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莉 陆伟
初见苏大宝,圆圆的脸庞,在黑色暗花的中式开襟上装衬托下,显得稳重、成熟。他的年龄其实只有33岁,却被誉为“中国沙画第一人”。2004年,在网上第一次看到外国艺术家的沙画表演视频后,苏大宝被震撼到,并开始琢磨这门艺术。十年过去了,这位最早在中国表演沙画的年轻人,已然开创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他把传统国画与沙画巧妙结合,让观众在欣赏变幻多姿的沙画同时,也能领略传统文化之美。
与沙结缘 迫于生计
在因为一把沙子成为艺术家之前,苏大宝从未想过要在沙画上承担一个开创者的角色,他的目标仅仅是靠奋斗,能让自己在北京这个大城市生存下去。
1981年,苏大宝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市牯牛山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乡村医院的医生,母亲则没有工作,靠摆地摊补贴家用。虽然家庭条件不是很好,苏大宝却在成长中培养了很多特长。“我从小就爱写写画画,也没有美术老师教,就靠自学。”
高中毕业时,因为不想留在当地,苏大宝放弃了自己考上的常德师范学院,选择去北京教育学院就读。“录取通知书上写着学费4000元,没想到去了学校,还有杂费等,总共要交1.2万元。”一年后,苏大宝瞒着家里人辍学了。他直言,那时的想法与现在的很多大学生不一样,“我从不分析哪条路最幸福,我坚信只有迈开第一步,脚下才能有路。”当赤裸裸的生活压力袭来时,他开始卖花、摆地摊、当群众演员。
这样混日子的生活当然不是苏大宝的梦想。在当了9次群众演员后,他拿出全部积蓄,拜西部笑星、甘肃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王庆新为师,学习口技和曲艺表演。因为勤奋和善于总结艺术规律,只学了9节课的苏大宝就能登台表演了。悟性极高的他还在演出之余向师兄学习了几个魔术节目。
苏大宝出生在湘西北雪峰下,那里盛产黄金,提炼黄金时会产生很多沙子,沙堆是他孩童时的乐园。
2004年,他偶然在网上看到弗兰克·库科的作品《创世记》,有如魔术般变幻的沙子让他倾倒,他立刻找来玻璃板与沙子比划。在当时的环境下,沙画并不被人所知,更谈不上有市场了,所以暂时将兴趣搁浅。这一搁浅就是两年多时间,直到2006年,朋友的活动上因为找不到国外的沙画师,苏大宝满口答应并信心十足的接下了这场活动,潜意识里对他难度并不大,于是苏大宝开始了第一次沙画表演的尝试。没有工具,全靠自己dIY,凭着第一直觉琢磨了四天终于把沙盘做好了;沙子也是从工地上抓来的,苏大宝把它反复淘洗干净,炒干,再染成金黄色。
一把金色的沙子在他手中产生了魔力:洒下第一把是写意的水墨画,在上面画两下就成了光影和沙粒间呈现出的奇妙效果。虽然是第一次尝试,但因为有着扎实的书法绘画基础,再加上良好的艺术感觉,居然做得像模像样。十天后,苏大宝带着它的新创意上台了。
表演时间不长,只有3分钟,但大获成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打开了新颖艺术的演出市场,他开始了专业的沙画表演。
回忆起当初发现这门艺术时的情景,苏大宝仍然感触颇深,他说:我为自己找到了一个能将自身所有特长融于一体的艺术创作形式,非常激动,而且我深信,通过这种形式将会改变我的人生。
后来证实了这一点,苏大宝为沙画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市场。
走中国特色沙画路线
刚刚开始走上沙画之路时,有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声音,其中包括赞美、惊叹、质疑、批判,有一种声音让苏大宝如醍醐灌顶,那就是沙画没有中国自己的特色,仅仅停留在模仿阶段而已,新鲜劲儿一过便会没落。
沙画从国外引进,毕竟是一个舶来品,苏大宝在第一次表演过后,便有意识的开始区别国外沙画的风格。
