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画中的线艺术

2014-04-29 00:44夏秋菡
美术界 2014年3期
关键词:物象用笔线条

夏秋菡

中国人对线似乎有着独特的情感,无论是在绘画还是在音乐方面,甚至是在建筑中都有着线的身影,我们习惯于对单独线条的审视和应用,习惯于以单数“三”作为我们的审美根源,甚至于用线条来测试大自然中各种现象的吉凶。中国绘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广泛并完美的诠释了线的艺术。它是中国绘画最古老的艺术语言,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一、 线是中国画独特的造型表现语言

我们都知道中国绘画是平面的艺术,同时也是写意的艺术,它通常以夸张的线条表现物象特征,并能够完整体现物象的本质特征和完美形态意味,创造出一种新型的“有意味的形式”。正如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的:“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乎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这里说的用笔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线,可见线在中国绘画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媒介,线条的灵活运用达到了“形似”的要求。例如在古代山水画中,古人总结出了各种各样的皴法,都是以对物象做了高度概括并得出了一定的章法程式,同时古代先贤们也以不同风格的线条真实地再现了大自然的物象,达到了应物象形的审美要求。南北不同地域的画家根据不同山体的形态创立了迥然不同的皴法,来更加客观的表现物象,如范宽创立了“雨点皴”来表现关峡一带高大壮观、雄伟磅礴的特殊地貌。董源创立了“披麻皴”用于描绘连绵起伏的丘陵,表现江南秀美的自然风光,之后又有不同时代的画家先后创立了10多种不同的皴法,这些皴法极大的加强了线表现自然物象的灵活性及生动性,从而使“应物象形”达到了一定层次的审美要求。

随着中国哲学的发展,“天人合一”的大宇宙观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线条也逐渐由展子虔时代的“空勾无皴”发展到石涛的“千变万化,天人合一”的境界,我们以石涛的作品《细雨穷松图》为例来看,该画全图以清劲、简洁的细秀线条勾勒山石,不多加皴擦,用墨清丽淡雅,苔点不多,笔墨细致柔和,设色清新淡雅,给人一种清新秀丽的视觉感受,其线生动多变,线势多样,给人以婉美、泼辣、飞舞、凝重等不同感受,极大的丰富了中国画以线造型的重要手段,使其上升到一个新的历史审美高度。

到了清代的石涛、陈老莲时,线在写实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的理论,反对只是一味的描摹古人,要在总结传统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创造出符合当代的艺术作品。其绘画作品生动灵活,栩栩如生,对自然景物真实描绘,同时能够突破传统,从而形成新的绘画风格。

民国时期,西方绘画艺术渐渐深入中国,中国的艺术家逐渐接受了西方绘画思想,光影艺术在中国得到了最大化的普及。同时,艺术家们开始尝试用光影原理来表现中国绘画,几经尝试,中国绘画艺术最终还是回到了以线为主的表现形式,毕竟线才是中国画灵魂的主宰。随着西学的逐渐深入,林风眠将素描和色彩学原理引入中国画中,创作了一种全新的绘画形式。在其后通过黄宾虹、李可染等人的发展创新,逐步形成一种全新的中国画绘画体系,也就是常说的“京派”山水。他们既能够突破传统又能够继承中国画以线造型的特色,线与墨既有各自独立的审美,又能够相互结合,相映成趣。

二 、线的独立美与中国画的灵魂之美

我们常常听说中国的绘画是有灵魂的,能够教化育人,这一说法并不为过。中国画又叫“文人画”,文人画讲究气韵格调,注重笔墨意味,我们这里所说的笔墨意味,就是中国画的用线与用墨,可见线条美是中国绘画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线条独立美的价值作用

学习绘画的人都知道,线条是中国画的骨,中国画的筋,筋骨自身就是美的,线条自身的韵律、节奏、粗细、力度变化都是自身美感体现的几个方面,古代大师很早就提出线的独立审美要求,如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骨法用笔”这一理论,就明确提出用线的审美要求,“用笔”须用骨力,线条应有一定的力度,我们常常用“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绵里藏针”等词语来形容线的力度,力求通过用笔的多种运动方式而产生各种不同形状的线条给人不同的力度感受,达到自己想要的艺术效果,如“铁线描”给人行笔从容凝重,压力均衡,线迹厚重而具有刚劲之气。而“行云流水描”则正好相反,线条柔婉、飘逸,具有一种柔韧的美。

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将笔法与人体的筋肉骨相比拟讨论,他将绘画的用笔分为筋、肉、骨、气四种,用笔虽断而意不断称为筋,用笔高低起伏沉着不虚称为“肉”,用笔活泼严整刚正有力称为“骨”。画作充满骨力和气韵历久不变称为“气”,所以,用墨太滞太死,缺少变化就会失去体貌。用色不淡太薄就败坏了正气,用笔太死就没有自由,笔迹断绝就没有筋,巧媚就没有骨。

在中国画中线条能够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作品来欣赏,它通过自身的变化完美诠释物象的造型特点,体现物象的精神面貌,达到了一语双关的效果。值得人充分的回味和思考。

(二) 线是中国画灵魂之美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著名画家兼理论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的观点,作者从中国古代哲学角度出发探讨了山水和道的关系以及山水和人的关系。从而明确提出了中国画的灵魂之美——“道”,并指明了线是这一灵魂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做到含道映物,使人澄怀味象。

中国绘画要求对自然物客观描绘,从而达到对大自然的歌颂和赞扬,赋予物象以神韵。但中国画绝不是简单的复制大自然,而是以传神为标准,不仅仅只满足对客观物象自身机械的再现,而且以追求物象本质的神似为根本。每一幅中国绘画作品都蕴含着人生的沧海桑田,这种沧海桑田的心境都是通过线的轻重、迟缓、顿挫、粗细、方圆、曲折变化相融合,勾画出一幅幅传神达意的绘画作品。

同时线能够随着不同时代的审美变化而变化,它秉承着“笔墨当随时代”的观点不断地发展进步。黄宾虹先生提出的“五笔论”就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我们仔细看他的作品,在一座座夜山上隐含着诸多游动的线条,它们同墨色融为一体,引领着受众的目光。可见,线在传递中国画美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中国画是以中国哲学为依据和出发点的,中国古代哲学中线在其中起到了隐性的作用,这种作用能够完全统领中国人的审美,故此,中国画在诞生之时,就是以线的形式出现的,并且这种线是被赋予了一定的思想和寓意,而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理解的线,它能够抒情达意,表情状物,并在其后的发展中不断创新,达到新时代的审美要求。

三、 结论

线是中国艺术的源泉,是基础,是精髓。它的每一次变化都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结晶,随着它自身审美价值的提高,线在中国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线的千变万化体现了中国画线性艺术的美,它是中华民族独特审美价值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更是中国画的灵魂之美,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猜你喜欢
物象用笔线条
找不同
物象再造系列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线条之美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找出家里的安全隐患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