着画家特有的性格特征和人格特征,最终形成了气势宏伟、力量沉雄的画风。
巴比松画派虽然并非一个明确而又固定的组织,但是,由于这些年轻的画家们有着共同的意趣与追求,使其体现出整体性特点。这些画家满怀着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真诚,在风景画中表达他们强烈的感受与深刻的理解。巴比松画派的写实风格,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彻底否定了学院派虚假造作的历史风景画程式。
五、结语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传统绘画历史。国画要讲究意境之美、意会神似,等等。对景写生极大地改变了过去的山水画仅靠一些绘画程式,去完成“造景”和营造“丘壑”的任务,进而为丰富和强化山水画的表现力拓展了新的空间。当代画家注重对景写生,以言志抒情来写胸中逸气。古今融合、中外交融,是当今国画山水发展的基本特征及趋势。我们既要与时俱进地发扬光大国粹之“山水之韵”,还要对古今中外的有关艺术精华兼容并蓄。
参考文献:
[1]《二十世纪山水画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1月版.
[2]《外国美术史》马延岳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版.
【李道媛,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