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巧云
12年前,中国的学生几乎没听过SAT这个词。随着中国家庭收入的提高,美国大学对国际生扩招,以及美国政府签证杠杆的推动,SAT在中国火了。每年数万名中国学生来到香港参加美国“洋高考”,由于考场设在地下,这个能容纳上万人的偌大场地,被考生戏称为“万人坑”。
2003年,上海新东方开设了国内首期SAT培训班。SAT考试的星星之火从那一年点燃。经过十余载的发展,SAT考试这个带有“美国高考”标签的异域来客,应和了国内赴美留学的浪潮,裹挟着众多怀揣美国梦的中国学子,渐成气候。
SAT原是军用考试
SAT考试脱胎于19世纪20年代流行的一种智力测验。新IQ运动的领导者罗伯特·耶基斯,
发明了一种智力测试方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说服美国陆军将之用于测试新兵的智力。一战后,耶基斯的助手卡尔·伯林翰对智力测试加以改进,用作大学的入学考试,于1926年第一次在几千名大学申请者中试行。
1933年,为了吸引公立学校的优秀学生到哈佛大学学习,校长詹姆斯·科南特决定启动奖学金申请办法。他命副手亨利·昌西设法找出可以甄选奖学金候选人的有效方法。昌西通过伯林翰了解到了SAT考试的特点—这是一种纯粹的智力测验,与参试者所学的高中课程和所受教育完全无关。1934年,作为试水,哈佛大学将SAT考试用于甄选奖学金申请人;次年,这个考试被应用于所有申请哈佛大学的学生。1938年,昌西副校长向美国大学理事会的所有会员学校发出呼吁,要求它们把SAT考试作为申请奖学金的考试。
1948年,以科南特为首任主席的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成立,ETS作为大学理事会的合同方为其提供大学入学考试服务。自此,SAT考试成绩成为申请美国大学的一项标准化测试。
SAT考试分为SAT1和SAT2两种,前者是通用考试—推理测验(Reasoning Test),包括阅读、写作和数学三个部分,满分2400分;后者是单科考试—专项测试(Subject Test),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通常所说的SAT,指的是SAT1,申请美国大学一般都要出具SAT1成绩,SAT2则不是必需的。
SAT这样登陆中国
今天的国人对SAT考试并不陌生。但在12年前,听说过这项考试的人寥寥无几。这不奇怪,尽管留学热早在90年代已经兴起,但赴美留学仍以读研究生为主,去美国读本科的人少之又少。
王文山是国内最早推广SAT考试的人士之一。曾任上海新东方北美考试部主管的他一直教授GRE和托福的相关课程,2002年,在王文山所带的托福班上,有位美国高中生问他,为什么不开设SAT培训课程,以帮助更多人赴美读本科。
自此他开始想尽办法了解SAT。由于当时国内很难找到与SAT相关的材料,王文山不得不通过亚马逊网,从美国购置了一批SAT书籍。了解到SAT考试对申请美国本科的重要性之后,王文山开始着手培训班的筹备工作。2003年暑假,历时半年多的努力后,国内首个SAT培训班在上海新东方学校诞生。SAT培训课程开始在全国各地设立。
由于国内未设立SAT考点,考生不得不远赴设有考点的香港、台湾以及新加坡、日韩等地区和国家参加考试。相关机构迅速嗅到了市场需求,约莫从2003年起,他们与旅行社合作,带着学生组团前往香港、台湾等考试地点。
SAT的中国扫盲路
实际上,在SAT进入内地民众视线的最初三、四年里,报名参加SAT培训课程班的人并不多。而且外籍学生占了绝大多数,仅有的内地学生都来自国内一些顶尖高中。广州新东方首期SAT培训班“人数不到20人”,并且大都是国际学校的学生,“几乎没有看到公立学校高中生的身影”。
当时,申请美国签证的成功率极低,且想到美国读本科的学生都力图拿到奖学金,因而SAT考试是申请美国名校及其奖学金的重要参考。即便是国内顶尖高中的实力学生,也不敢把精力全放在SAT考试上,不得不分出相当的精力准备国内高考。
国内的SAT培训市场肯定大有可为—SAT培训的试水者们判断:中国的经济形势发展良好,民众的留学热情会水涨船高,留学低龄化将成为趋势。美国优质的教育资源对国内的考生有巨大的吸引力,未来加入赴美读本科队伍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为了提高民众对SAT考试的认知度,他们聘请了一些熟知美国大学申请制度的人士为顾问,开设了针对美国留学申请的专题讲座。美国留学申请咨询专家高燕定,曾在系列讲座和2006年出版的著作《人生设计路线图—美国升学与前途》中特别强调:在美国,SAT考试的意义远远超过申请大学,在大学毕业寻找工作的时候,很多雇主要求大学生提供SAT成绩,以此证实大学生的智商。
