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言琳
“做梦也想不到啊!”宋礼走不了几步,就要重复一次这句话。金秋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缘,成片的枣园、鲜红的大枣,让这个昔日黄沙漫天的不毛之地充满了生机。
66岁的宋礼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吾塔木乡的农民,2001年他和家人一起背着馍馍口袋从宁夏来到若羌,挤在两间低矮、破旧的土坯房里生活。
“农民嘛,就得从土地里刨食。”2003年,老宋种了7亩红枣,精心的照料让他在两年后收获了3万元。捏着辛苦劳作换来的钞票,他既舍不得花,也舍不得存到银行,“这是命呐!”
自此,老宋与红枣结下了渊源。2006年,他又种了11亩;2007年,他的收入达到28万元;2008年,收入达到40万元;2009年,收入一跃达到80万元。有了钱的老宋,给自己盖了200平方米的楼房,给儿子和女儿各买了一套楼房,还帮助村里的老乡科学种枣,为村里的困难户慷慨解囊……红枣带来的幸福,还让老宋获得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与宋礼同村的维吾尔族农民库尔班·艾沙,也是通过种红枣走上富裕路的。他现在也住着二层小洋楼,面积达275平方米,不光房子比老宋的大,门口还停了一辆小汽车,“这真是农民不敢想象的幸福生活”。
若羌地处新疆东南部,是一个面积20.23万平方千米、人口只有7.5万人的风沙重点县。2009年,若羌县委、县政府为改变县域面貌,制订了“枣业富民、矿业强县、生态立县、文化塑县”的战略目标,抓住自治区在南疆环塔里木建设1 200万亩特色林果基地的历史机遇,以建设中国最优红枣基地为目标,举全县之力,全方位推进以红枣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县红枣种植面积达22.1万亩。
尤其是近4年,红枣产量和经济效益稳步增长,2010年产量为3.3万吨、2011年为4.64万吨、2012年为6.2万吨、2013年预计达7.17万吨;2010年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1.4万元、2011年为1.7万元、2012年为2.17万元、2013年达2.15万元。从2003年至今,红枣收入占全县农牧民纯收入的比值也一个劲地攀升,已由最初的8.4%增加到85%。
当若羌实现了“绿洲生态”的发展目标后,县里又积极开展有机食品基地认证和品牌、名牌建设,大力推动龙头企业建设,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县通过有机认证的红枣达10万亩,已注册农产品加工企业42家,各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9家,2010年成功申报了“楼兰红枣”绿色食品和原产地地理标志。
企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专业合作社的兴起,从而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据若羌县政府统计,目前全县拥有红枣专业合作组织30余家,成员近千人,注册资金近千万元,累计辐射带动农户2 000余户,占全县红枣种植户的40%以上,2012年合作社带动社员人均增收1 000余元。
随着红枣产业的发展壮大,若羌以红枣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产品也逐渐丰富,现有枣干、枣茶、枣酒等10多个大类百余种产品,品牌名声在外的有“楼兰”、“羌牌”、“大漠情”、“优尼科”等10余个。
“若羌将由扩大种植规模向提高红枣品质效益转变,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为依托,依靠科技,提高林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推进红枣生产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确保若羌红枣在全国的地位。”若羌县委书记党锋将目光放在了若羌更加美好的未来。
(据《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