“沙画是一种新奇的创作形式,更重要的是作品的创意与内涵。”这是苏大宝对这项“流动艺术”的理解。“国外的沙画多注重故事情节,画面处理得比较理性,个别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画面的连贯性确实做到了极致。如果只是学习别人,那么很难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中国画的意境又是外国人很难复制和超越的,所以我想突出沙画的中国意境。”苏大宝说。
利用沙子的多寡,营造出光影晕染的效果与中国传统水墨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于是,苏大宝提出了“中国沙画”的新概念。
中国人要创作属于自己的东西。《苏大寶中国沙画系列小品》一系列具有中国传统写意画风格的沙画作品便是一次大胆的尝试,用沙子表现了写意画酣畅淋漓的快感,画面又很有意境,代表了中国沙画的真正诞生。虽然也有一些批评的声音,认为违背了沙画表现的规律,但大部分观众非常欣赏苏大宝自信洒脱、随意而富有诗意的画面,因此,苏大宝更加坚定的走自己的中国风格路线。
2009年6月25日,摇滚巨星迈克尔·杰克逊去世。苏大宝创作了沙画《再见了,迈克尔·杰克逊》,视频放到网上后,一天之内点击量超过200万。已经从事5年沙画创作的苏大宝声名鹊起,媒体也蜂拥而至,“中国沙画第一人”的名号不胫而走,苏大宝曾经不无骄傲地说:“我最初靠一颗牙齿(口技)打天下,后来靠几根绳子(魔术),现在靠一把沙子,全是省钱的东西,我相信普通的东西可以创造奇迹。”
在苏大宝看来,沙画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一种瞬间的艺术,能够在不断变化中给人以期待。而沙画给人最大的启示在于,作品不论好坏都要抹掉,如同人生一样无法逆转。
一沙一世界
成名后,苏大宝演出之余,主要忙于建立起“中国沙画”的理论体系。他能如数家珍般地道出沙画的世界性、时空流动性、综合性等等。他在沙画表演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创作了一系列代表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如《梁祝》《满江红》等。
2010年,在中国三大男高音上海森林交响音乐会上,苏大宝与戴玉强、莫华伦、魏松同台演出,在上海交响乐团的伴奏下,表演了沙画《梁祝》。随着跌宕起伏的音乐,苏大宝的沙盘中,梁山伯与祝英台花前相识、抚琴相知、花前月下、爱恋成空、化蝶永伴等一幅幅画面迅速变幻着,充满了浪漫、凄美。轻轻一挥手,一米见方的案几上划过一道道弧线,沙子洋洋洒洒地铺满玻璃板。手掌与手指并用,洒、抹、点、挑等几个动作完成后,原本散乱的沙子神奇地在眼前变换画面: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约共赏牡丹,促膝长谈,你有情我有意,不料此刻音乐陡转,一双强有力的手毫不留情地抹去二人花前月下的甜蜜,一切戛然而止。再转眼。梁山伯与祝英台已天地相隔,恋爱成空,双双化作蝴蝶再续前缘。生动的场景犹如幻灯片般闪现,与音乐的起伏配合得天衣无缝,令人叹为观止。之前谁也没想到,这柔软的细沙,却有着如此触动人心的穿透力。
和《梁祝》一样,苏大宝的许多沙画创作都呈现出写意画的风格。“沙画与中国写意画有相通的地方,一撒、一摔、一抹、一勾、一挑、一拍,手法很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这些都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变通而来的。”苏大宝说。
作为21世纪初新兴的一门艺术,沙画短短数年便在中国落地生根。它突破传统艺术,以其瞬息万变的艺术魅力迅速掀起审美热潮,也引来大批从业者。其中既有像苏大宝这样有美术基础、自己钻研的,也不乏修习美术多年的专业人士。目前,国内的沙画表演师虽然不下数百位,但水平参差不齐,能被世界承认的大师级人物更是少之又少。也许是因为品尝过人间甘苦,苏大宝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成功。他会为自己写年度规划,详细总结失败教训和成功经验。他说,自己现在最大的目标是要成为世界沙画艺术的标志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