与此同时,媒体的报道也为民众了解SAT考试开了一扇窗。作为一种新事物,SAT培训课程班的出现很快被善于捕捉新闻的媒体注意到。在这些新闻报道中,SAT考试被冠以“美国高考”这样的标签出现。2004年12月,一篇题为《SAT考试即将亮相高中生赴美读本科可搭直行车》的报道这样写道:“继2003年上海开设有‘美国高考'之称的SAT考试培训后,为了让更多优秀高中生实现直接去哈佛、耶鲁等美国名校读本科深造的愿望,此培训项目将于明年1月在北京举办。SAT考试和国内的高考‘一考定终生'不同,可以多次考。”这篇刊登在《北京青年报》的文章随后被新华网、中国网、新浪网等网媒竞相转载。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一些在当时的SAT考试中获得满分的考生事迹,媒体也广为报道。2005年,美国华裔女生吴佩玉获得SAT满分,此事在华人圈中引起反响,《华声报》曾报道了此事。这些有关SAT考试的新闻报道吸引了国内民众的视线,极大地刺激了他们了解SAT考试的兴趣。
中国人有钱了,SAT火了
2003年到2006年间,全国参加SAT培训的学生总数不到3000人,人数增长还比较缓慢。转折点出现于2007、2008年,那时上海SAT培训班里已经坐满了本地的高中生。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了广州新东方SAT培训班。刘浩炜记得, SAT培训人数在2008年出现“井喷”,“08年之后每年都要开设5个以上的培训班”,参加培训的人每年递增50%;在此之前,到广州新东方学习SAT课程的人一年只有200人左右。不仅如此,数年的时间里,以一线城市为根据地进行辐射,SAT考试的影响逐渐波及二、三线城市;参加培训的考生成分也逐渐丰富了起来,不再局限于外籍学生和顶尖学校的学生。
最直接的反应来自香港考点。2006年,香港考评局接手SAT香港考场的管理工作。对此,相关负责人向媒体解释,从2005年开始,赴港的考生人数大增,主考SAT的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明显感到来自考场的压力,请求香港考评局代为管理,香港遂成为内地考生冲刺SAT考试的主战场。《新快报》援引香港媒体的报道称,“从2007年10月至2008年6月,共有7300名考生在港参加SAT考试,其中大约7000名为内地考生,占总人数的95%以上。2008年10月到2009年6月,内地考生人数又翻了一番,达到1.5万多人”。
SAT考试在大陆火起来,得益于三股力量的推动。国内良好的经济形势,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能够积累起一定的社会财富,2007年“中国中产阶级崛起”成为媒体热炒的概念。同时,国内教育资源的稀缺和巨大的竞争压力,越来越被诟病。正在模仿美国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中国富人们,开始热衷把孩子送到美国的大学—这也是证明成功的方式之一。
陷于金融危机的美国迅速捕捉到了中国富人的心态,也嗅到了大洋彼岸飘来的金主气息。于是美国政府和大学心照不宣地默契合作:美国大学广开国际生招收大门,美国政府在中国学生的签证数量上不加限制,并且不忘加一句:我们非常欢迎中国的留学生。
SAT应考人数的剧增,释放出巨大的行业潜力,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培训市场这块“蛋糕”。此前,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在SAT培训界一家独大,但到了2009年,其垄断地位被蜂拥而至的竞争对手打破,环球雅思、启德等有影响力的培训机构纷纷进驻这一市场,相继开设SAT培训课程班。
2006年6月,《新民周刊》以《SAT升温,狼来了?》为题,引起国人对“SAT考试会否对中国高校构成挑战”的思考。“在注意到SAT在国内悄然升温的现象时,人们也注意到另一种日渐膨胀的担忧—更多的精英学生转赴美国,这对国内名校已然形成了生源对垒,也意味着国内面临着某种人才外流的危机。”文章这样写道。
新民周刊的观点颇具前瞻性,三年后的2009年,高中生直奔SAT考试、放弃国内高考成为一种突出现象。2008年,北京市约有3000名考生放弃国内高考,转投“洋高考”;09年这个数字翻了一倍多,达到了7000人左右。2009年,北京因私出入境行业协会秘书长表示,“近三年放弃高考,转向SAT考试的中国内地考生将近3万人,而且每年的人数都在稳步增加”。鉴于此种情况,有的媒体干脆把2009年称为中国高中生“放弃高考的转折年”。
万人坑炼成,抢考位堪比春运抢票
“今年下半年SAT放出考位相较往年要来得迟,依稀记得去年是6月上旬这样子。今年下半年10月第一次放出考位的,应该是6月27日晚10点左右,当晚QQ群里就有家长抢到吆喝了,只可惜那天自己早早地关了电脑没有上网。等第二天一早上网,看到铺天盖地的关于抢SAT考位的群消息,才知晓当晚放出澳门两个考点的考位简直是被秒杀的。原想着换个地儿到澳门考,只可惜天不遂我愿。”一位名为“丑丑”的新浪博主在博客上写下自己在今年6月参与“SAT考位抢夺大战”的紧张经历。为了给女儿争取到理想的考位,她费尽了心思,早早准备,原以为澳门考点不会像香港考点那么的抢手,结果还是被“秒杀考位”的情况震惊了。
SAT考试如今在国内的火爆,“抢考位大战”只是表现之一,“万人坑”则是另一奇景。近年来,奔赴香港、台湾等地参加SAT考试的内地考生的人数不断刷新着纪录:2011年,赴港应考的内地学生人数接近2万人;至2012年,人数翻番,达4万人之众。大幅上涨的考生人数再度给香港考场方面带来挑战,仅2011年6月一场考试,考场数目就超过40个,在考场的安置上,困难渐增。
2011年10月,香港考评局启用亚洲国际博览馆作为SAT1考试的主要场所。在参考人数最多的时候,博览馆需要600多名工作人员来维持秩序。由于考场设在博览馆的地下区域,这个能容纳上万人的偌大场地,被考生戏称为“万人坑”。
同样,SAT创造的考试经济也令人称奇。据《广州日报》统计,国内考生参加一场SAT的花费大致在10万元左右,这其中包括8万元左右的培训费、数百元的报名费以及千余元的食宿费用。加速膨胀的“SAT考试团”,便是这些现象的注脚。
SAT培训人士的预测得到了验证,时至今日,SAT考试真正改变了我国学生赴美留学的格局。赴美读本科的中国学生增幅已经超过研究生,美国国际教育学会发布的2013年度《门户开放报告》可以证明这一点。《报告》显示,留学美国低龄化趋势正在加剧,我国本科留学人数连续第二年超过硕博留学人数。可以预见的是,未来“SAT考试团”的规模仍会继续壮大。
附文
SAT什么时候在大陆设考场?
随着“万人坑”的炼成,SAT培训行业内部也开始裂变重组。最早在新东方开设SAT培训的一些元老,纷纷选择离开集团,创立自己的SAT培训和留学品牌,成为老东家的竞争对手,例如王文山于2012年成立的沃邦国际教育,刘浩炜创办飞渡教育,北京新东方SAT项目创始人李虹桥创办贵格教育等。
目前,国内的培训市场,除了新东方、环球雅思这样的培训机构,还有启德、天道等留学中介也在竞逐市场占领着一定的市场份额。另外,一些提供一对一高端培训的小型工作室,也成为市场的占有者。大小机构并立,未来的行业竞争将变得更为激烈。
此外,《SAT中国年度报告》的出炉,成为SAT行业的新气象。自2011年开始,杜克国际教育连续三年发布这一报告,对SAT考试的年度状况做客观、静态的描述,其披露的数据掀起了很多话题,引发人们对SAT行业乃至于国内教育制度的反思。话题主要集中于国内考生批判性思维的缺失。《2011中国SAT年度报告》显示,中国考生仅阅读一项,就比美国考生少了170多分。近两年,话题开始延伸到了对国内语文教育、高考制度不合理性的探讨上。
尽管每年参加SAT考试的中国考生达到数万人次,但内地考点却迟迟未能出现。美国大学理事会(College Board)表示他们一直在争取中国教育部的批准,业内人士却对此不甚看好。北京新东方北美考试部范猛告诉媒体,“在大陆开设考场难度太大”。有人推测,相关部门之所以不批准内地设立考点,是担心对中国高考带来冲击。对于这种说法,中国教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直言是种“误读”。在他看来,短期内大陆不可能设SAT考试,原因在于:目前国内教育没有和SAT相联系的课程体系,所以没有理由开放这样的考试。
但打算考SAT的学生和家长不这么认为,托福和GER能在大陆设考场,SAT为什么不行?在大陆开设SAT考点的呼声越来越高,有消息称,2014年或许会成为关键的一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已经向教育部提交申请,希望能承办2014年10月的SAT考试。教育部是否批准这场SAT大陆考区处女秀,将直接表明政府对SAT的态度。
抽文
在美国,SAT考试的意义远远超过申请大学,在大学毕业寻找工作的时候,很多雇主要求大学生提供SAT成绩,以此证实大学生的智商。
编辑_王众